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毒素,又名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脱氧瓜萎镰菌醇,化学名为3α, 7α, 15-三羟基-12,13-环氧单端孢霉-9-蒽-8-酮,属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由于它可以引起猪的呕吐而得名。
简介
呕吐毒素主体成分为DON(deoxynivalenol,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属于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粉红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等镰刀菌产生。另外,头孢菌属、漆班菌属、木霉属等的菌株都可产生该毒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共有150多种,是一类强有力免疫抑制剂,所引起典型症状是采食量降低,所以这类毒素又叫饲料拒食毒素。呕吐毒素(DON)是其中最重要一种毒素,主要来自镰刀菌属(Fusarium),尤其是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和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由于它可以引起猪的呕吐,故又名呕吐毒素(vomitoxin,VT)。
该毒素最早于1970年在日本香川县的一次赤霉病大麦中毒的病毒中发现,1972年,由日本的Morooka等首次从赤霉病大麦中分离,Yoshizawa等阐明了这种新的真菌毒素的结构,并将其命名为4-deoxynivalenol(DON)。1973年Vesonder等在美国从被镰刀菌污染的玉米中分离出了同样的化学物质,因为该种物质可以引起猪产生呕吐症状,故命名为呕吐毒素,并相继发现可以在赤霉病大麦、被镰刀菌污染的玉米中分离出该物质。呕吐毒素是食品中常见的真菌毒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通常在欧洲及北美发现的3种毒素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15-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由于它们具有很高的细胞毒素及免疫抑制性质,因此,对人类及动物的健康构成了威胁,特别是对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影响。根据DON的剂量和暴露时间不同可引起免疫抑制或免疫刺激。当人摄入了被DON污染的食物后,会导致厌食、呕吐、腹泻、发烧、站立不稳、反应迟钝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损害造血系统造成死亡。由于中国传统饮食习惯中粮谷比例大大高于西方,使得呕吐毒素的危害更为突出。1998年,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评价报告中,呕吐毒素被列为3类致癌物。欧盟要求呕吐毒素要小于1.0mg/kg;中国饲料要求低于1ppm。
基本信息
化学式:C15H20O6
分子量:296.316
CAS号:51481-10-8
EINECS号:200-835-2
理化性质
DON纯品为白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51 ~153℃(醋酸乙基石油)。不饱和酮基的存在使得其在短波紫外下有吸收峰,但与许多其它物质在此处的紫外吸收峰相重叠,属非特征性的。紫外辐射下不显荧光。DON易溶于极性的溶剂如水、甲醇、乙醇、乙腈、丙酮和乙酸乙酯,不溶于正已烷、丁醇、石油醚。DON耐热、耐压,在弱酸中部不分解,研究表明,DON在食品加工中,烘焙温度210℃,油煎温度140℃、或煮沸,只能破坏50%。加碱、高压以及热蒸汽的处理可以破坏其部分毒力,有研究结果显示在高压热蒸汽作用下可以使其完全失活。在pH=4时,DON在100和120℃下加热60min其化学结构均不被破坏,170℃加热60min仅少量被破坏;在pH=7时,在100和120℃下加热60min仍很稳定,170℃加热15min部分被破坏;在pH=10时,100℃下加热60min部分被破坏,120℃下加热30min和170℃下加热15min完全被破坏。DON在甲醇中不稳定,22天后被转化为其它产物。DON的耐藏力也很强,病麦经四年的贮藏,其中的DON仍能保留其原有的毒性。呕吐毒素(DON)属于小分子半抗原,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只有将其与大分子载体蛋白偶联,才能作为免疫原,这种人为制备的小分子半抗原与蛋白质的偶联物称为人工抗原。可用的载体蛋白有牛血清白蛋白(BSA)、兔血清白蛋白(RSA)、牛甲状腺球蛋白(BTG)以及鸡卵清白蛋白(OVA)等,其中以BSA、OVA最为常用。
蛋白质和半抗原的结合是通过游离的氨基、羧基、酚基、
巯基、
咪唑基、吲哚基和
胍基等活性基团的缩合。连接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吸附的载体有淀粉、聚乙烯吡咯烷酮、硫酸葡聚糖、羧甲基纤维素等,是通过电荷和微孔吸附半抗原。化学法是利用功能基团把半抗原连接到载体上,常用的方法有戊二醛法、碳二亚胺法、活泼酯法、亚胺酸酯法和卤代硝基苯法等。半抗原与载体连接时应该注意:带游离氨基或游离羧基以及两种基团都有的半抗原,羧基可用混合酸酐法和碳化二亚胺法与载体氨基形成稳定的肽键。同样,带氨基的半抗原则可与载体羧基缩合;带有羟基、酮基、醛基的半抗原,如醇、酚、多糖、核酸以及淄族激素等,它们都不能直接与载体蛋白相连接,需要用化学法在半抗原上引入羧基后才能与载体相连接;芳香族半抗原由于环上带有羧基,它邻位上的氢很活泼,极易取代。根据呕吐毒素本身的结构特性,需要用化学方法在呕吐毒素上引入羧基后才能与载体相连,然后应用碳二亚胺法合成完全抗原,该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有机相中进行反应的二环已基碳二亚胺法(dicylochexylcarbodiimide,简称DCC),另一种是在水相中进行反应的对乙基-N,N-二甲基丙基碳二亚胺法(3-mercaptopropionicacid,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1)carbodiimide,简称EDC)。DCC法需要在严格的无水条件下进行反应,所用的有机溶剂需预先脱水处理,需要干燥的反应环境;EDC法可以直接在水相中进行,但EDC需要超低温(-20℃)避光保存。
计算化学数据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0.7
氢键供体数量:3
氢键受体数量:6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1
互变异构体数量:8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99.5
重原子数量:21
表面电荷:0
复杂度:558
同位素原子数量:0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7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共价键单元数量:1
检测方法
呕吐毒素的检测方法有薄层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柱净化法结合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法(GC/ECD)、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放射性免疫测定法(RIA)等。
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TLC)是GB/T5009.111-2003采取的谷物及其制品中呕吐毒素的检测方法,其检测限为1mg/kg。适用于谷物(小麦、玉米、大麦等)及其制品(蛋糕、饼干、面包等)和中呕吐毒素的测定。谷物及其制品中的呕吐毒素经乙腈-水(84:16 V/V)提取、净化、浓缩和硅胶G薄层展开后,加热薄层板。在制备薄层板时加入三氯化铝,使DON在波长365nm紫外光下显蓝色荧光,与标准比较。薄层色谱法TLC虽然操作简便,曾被广泛应用,但是,处理样品时工作量大;在检测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直接接触标准品,危害到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本方法在提取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这样就会对周围环境也会产生不利影响;灵敏度差,提高灵敏度必须改进样品的提取和净化方法,改进和提高薄层色谱分析性能,这样就增加了劳动强度和检测成本。
DON经HPLC分离后可用荧光检测器(fluorescencedetector,FLD)、紫外检测器(ultravioletdetector,UV)、二极管阵列检测仪(diodearraydetector,DAD)检测。实验证明,DAD比FLD的效果好:不需衍生;DAD最低检出限比FLD要低;DAD检测比FLD响应强。2001年Mateo使用DAD的最低检出限可达5μg/kg,而FLD的最低检出限为25μg/kg。谷物中DON的HPLC-UV的最低检出限可达100~1600μg/kg;HPLC-MS可达1240μg/kg;HPLC-FLD可达20μg/kg。运用气相色谱检测DON需要通过DON上的三个羟基使之衍生成为七氟丁酰(heptafluorobutyryl,HFB)、三氟乙酰(trifluoroacetyl,TFA) 或三甲基硅烷(trimethylsilyl,TMS) 化衍生物。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GC)可以精确地对样品中的呕吐毒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测定DON需进行衍生化,通过三甲硅烷衍生物,利用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操作繁琐、重现性较差。而且这两种方法所需色谱仪、检测器等价格昂贵,而且样品前处理比较复杂,操作时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不便推广应用。另外,它们也不适合大批量样品的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免疫酶技术(EIA)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后是否需要分离结合的与游离的酶标记物而分为均相(homogenous)和异相(heterogenous)两种类型。在异相法中,又包括液相异相酶免疫测定和固相酶免疫测定二种。固相酶免疫测定也称为ELISA,是临床检验中应用较广的免疫测定方法。小分子的ELISA测定法一般有三种竞争分析模式:包被特异性抗体直接竞争法、包被抗原直接竞争法以及间接竞争法(也称为抑制性测定法)。间接竞争ELISA法的基本步骤是:包被完全抗原——同时加入已知抗体和待测抗原——加入酶标二抗——加入底物显色液。该法主要应用于未知抗原的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快速、灵敏、准确、可定量、操作简便、无需贵重仪器设备,且对样品纯度要求不高,特异性强,特别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检测,发展非常迅速。简化了样品预处理和纯化过程。但是由于免疫酶的活性非常不稳定,在应用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操作条件的影响,反应试剂需低温保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达到这一要求,使得免疫酶的活性大大降低,从而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应用时还必须通过多次洗涤,才能使反应产物和游离底物进行分离,影响到结果的重复性,而且检测时间较长,无法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要求。
毒性
生物体特征
呕吐毒素对人和动物均有很强的毒性,能引起人和动物呕吐、腹泻、皮肤刺激、拒食、神经紊乱、流产、死胎等,猪是对呕吐毒素最敏感的动物,家禽次之,反刍动物由于瘤胃微生物的作用,耐受力最强。对生长肥育猪而言,含有12~14g/t呕吐毒素的饲料饲喂后10~20min即会出现呕吐、不正常的焦虑和磨牙现象,含毒量19g/t以上即完全拒食。研究表明,不同种类动物的LD50为:小鼠经口46.8mg/kg;腹腔注射70.0mg/kg;新生大鼠经口7.3mg/kg;大鼠径口7.3mg/kg;北京雏鸭皮下注射27.0mg/kg;而致吐剂量为:北京雏鸭皮下注射10.0mg/kg;狗皮下注射0.1mg/kg;狗经口0.1mg/kg;猪腹腔注射0.05mg/kg;鸽子经口10.0mg/kg。
几乎所有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都有可引起鸭雏、猫、狗、猪、鸽子等动物的呕吐。猪对DON的致吐作用最敏感,约为其他动物的100-200倍。DON还可引起拒食反应。致呕吐作用的机理除了DON对粘膜的刺激作用外,同时也有对中枢神经的作用。曾有人以含DON毒素18-20mg/kg的赤霉病小麦,按0.5-50%的不同比例混入饲料中,喂养大鼠18个月,发现高比例组动物睾丸、子宫、肝、肾脏受到一定的损害。
DON化学性能非常稳定,一般不会在加工、储存以及烹调过程中破坏,在实验室条件下可长期贮存保持毒力不变,有较强的热抵抗力,121℃高压加热25min仅有少量破坏。酸性环境不影响其毒力,但是加碱或高压处理可破坏部分毒素含有呕吐毒素谷物类加工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由于技术限制不可能完全去除,人类食用含有一定量呕吐毒素粮油食品后,会出现胃部不适、眩晕、腹胀、头痛、恶心、呕吐,手足发麻、全身乏力、颜面潮红、以及食物中毒性白细胞缺乏症。症状严重者可见呼吸、脉搏、体温及血压的波动,四肢发软、步态不稳、形似醉酒,故有的地方称其为“醉谷病”。
呕吐毒素的产毒菌株适宜在阴凉、潮湿的条件下生长。广泛存在于大麦、小麦、玉米和燕麦中。不同动物对呕吐毒素的敏感程度不同,猪是对呕吐毒素最敏感的动物,断奶仔猪尤其敏感。饲料中0.3~0.5mg/kg的微量毒素就会引起猪拒食、生长下降以及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下降,饲料中含1mg/kg以上的呕吐毒素时可引起猪拒食、嗜睡、生长严重受阻、体增重减慢、免疫机能减退、肌肉协调性丧失以及呕吐等症状。此外,呕吐毒素可在人和动物体内蓄积,具有致畸性、神经毒性、胚胎毒性和免疫抑制作用。
呕吐毒素主要在胃肠道吸收,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代谢后经肾脏随尿液排出,造成各器官的广泛损伤。呕吐毒素在人体中的半衰期为2~4h,代谢迅速,8h后就检测不到呕吐毒素和它的代谢物。
呕吐毒素可引起雏鸭、猪、猫、狗、鸽子等动物的呕吐反应,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呕吐毒素的急性毒性与动物的种属、年龄、性别、染毒途径有关,雄性动物对毒素比较敏感。急性中毒的动物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反应迟钝、竖毛、食欲下降、呕吐等,还可引起动物的拒食反应,其中猪对呕吐毒素最为敏感。呕吐毒素能引起猪食欲减退或废绝,呕吐,体重下降,流产,死胎和弱仔,抑制免疫机能和降低机体抵抗力。对生长肥育猪而言,含有14mg/kg呕吐毒素的饲料饲喂后10~20min即会出现呕吐、不正常的焦虑和磨牙现象,呕吐现象仅发生在第1天。而且呕吐毒素含量在0~14mg/kg的试验中,饲粮中每增加1mg/kg呕吐毒素,生长肥育猪的采食量减少6%,在含毒量10mg/kg以上即完全拒食。对于呕吐毒素的慢性毒性世界研究都比较少。有人用大鼠进行了为期2年的染毒试验,呕吐毒素的浓度为0、1、5、10mg/kg,雄性、雌性大鼠各分为4组,试验结束后发现,各组动物均未见死亡,动物体重增加与染毒剂量呈负相关。雌性大鼠的血浆中IgA、IgG浓度较对照组饲料中呕吐毒素的危害与防治增高,生化指标、血液学指标也可见明显异常。病理学检查还发现有肝脏肿瘤、肝脏损害。
长期摄入被DON污染的病麦或粗毒素对动物有一定的毒性,可影响动物的生长、繁殖率和子代的存活率,甚至可使生长停滞,形成“僵鼠”,并产生对心、肝、肾的伤害,严重时损害造血系统造成死亡。但不同种属、性别的动物对DON的敏感程度不一,猪是最敏感的动物,反刍动物比其它动物受的影响小,奶牛的健康状况、产奶量、摄食量几乎不受影响,牛奶中也检测不到DON及其脱氧产物。
在很多物种上已经得到证实,DON可以通过胎盘转移到胎儿。怀孕母猪感染DON后在胎儿的血浆、肝和肾中均检测到DON。用DON纯品灌喂Swis小鼠,引起明显的胚胎毒作用和骨骼畸形:DON在10~15mg/kg剂量时胎儿100%吸收,在5mg/kg的剂量时胎儿吸收率为80%。在大鼠妊娠期5~19d中饲喂5mg/kg的DON会降低胎儿的发育,母鼠采食量和平均日增质量都显著降低,胎儿质量、母体子宫质量和头臀长降低,胸骨、趾骨、背骨和椎骨等骨化能力下降,这些可能是由于母体毒性和胎儿大小减小造成的。在啮齿动物上的致畸和繁殖试验证实DON影响大鼠的体质量增长,导致吸收胎增多、骨骼形成不良及仔鼠出生后存活率的降低。刚断奶的幼鼠除了在血浆和体组织中检测到DON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成年鼠以外,DON诱导幼鼠脾和肺中产生的IL-6和TNF-α质量浓度也比成年鼠的高,持续的时间更长,且脾中IL-6、IL-1β和TNF-α的mRNA表达量比成年鼠高出2~3倍,这些均表明幼鼠对DON引起的多种影响的反应比成年鼠敏感,所以DON对幼鼠机体组织造成的负荷更大。Vesely等研究了DON对于3日龄鸡胚的毒性作用,发现其胚胎毒性剂量范围很窄(1~3mg/kg),DON致使试验组鸡胚头部畸形,身体发育畸形,畸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毒素污染分布
有调查显示,中国饲料和原料霉菌毒素污染超标的比例为60%~70%,其中呕吐毒素的超标比例接近70%,在被检的玉米、麸皮和DDGS样品中呕吐毒素的检出率均高达90%以上,分别为92.9%、92.3%和100%。豆粕的检出率较低为54.5%。麸皮和豆粕中呕吐毒素未见超标,其平均含量分别为0.44mg/kg和0.05mg/kg,属于轻度污染。玉米中呕吐毒素的超标率为57.1%,毒素平均含量为1.01mg/kg,其最高含量为2.13mg/kg,属于中度污染。DDGS中呕吐毒素的超标率为88.2%,毒素平均含量为1.36mg/kg,最低含量为0.85mg/kg,最高含量为1.72mg/kg,属于中度污染。玉米和DDGS中呕吐毒素的平均含量极显著高于麸皮和豆粕(P<0.01),DDGS中呕吐毒素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玉米(P<0.05),麸皮中呕吐毒素的平均含量极显著高于豆粕(P<0.01)。被检配合饲料中呕吐毒素的检出率为97.4%,仔猪料、中猪料、妊娠母猪料和哺乳母猪料的检出率高达100%。其中,乳猪料呕吐毒素未见超标,其平均含量为0.28mg/kg,显著低于其他种类全价料(P<0.05),属于轻度污染。仔猪料、中猪料、大猪料、妊娠母猪料和哺乳母猪料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超标率分别为14.3%、14.3%、22.2%、10.0%和23.1%,其最高含量分别为2.31、1.14、1.44、1.45mg/kg和1.52mg/kg,属于中度污染。
小麦面粉中呕吐毒素色谱图图册参考资料。
DON的污染广泛存在于全球各国,中国、日本、美国、前苏联、南非等均有发现。DON主要污染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等谷类作物,也污染粮食制品,如面包、饼干、麦制点心等。另外,在动物的奶、蛋中均有发现DON残留。DON对于粮谷类的污染状况与产毒菌株、温度、湿度、通风、日照等因素有关。小麦赤霉病主要分布在潮湿的温带地区,中国大部分地区又恰恰处于这一地带,这是中国DON污染较严重的原因之一,在多雨年份DON的污染状况则更为严重,赤霉病麦中毒也是中国最主要的真菌性食物中毒之一,这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DON毒性较低,但它最易出现,广泛存在于温热带地区的饲料中,因此在谷物中DON中毒发病率最高。例如:在日本,小麦和大麦中的DON浓度为40ppm;在加拿大,安大略地区白色冬小麦中的DON浓度为8.5ppm。对一些亚洲国家的未加工的农产品和加工过的饲料样品进行检测时发现,中国的饲料样本中,含有一定量的呕吐毒素。超过70%的样本被呕吐毒素污染。2000年的样本中呕吐毒素的最高含量达到4582μg/kg。2003年中国配合饲料样品中呕吐毒素的阳性检出率为100%,平均含量为600μg/kg;据估计,2005年中国饲料原料的呕吐毒素检出率为100%,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威胁。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规定食物中呕吐毒素的安全标准是1000μg/kg,呕吐毒素的含量超过l000μg/kg就会对人及一些动物健康产生损害。
呕吐毒素对中国谷物类原料的污染相当普遍,其次是油籽类原料。从内蒙、宁夏、黑龙江、辽宁、湖南、湖北、河北、广东等省市采集31份玉米、21份全价饲料、27份植物蛋白饲料。被检的玉米样本中呕吐毒素检出率达100%,平均含量达820μg/kg;被检全价料中呕吐毒素的检出率达100%,平均含量为1020μg/kg;蛋白质饲料中呕吐毒素检出率达87%,平均含量为240μg/kg。据顾薇2003年研究发现,从中国送来的样本中,超过70%的样本被呕吐毒素污染,1998-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呕吐毒素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48,607和378μg/kg}2000年的样本中呕吐毒素的最高含量达到4582μg/kg。据奥特奇公司研究结果,2005年中国饲料原料呕吐毒素检出率为100%,超标率27.3%(最高为89.81ppb)。
镰刀菌属霉菌属于田间霉菌,野外菌株,通常在作物生长期间就被污染,其最适生长温度为5~25℃,由于镰刀菌属霉菌的上述特点,呕吐毒素的分布与对饲料原料的污染也呈现出一些特点:
(1)镰刀类霉菌主要在田间污染谷物类原料作物和油籽类原料作物。呕吐毒素则是在刚收获后的谷物呕吐毒素污染较为严重。
(2)呕吐毒素对中国谷物类原料的污染相当普遍,其次是油籽类原料。
(3)呕吐毒素的污染程度存在地区和年份的区别。由于温度、湿度等的差别,不同地区、同一季节收获的玉米所带菌属有较大差别,同一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年份的玉米所带菌属也不一样。北方地区的玉米(如河南、山西等地的部分玉米)以镰刀菌为主要菌属,而东北玉米以圆弧青霉为主要菌属,镰刀菌次之。所以,华北地区的部分玉米呕吐毒素的污染较重一些,而东北玉米相对较轻一些。就年份而言,与收获时的降雨量有关。如2003年,华北部分地区,由于下雨太多,造成部分玉米呕吐毒素污染严重,少数玉米用于生产饲料,严重影响饲料的适口性,导致饲料退货。而2004年因收获时天气较好,呕吐毒素没有达到危害的程度。2005年的新玉米,部分玉米又有不同程度的超标。
细胞毒性
DON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它对于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植物细胞、肿瘤细胞等均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Prelusky等发现,猪喂给呕吐毒素,能提高脑中5-羟色胺(serotonin)和5-羟引哚乙酸(5-Hydroxyindoleaceticacid)的浓度,对脑神经产生麻痹作用。而且,即使是低剂量的DON就能引起猪脑中5-羟引哚乙酸水平的提高。不同浓度DON对于大鼠红细胞的溶血作用,其溶血作用有一个阈值,低于此浓度红细胞不会发生溶血反应。DON可能通过3种不同的方式对原核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1)通过渗透磷脂双层,作用于亚细胞水平;
(2)通过与细胞膜相互作用;
(3)通过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作用。DON可能以一种以上的方式同时发挥作用。研究发现,DON可作用于骨髓造血细胞而产生细胞毒性;还可作用于T细胞、B细胞、IgA细胞而产生免疫毒性作用,抑制或增加细胞程序死亡。其免疫毒性作用依赖于DON的浓度、淋巴细胞亚型、组织来源和糖皮质激素。还有研究指出,DON可以抑制胸腺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多数研究都表明DON具有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动物试验表明,长期小剂量喂饲含毒素饲料,可以诱发不同器官的肿瘤。经口给予小鼠5mg/kg和25mg/kg呕吐毒素,结果致炎细胞因子产生IL-1β、IL-6和TNF-α的mRNA的表达;Th1细胞IFN-γ和IL-2mRNA、Th2细胞IL-4和IL-10mRNA的表达都明显升高。呕吐毒素在高浓度可剂量依赖抑制体外培养的人外周淋巴细胞增殖及免疫球蛋白的产生,而低浓度则使免疫球蛋白升高。一次性腹腔注射呕吐毒素,12h后可观察到小鼠胸腺发生凋亡的细胞明显增多,增殖活性受到抑制,而且随着呕吐毒素浓度的升高,这种作用越明显。
免疫毒性
研究表明,DON可能对免疫系统有影响。DON既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又是一种免疫促进剂,其作用与剂量有关。在体内DON可以抑制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同时又可以诱发自身的免疫反应。DON引起实验动物免疫系统的疾病与人类lgA肾病及其相似,同时DON还可以诱发辅助性T细胞超诱导产物-细胞因子的产生,激活巨噬细胞、T细胞产生炎症前细胞因子。
动物毒力学试验研究表明:不同畜种的动物对DON的敏感程度按顺序是:猪>小鼠>大鼠>家禽和反刍动物。DON对人畜会产生广泛的毒性效应,低剂量摄入会造成食欲下降、生长缓慢、发育不良和病死率升高等现象;大量或长期摄入会发生急性中毒、呕吐、直肠出血和腹泻,与肠道炎症极其相似。呕吐毒素对动物机体毒性主要分为免疫毒性和细胞毒性。DON在低质量浓度时能诱导辅助性T细胞超诱导产物—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在巨噬细胞中的表达。高质量浓度DON可抑制免疫,诱导免疫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同时还影响免疫细胞因子的分泌、减弱免疫应答、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吞噬作用和巨噬细胞的杀菌作用。
三致作用
世界对此研究结果不太一致,但多数研究结果均表明DON具有三致(即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DON的诱癌实验尚未成功,世界也无其致癌作用的明确研究结论,因此其致癌作用尚无定论。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DON与食管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有动物实验表明,长时间小剂量喂食被呕吐毒素污染的饲料,可以诱发不同器官的肿瘤。Iserson等进行的DON慢性毒性实验发现,实验组动物发生肝癌。用大鼠进行了DON两阶段皮肤诱癌、促癌实验,结果表明DON不是一种致癌剂或诱癌剂,但皮肤组织学发现DON诱发弥漫性磷状上皮增生。Vesely等研究了DON对三日龄鸡胚的毒性作用,经8天孵化后发现DON的毒性作用剂量范围很窄,为1-3mg/kg体重,实验组鸡胚有头部畸形、身体发育畸形,畸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毒理学
对免疫细胞的影响
胸腺是T细胞发育、分化、选择和成熟的场所。原胸腺细胞经过前胸腺细胞、CD4-CD8-双阴性细胞。CD4+CD8+双阳性细胞和CD4+CD8-或CD4-CD8+2个单阳性胸腺细胞亚群这5个阶段,发育分化为成熟的T细胞。因此T细胞在胸腺整个发育过程中会先后经历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经过阳性选择的单阳性胸腺细胞既可识别异己抗原又可识别自身抗原,但识别自身抗原这一特性对机体是有害的。只有与自身抗原亲和力低和不识别自身抗原的胸腺细胞才会经过阴性选择后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T细胞,反之就会发生细胞凋亡。所以T细胞在胸腺活化时会引发胸腺细胞的阴性选择和凋亡,而且在T细胞活化或胸腺细胞阴性选择期间,DON促使抑制免疫的基因表达升高,所以胸腺对DON有高敏感性。在小鼠口服5、10和25mgDON/kg体质量各3、6和24h后,Sandra分析基因时证实在前胸腺细胞阶段DON选择性的使抑制免疫的基因(抑制线粒体、核糖体或蛋白质合成的基因)高度表达,也证明了在胸腺细胞发育成T细胞过程中双阳性CD4+CD8+阶段对DON最敏感,高质量浓度DON能明显诱导胸腺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
但是,在T细胞活化反应期间,用低质量浓度DON刺激胸腺细胞3h,很多基因,如:钙依赖基因和核内转录因子(NFkB)的靶基因被刺激表达,诱发内质网钙储存的消耗,活化NFkB,导致大量钙离子依靠钙转运蛋白流过细胞膜,胞内钙质量浓度增加,激活钙调磷酸酶,使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去磷酸化,DON诱导NFAT转至胸腺细胞核内,活化更多基因,促进T细胞活化和增殖。
巨噬细胞在动物机体的免疫防御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机体免疫应答的组成部分,构成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同时也参与机体的获得性免疫。巨噬细胞被活化后产生不同的炎性因子,并表达一些特定的细胞表面受体或白细胞分化抗原(CD)。研究表明:低质量浓度DON可提高个别炎性因子的分泌和产生,高质量浓度DON则诱导巨噬细胞的凋亡。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巨噬细胞活化的主要因子,依赖剂量提高细胞表面受体(CD14、CD54和CD119)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P/DQ/DR)的表达,而DON被证实不论质量浓度高低均会干扰TNF-α活化巨噬细胞的过程,起到免疫毒性的效果。DON在细胞因子受体和两面神激酶(JAK)水平上作用于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OCS),抑制细胞因子受体(TNF-α受体)的信号转导,进而抑制多种细胞因子共用的信号转导途径—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的信号转导,干扰TNF-α刺激巨噬细胞活化的过程。鼠巨噬细胞中脂多糖(LPS)诱导一氧化氮聚合酶(iNOS)的表达,干扰素(IFN)-β是该诱导过程不可缺少的信号,IFN-β的表达引起STAT、干扰素调控蛋白和iNOS表达。DON还可以抑制iNOS和IFN-β的激活和表达,直接或间接抑制NO和IFN-β的产生。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有人发现DON除了引起鼠的胸腺、脾、骨髓细胞和集合淋巴结的凋亡,还显著影响细胞因子的分泌,可诱导淋巴组织表达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等促炎症细胞因子。猪体内试验表明:DON可诱导巨噬细胞产生细胞生长抑制素,尤其是TNF-α和IL-1β。DON在100或250ng/mL的质量浓度时可迅速提高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RAW264.7中IFN-γ和IL-6的mRNA稳定性,延长其半衰期(从30min提高至大于3h)。推测DON通过以下3种方式超诱导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提高其稳定性:
(1)作为一种翻译抑制剂,使核糖体凝固或群聚在mRNA上以保护mRNA免受细胞质中核糖核酸酶的裂解;
(2)与TCH诱导的促细胞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活化有关;
(3)保护富含腺嘌呤尿嘧啶(AU)序列的3′非翻译区免受内切酶或外切酶的降解,延长IFN-γ和IL-6mRNA的半衰期。DON明显增加鼠T细胞中IL-2水平,在基因水平上使用转录抑制剂发现DON超诱导IL-2mRNA的表达,且在某种程度上提高IL-2mRNA的稳定性;同时也可提高IL-4、IL-5、IL-6和IFN-γ质量浓度。IL-8是机体最主要的炎症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和CD4+CD8+有明显趋化作用。质量浓度为250~1000ng/mL的DON能诱发鼠IL-8转录调节因子IL-8mRNA和IL-8hnRNA的产生(二者与IL-8蛋白质的表达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是同时发生的),激活MAPKs信号通路,在炎症与细胞凋亡等应激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免疫球蛋白对DON的敏感性受物种、DON质量浓度及中毒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已有研究证实DON显著影响人免疫功能,被DON感染后人淋巴细胞中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分泌显著降低。Goyarts发现猪血液上清液中IgA、IgG和IgM的质量浓度几乎不受DON的影响,慢性中毒时DON也不显著影响血清中IgA、IgG和IgM的质量浓度,只有在急性中毒时发现血清中IgG和IgM的质量浓度显著提高,但血清中IgA不受影响。不过给猪饲喂含5.5mg/kgDON的日粮21d后检测到血清中IgA和IgM的质量浓度显著提高,IgG质量浓度没有受到影响。给大鼠饲喂含6.25mg/kgDON的日粮1周后检测血清中IgA、IgG和IgM的质量浓度均显著提高,而Forsell却发现在大鼠感染DON8周后,依赖剂量下调大鼠血清中IgG和IgM质量浓度的同时上调血清中IgA质量浓度。猪或鼠在长时间受DON感染后,血清中IgA质量浓度的升高引起的疾病与人类IgA肾病极其相似。在细胞水平上,DON不直接影响骨髓或脾中的B细胞分泌IgA,而是会提高脾中T细胞的数量和CD4+/CD4+CD8+的比例,间接影响IgA的分泌。CD4+在DON的脉冲刺激下既可以辅助B细胞分泌IgA,又可提高IL-2、IL-4、IL-5和IL-6分泌蛋白与mRNAs的含量,其中IL-6是辅助IgA分泌的重要因子。在大鼠试验中也证实DON促进辅助性T细胞因子的产生,加强了lgA分泌时T细胞的辅助作用。在基因水平上,DON通过提高转录和mRNA的稳定性2种方式上调内源性环氧酶-2(COX-2)基因的表达,因COX-2可调节DON诱导IL-6基因的表达上调,所以DON间接辅助IgA的分泌。最后DON也可直接诱导鼠中IgA基因表达上调,导致IgA分泌增多,从而大量IgA和IgA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激活血清补体旁路途径,引起肾损伤。不过在患有过敏症的鼠中DON不增加过敏原特异性引起的免疫球蛋白E(IgE)或IgG1的表达,表明在吸入或摄取DON后不会加重针对过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
对卵母细胞的影响
DON诱导淋巴组织表达的TNF-α、IL-1β和IL-6等促炎症细胞因子可损害生育能力,尤其是TNF-α已证实会影响猪和牛卵母细胞的发育。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与其周围的卵丘细胞(滤泡细胞在卵母细胞发育时凸向滤泡腔所形成)形成卵胞质,在卵胞质结构和分子的变化及2种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下卵母细胞逐渐成熟。不论卵丘细胞的来源—滤泡细胞的大与小,其对卵母细胞成熟过程的作用都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卵丘细胞的扩增和死亡是卵母细胞获得发育能力的关键因素。在猪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用DON感染其卵母卵丘细胞复合体(COCs)后,检测发现大量卵丘细胞死亡的同时卵母细胞潜在的发育能力下降,由此推测DON对卵母细胞的毒性是通过抑制卵丘细胞增殖和控制卵丘细胞周期间接作用而导致的。减数分裂中纺锤体是在第一次分裂中期形成的,纺锤体形成是微管的动态组成。微管合成的异常和受精后染色体的异常分裂会造成胚胎发育受到抑制。Schoevers等在DON感染后的COCs中发现,随着DON质量浓度的增加,到达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显著减少,而且显微镜检测出很多卵母细胞的核染色质和微管发生畸变,说明成熟卵母细胞在中期I到中期II对DON最敏感。当卵母细胞感染高质量浓度(2μmol)DON时,畸变发生在减数分裂纺锤体形成时期—中期I(在此质量浓度下卵丘细胞增殖被完全抑制);若是低质量浓度,畸变更容易发生在末期I或中期II。DON也会在以下3个阶段损害卵母细胞发育以降低胚胎发育:
(1)减数分裂纺锤体的形成过程中;
(2)减数分裂纺锤体形成前(因为DON已经在卵母细胞成熟前21h中降低了其发育潜力);
(3)受精过程中。DON还可通过直接影响动粒蛋白(纺锤体形成的关键点)而干扰减数分裂纺锤体形成,使减数分裂停滞在中期I或末期I。
脱毒与防治
呕吐毒素的污染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许多国家的饲料及饲料原料呕吐毒素限量标准和污染程度判定标准尚不完整,也不统一。如美国制定了饲料用谷物及其副产品(除玉米外)呕吐毒素允许限量≤5mg/kg,欧盟制定玉米及其副产品允许限量≤1.75mg/kg。中国制定了部分配合饲料(如,猪、禽及犊牛)中呕吐毒素的限量标准,但未制定饲料原料(除DDGS外)中呕吐毒素限量标准。
1993年,DON被世界卫生组织(WTO)的癌症研究机构(IARC)划定为第3类,即“无法分类为对人类有致癌效应”的物质。基于长达2年的低剂量DON小鼠喂养实验表明DON不具有致癌的危害,得出NOEL(每日100μg/kg)及100倍的安全因子,食品添加剂国际法典委员会JECFA提出了一个不会对人类免疫系统、生长和生殖产生负面影响的DON的PMTDI为1μg/kg bw,并认为DON的现有数据不足以建立一个不会导致人类急性疾病暴发的DON水平。委员会还就膳食中DON的摄入量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发现世界上许多地区膳食中DON的摄入量可能会超过此值,但是考虑到在摄入量估计过程中由于DON的含量水平和消费量的不确定性,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对DON浓度的不同程度的降低,会使DON摄入量的估计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委员会维持了DON的PMTDI为1μg/kg。
呕吐毒素的防治首先是防止霉菌的产生,而防霉关键在于要严格控制饲料和原料的水分含量、控制饲料加工过程中的水分和温度、选育和培养抗霉菌的饲料作物品种、选择适当的种植或收获技术、注意饲料产品的包装、储存与运输、添加防霉剂等。但需注意的是使用防霉剂无法去除饲料原料中已存在的霉菌毒素,添加防霉剂只是预防作用,所以饲料的脱毒也是必要的一项措施。饲料及饲料原料发生霉变后,产生的呕吐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是一种无色针状结晶具有较强的热抵抗力。因此,可以根据饲料霉变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脱毒处理。一般有物理脱毒法、化学脱毒法、酶解法。
物理脱毒法主要是水洗法、剔除法、脱胚去毒法、溶剂提取法、加热去毒法、辐射法等; 化学脱毒法主要是采用碱或氧化剂进行处理脱毒。上述的诸多脱毒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对于饲料业、养殖业来说均不适用。因其操作不但困难,且大批量的饲料及原料用此类方法是无法进行, 而且经化学脱毒处理后往往会降低饲料的营养品质和适口性。
酶解法主要是选用某些酶,利用其降解作用,使霉菌毒素破坏或降低其毒性。与物理学和化学方法相比,酶的降解处理法对饲料营养成分的损失和影响较少,但因其费用高,效果不稳定制约着该方法的广泛应用。
吸附法即在饲料里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进行脱毒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仍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但在霉菌毒素吸附剂的选用上,应认真考虑。因为吸附剂选用不当,不但起不到吸附霉菌毒素的作用,还会产生副作用。霉菌毒素吸附剂的选用,一般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必须具备高吸附能力。原则上选择产品比表面积在600以上的吸附剂。
(2)选择性吸附。理想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应具备只吸附毒素,不吸附营养物质的特点。
(3)广谱吸附。因为通常污染原料的霉菌毒素不只一种,所以选择的霉菌毒素吸附剂一般应对多数霉菌毒素都有效。
(4)无副作用。
安全信息
安全术语
S16:Keep away from sources of ignition - No smoking.
远离火源,禁止吸烟。
S26:In case of contact with eyes, rinse immediately with plenty of water and seek medical advice.
眼睛接触后,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
S36/37/39:Wear suitable protective clothing, gloves and eye/face protection.
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和眼睛/面保护。
S45:In case of accident or if you feel unwell, seek medical advice immediately (show the lable where possible).
发生事故时或感觉不适时,立即求医(可能时出示标签)。
风险术语
R11:Highly flammable.
高度易燃的。
R20/21/22:Harmful by inhalation, in contact with skin and if swallowed.
吸入、与皮肤接触和吞食是有害的。
R25:Toxic if swallowed.
吞食有毒。
R36/37/38:Irritating to eyes, respiratory system and skin.
刺激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
R66:Repeated exposure may cause skin dryness or cracking.
长期接触可能引起皮肤干裂。
R67:Vapours may cause drowsiness and dizziness.
蒸汽可能引起困倦和眩晕。
R68:Possible risk of irreversible effects.
可能有不可逆后果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