汉语汉字
吻(读作wěn)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说文》中的小篆文字中。《说文》中说“吻,口边也。”本义指嘴唇。由本义嘴唇的名词用法引申出动词用法,指用嘴唇去接触人或物以表示爱的感情,是现代汉语中产生的。 (基本信息栏参考资料:)
字源演变
“吻”始见于《说文》中的小篆文字中(图1)。随后发展了两种字体。第一种是《说文》中的或体文字(图2),这时的文字结构比较分明,但此文字并没有再次演变了。第二种是发展到秦朝时期的文字(图3),这时的文字结构杂糅,只有“口”字能明显看出,直至发展到了楷书。
“吻”字是形声字。从口。勿声。本义是嘴唇。“吻”字由“口”字和“勿”字构成。从口,表示口的边缘是吻,也就是嘴唇。“勿”的古字形像刀旁有血滴形。“勿”表声。《集韵·仙韵》中说“腃,吻也。”这里的“吻”字指接吻。后也引申指动物的嘴。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口部》 武粉切
口边也。从口勿声。
𦝮,吻或从肉从昬。
说文解字注
口边也。
曲礼注云:口旁曰咡。广雅云:咡谓之吻。考工记:锐喙,决吻。郑曰:吻,口腃也。释名曰:吻,免也。抆也,卷也。
从口勿声。
武粉切。十三部。勿声在十五部,合韵也。
𦝮,吻或从肉从昏。
昏声也。凡昏,皆从氏,不从民。字亦作䐇,作脗。皆𦝮之俗也。凡言脗,合当用此。
广韵
武粉切,上吻明 ‖勿声文1部
吻,口吻。武粉切。七。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字部》
古文:㖧𠞍。《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武粉切,音抆。《说文》:口边也。《玉篇》:口吻。《释名》:吻,免也。入之则碎,出则免也。又取抆也。漱唾所出,恒加抆拭,因以为名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锐喙决吻。注:吻,口腃也。《前汉·东方朔传》:吐脣吻。《玉篇》:亦作𦝮。《集韵》:或作肳呅。𦝮原从昏。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吻”字由“口”和“勿”构成。首先书写“口”字,第一笔为一竖,第三笔一横结束“口”字书写。随后在正右方书写“勿”字,第七笔一撇结束“吻”字书写。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7 11:16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