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朔饩羊(拼音:gù shuò xì yáng)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八佾》。
成语出处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日:‘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告朔饩羊”。
成语典故
“告朔”是周代的礼制,周天子在每年的秋冬之际,就将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诸侯将历书存放在祖庙中。按照历书规定的每月初一这天,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祀,表示这个月听政的开始。
然而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鲁国君主既不亲临祖庙,也不听政,仅仅只是杀只活羊敷衍应付一下,子贡认为这种“形式主义”已经使得“告朔”这种古老的礼仪制度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干脆连羊也别杀。于是子贡便向自己的老师孔子提出撤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所用的活羊。孔子回答道:“子贡啊,我知道你怜惜那只用作牺牲的活羊,但是我看来,这种古老仪式的保留和传承的意义要远远大于这只牺牲的羊啊!”孔子宁可付出一点代价,也要维持这种形式,希望有一天能够名存实归。如果连形式都去掉了,那么实质的恢复就更没有希望了。
成语寓意
在孔子看来,不管鲁君来不来祭祀,每月还要杀一只羊,这个形式不能废。因为,只要每月还杀一只羊,每月还有这个祭祀形式,对于疏于礼制的鲁君来说,就是一种有形的压力。很多时候,保留一个形式,哪怕它是空壳的,对人也还是一种约束、一种提醒、一种召唤或者一种压力,也还存在一种象征的意义,它提示人们一种文化、政治与道德上的价值。这种价值甚至可以漠视,但不能遗忘,更不能否定,不能让它退出人们的日常公共生活。价值,就在人们的坚持之中。有了价值,我们就有一种道义上的支撑,以及,反抗的理由,批判的依据。所以,在有些时候,形式是极其重要的,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区分“形式”和“形式主义”的区别。形式很重要,没有河道的形式,水就不会顺畅地流向大海;没有水杯这个形式,就不会轻松地喝到水。但形式一旦加上主义,就变得很不可爱。因为形式主义的共同特征是徒有其表、华而不实;关注形式、漠视内容;注重过程,不管结果。发文很重要,但什么情况什么事情都发文,而且一发了之,这就是形式主义。开会很重要,但天天开会,事事开会,视开会为落实,这也是形式主义。现在值得注意的倾向是,有人借口反对形式主义而不要形式也是不可取的,人们反对的应该是形式主义,而不是形式。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告朔饩羊”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运用示例
元·
脱脱《
金史》:“盖莫得而考也,故宣孝之丧礼存,亦不复纪。噫!告朔饩羊虽孔子所不去,而史之缺文则亦慎之。”
饶岱章《义学堂记》:“先人深心厚意不可忘,且以识我辈渊源所自,而义学堂田租至今犹存,恐后人不知其所由,记之亦以示告朔饩羊之意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