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主信,男,1962年生,中共党员,德州市庆云县
教育局原纪检组长、教研室主任。
个人简历
周主信,男,1962年生,中共党员,德州市庆云县
教育局原纪检组长、教研室主任。1980年从山东乐陵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任中学教师,县
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乡镇教办主任,2004年任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2005年任纪检组长。2007年4月27日,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因心血管突发破裂病倒在工作岗位上,不幸去世,年仅44岁。
主要业绩
周主信参加工作27年如一日,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他是忠诚事业、开拓创新的楷模。他把事业和自己的生命拧在一起,全身心致力于党的教育工作。他创造性地提出“当堂达标”教改方案,使全县的基础教学成绩从原来的全市末位跃升为中上游。他是默默耕耘、扎实奉献的楷模。在他的观念中,没有星期天、节假日,经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仅听、评课就在100节以上,听课记录写了27本。他是朴素清廉、严于律己的楷模。在担任庆云镇教办主任期间,每年经手经费200多万,他对一些单位和个人以回扣为条件承包工程或摊派教辅都严词拒绝。有的私立学校仰慕他的能力和社会名气,以年薪五万聘他作校长也被婉拒。而他妻子却在家待业,自己每月900多元的工资除供孩子上大学外,仅勉强维持家庭生活。一件只花了70元的黄大衣陪他度过了十个寒冬,一身秋衣秋裤竟穿了十八载。他是大善至爱、构建和谐的楷模。周主信性格沉稳、不善言笑,但有一颗火热的心。他爱学生,大多数农村学生都吃过他的饭;他爱同事,每个同事的家庭情况他都一清二楚,竭尽全力为新调任老师解决家属安置、子女入学问题,却惟独没有给自己待业多年的妻子和大学毕业的儿子解决工作;他的大爱之心感染了周围的每一个人。在他的葬礼上,五百多人不约而同地赶来为他送行,有领导、邻居、同事和外地赶来的学生,许多人不由自主地给他行下跪礼,放声大哭。 “失一人四万学子共损,悼英灵三千教师同悲”,这是庆云人民对周主信表达的最崇高的敬意、悲切的哀思和深切的惋惜。
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他的平凡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透射着新时期共产党员高尚的品格。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四种精神:
一是视事业重于生命的执着信念,周主信在教育战线工作了27年,就象一架机器连续不停地运转了27年。他的思想中从没有“休息”二字,时间对他永远不够用,手头永远有干不完的活;他把工作当事业干,把事业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多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在医院抢救过程中,他还躺在病床上用电话和同事们商讨工作。他认真践行了“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人生信条,将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 二是只求实干、不慕虚名的扎实作风。周主信对工作坚持定了就干、一抓到底,时时处处率先垂范。“成功之前不谈能力”、“将落实进行到底”是他的口头禅和工作原则。他二十多年扎根基层,从未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只唯实、只求干、不事张扬就是他的人品和风格
三是廉洁勤俭、严于律已的高尚操守。作为基层领导,他从不为自己谋任何一点私利;他家庭生活清贫,却始终抵制社会上的诱感和考验,保持着清正廉洁之心;他完全有权力改善一下家庭生活,但始终没有向滥用职权迈出半步。他曾多次面临金钱与信念之间的选择,都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四是心里装着别人,惟独没有自己的大爱之心。周主信对别人充满了爱,是一种只有付出、不图回报的爱,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象春风化雨般感染着所有的人。他去世后的几天里,互联网上怀念他的贴子就有七百多条。他的大爱之心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引领着和谐社会关系的形成。
中共德州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向周主信同志学习活动。德州市纪委、监察局授予周主信同志全市优秀纪检监察干部荣誉称号,中共德州市委组织部授予周主信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德州市教育局授予周主信同志全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周主信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材料之一:
平凡的脊梁
周主信同志于1962年8月17日出生于庆云县原东郎坞乡刘家村,2007年4月27日下午4时57分因心脏病突然转危而不幸辞世,享年45岁。周主信同志生前系庆云县
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主信同志自幼聪慧睿智、思维敏捷,先后以优异的成绩于1974年毕业于本村小学、1976年毕业于姚千联中、1978年毕业于原庆云二中、1980年毕业于乐陵师范、1986年毕业于
山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函授),198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27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庆云县的教育事业。做教师,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领导,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特别是作为全县一线教育教学的领头人,他以工作为己任,长年奔波在教育第一线,历酷暑、冒严寒,几乎没有歇过一个星期天、节假日,他力主课堂教学改革,大胆借鉴先进教学单位的成功经验,在全县开展了“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改革,彻底改变了全县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全县教育教学成绩突飞猛进,06年中考成绩全市综合排名第五,突破性的进入全市上游。正当“当堂达标”教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进步,成果待收,07年高考、中考的可喜成绩可以预见,即将产生,全县教师业务水平进入一个新的高度之时,他却因积劳成疾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他的英年早逝,以身殉职,是整个家庭的损失,是全县教育事业的损失。在家庭中,他是长子,上有年逾七旬的父母,下有未成年的一双儿女,母亲患肺心病多年,每年都要发病一两次,儿子刚刚大学毕业,没有分配工作,在企业打工,女儿正在大学一年级就读,妻子下岗多年,这样的一个家庭,压力可想而知,这样一副重担靠他一人扛起;在工作中,他是一位好同志、好领导、好大哥、好榜样。每天,签到册上第一个名字是他,下班后最后一个熄灯的也是他;一身秋衣、秋裤穿了十余年的是他,一件绿色军大衣伴过严寒的也是他;工作不知疲倦、永远精力充沛的是他,常年高血压,长期服药都不能控制的也是他,别人问他“血压怎么样了?”,他回答:“吃着药了”,可医生让他做的是坚持吃药,静养调养。他做不到,他心里装着三千一线教师和四万莘莘学子,装着振兴全县教育的千秋大业,他的老领导、老同学——教育局长韩希营,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写下了“悼英灵三千教师同悲 失一人四万学子共损”的挽联,客观的评价、最高荣誉的褒奖对他的功绩来说,毫无夸张,他为庆云县基础教育的长足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写下了辉煌的一笔,永远是庆云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主信同志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投入。二十七年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对同志,真诚相待;对个人,严以律己。参加工作以来,他几乎没有歇过一个星期天、节假日,以工作为己任,奔波在教育第一线,历酷暑、冒严寒,为我县基础教育的长足进步和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写下了辉煌的一笔。1984年,他获得德州市行署颁发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1986年,荣获庆云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先进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1987年,再次获得德州市行署颁发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2000年,先后荣获市“电化教育先进工作者”和县“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2001年,再次获得县“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2002年,被中共庆云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6年,再次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主信同志的逝世,是全县教育事业的损失。悼念主信同志,要化悲痛为力量,扎扎实实地学习他正正派派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工作,做一个平凡而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人。
主信同志英年早逝,以身殉职,永远是庆云教育史上的丰碑。
周主信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材料之二:
周主信,教学改革的拓荒牛
我和周主任共事了两年零八个月,900多个日子里,我们朝夕相处。他的言传身教、关爱帮助,激励着我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成长进步;他的雷厉风行、勤恳敬业,默默影响着教研室的所有同志,工作上精益求精。
从周主任踏上教书路的第一天起,就抱定一个信念,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作为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教书育人,上对得起国家、社会,下对得起家长、学生。27年来,他孜孜不倦地用生命践行着自己的誓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恋恋不舍的还是他的工作。44岁,多么短暂的生命,却谱写出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壮美、最绚烂的华彩人生。
2004年9月,周主信从庆云镇教办主任调任县教研室主任一职。之所以选任他,与他杰出的教学成绩分不开。早在东辛店中学任教期间,他就在全县打响物理教学“南周北王”的牌子,3次获市讲课比赛、论文比赛一等奖,并多次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但当时庆云县的总体教育教学状况很不乐观,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十分突出。连续多年的中考、高考成绩徘徊在德州所有县市区的最下游,社会上怨声四起。学生流失、辍学现象严重。周主任担任教研室主任一职,颇有临危授命的意味。
面对巨大压力和重重困难,周主任没有胆怯、更没有退却,他毅然决然地接过这副沉甸甸的担子,因为他知道,这是县局领导对自己的信任,更意味着今后要对全县四万莘莘学子负责,绝不能辜负了家乡父老乡亲对教育的殷切期望!
工作千头万绪,周主任首先寻找教育落后的症结。他带领县教研室一班人,天天跑乡镇,进学校,到教学第一线去了解情况,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长期以来,教学观念的落后致使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主导课堂,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等现象严重影响着全县的教育教学。他深深地意识到:改革课堂教学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根本。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的经验,向局领导班子提出了实施“当堂达标”的教学改革方案。
所谓“当堂达标”,就是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向课堂教学要效率,注重教师课前备课、课中目标教学、课后辅导,注重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全体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事非经过不知难”。要改变多年形成的固有的教学模式,推行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自基层和教师的阻力可想而知。更何况庆云县这样一个以民办教师、老教师为主层次的教师队伍现状。有的说:“我教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不也教了这么多年吗?什么改革,无非是某些人想出风头。”也有的说:“庆云的教育再这样下去,全县的孩子可怎么办啊!”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但周主任认准一个理儿:越是落后就越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首先从教育干部的思想入手,一次次找各乡镇的教办主任、中层干部谈心,推心置腹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他说:“俗话说‘地荒一年,人荒一代’呀!不推行教学改革,庆云的教育就打不了翻身仗。父老乡亲辛辛苦苦送孩子来读书,咱得对得起他们,决不能耽误孩子们的前程啊!” 正是他对教育的无限忠诚和强烈的责任感,深深打动了各乡镇教办领导和学校校长,改革得到了来自基层领导的支持。不久,“当堂达标”教学改革在全县铺开。
为把“当堂达标”落到实处,听课、评课、教学督导成了教研室的一项重要工作。有的乡镇离县城有七八十里的路程,为了在第一堂课前赶到学校听课,他常带领教研室的同志们早晨6点多钟就集合出发,星期六、星期天也不休息。一开始,大伙儿很不情愿,嘟嘟囔囔地抱怨。可他却笑着对我们说:“咱们的职责就是要把教学质量搞上去。咱不多干点儿,多吃点儿苦,良心上也说不过去啊!”他是这样说着,更是这样做的,无论什么事,都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吃苦在前,受累抢先。就拿每次去乡镇听课来讲,七八个老师挤一辆小面包,他是领导而且年纪又比我们大,可总把位子让给我们,自己坐个小马扎。他就像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着大家。慢慢地,大伙儿都理解了,怨言也就没有了,干好教育的劲头都出来了。
一天,刮着北风,天气很冷,周主任带领教研室的同志们一大早就赶到了中丁乡教办进行教学督导。我们分头到中学、中心小学听课评课,再回到教办查阅各种教研档案,一直忙到中午一点多钟。大伙都累坏了,每个人就从伙房拿来两个馒头,端来一碗炖白菜,草草地吃完午饭,就又匆匆忙忙地赶往大靳中学听课,回县城时天已经很黑了。周主任总是这样,把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的,他像一只上足了发条的马蹄表,日夜不歇地运转着。可是,他哪里知道,这种超负荷的工作正在无情地透支着他的健康和生命啊!
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全县教师的不断努力下,庆云县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教学的目标明确了,教学的方法更加灵活了;学生不再只是听众,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书包轻了许多,全面发展的空间大了起来。各个中学的改革都搞得有声有色。
这天,全县300多名教师来到东辛店乡,参加在那里召开的全县中小学“当堂达标”课题研究现场会。和以往现场会不同的是,不是优秀老师在上“示范课”,而是东辛店乡所有的中小学面向全体与会教师开放,人们可以自由地对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班级、任何一位老师的任何一节课“推门听课”,所有听课老师无不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感到惊叹。不搞形式主义,力求真教实学,这就是周主任一贯的做事风格!
改革,只有依靠成功的制度建设才能得到有力保证。周主任是一个注重制度建设、工作特别有条理的人。在推行“当堂达标”教学改革中,他从规章制度入手,先后制定、实行了学校教研月报、教研员分片联系、教研员学习研究、教研员工作日志等制度,建起了县、乡镇、学校、教研组四级教研网络,使全县逐步形成了“以教研带教学,以教改促教研”的良好机制。
有付出,就有回报;超常的付出,就会赢得超常的回报。从2004年开始,庆云县的初中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升,2005年,中考成绩从全市的倒数第一,跃居全市中游,2006年跻身全市前三名。广大教师的业务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2006年,全县获市级以上奖励的教师有70人次,获县级奖励的266人次;在优秀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评选中,获省级奖励的多达165人次,获市级奖励的近200人次,受奖人次之多,在庆云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让全县人民看到了庆云教育的曙光和希望!
庆云的初中教学质量有了根本性好转,可高中教学仍然处于低谷。2006年8月,
教育局党组研究决定,教研室的工作重点“上移”,尽快摆脱高中教学落后的局面。这个重担再次落在周主任的肩上,他二话没说,全身心地投入到更加困难、复杂、繁重的高中教研和管理工作中。
他首先组建了高中教研组,聘请了29位兼职教研员,深入教学一线,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仅半年多的时间,他就听课、评课58节,召开座谈会15次,组织专题教学研讨会4场。为把外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引进来,由他牵头负责,庆云一中从外地招聘了11名教师。这些教师无不是在他的真诚打动下才来到庆云的。从青岛聘请的两位老师,是周主任冒着大雨,带着两辆平板卡车接来的,他从11楼上给老师们往下搬东西的身影,老师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后来,他们的孩子就学、家属安排工作,都是周主任一手操办的。
从教研工作重心转移到高中教学以后,周主任更忙了,白天他领着同志们去教研,晚上去一中和贾校长商量工作,大到教师招聘、班级管理,小到教师生活、学生食宿,他都逐项落实。他经常到课堂去听课、查阅教案和作业批改,课后和老师、学生谈心,征求他们对教学和管理的意见,常常深夜11点多才回家。
“成功之前,不谈能力”、“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认真”、“坚决把落实进行到底”这是周主任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和信念,他矢志不渝、坚定不移地实践他振兴教育的信念,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得到了师生、家长和全社会的高度评价。他是一个勤奋学习的人,在努力拼搏、忘我工作的同时,还不断汲取先进教育理念。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种教育教学的期刊杂志,工作之余他埋头苦读,经常学习到深夜。人们都知道,
教育局办公楼上只要有一盏灯亮着,那准是周主任又在加班或者学习了。连看楼的李大妈都心疼地说:“周主任怎么这样忙,天天走这么晚,还要不要命啊!”
几年来,周主任走遍了全县的18处中学和51处小学,听课1600多节。一个学期下来,周主任竟密密麻麻地写满了27本听课记录,比我们学科教研员记录得还要详细,有的听课记录后面还粘贴着一些练习题等相关资料。如今,这些听课记录静静地陈列在周主任生前的办公桌上。仔细翻阅这些字迹工整地听课记录,无不勾起人们对周主任的深情怀念和无尽的哀思,面前就仿佛看到他那忙碌的身影、憨厚的笑容,耳旁又回荡起他那坦诚的话语和诚恳的教导。
“悼英灵三千教师同悲,失一人四万学子共损”。周主信去世后,县教育局长韩希营的这副挽联饱含的痛惜与悲惋之情令人垂泪。
韩局长说,他总在思考一个问题,周主信只争朝夕、拼命工作的动力究竟来自何处?后来,他想明白了。
一天,周主信去县一中,看见一个孩子把刚打上的热气腾腾的馒头,放到一大缸子开水中泡着吃,就好奇地问不凉泡着吃干什么?孩子抬起头认真地告诉他:“老师,这样连汤带水的就饱了。”
回机关后,周主信红着眼圈对韩局长说:“咱是打草拾柴禾的农家孩子出身呀,党和人民的培养才有了今天。咱的工作要对得起千家万户、千辛万苦送孩子来读书的父老乡亲啊!”
这听来寡淡得如白开水一样的话,正是周主信一颗热爱事业的质朴真切、忠诚滚烫、焚膏继晷的的火热的心啊!更是他居弱图强、鞠躬尽瘁用之不尽的动力源泉啊!
视事业高于生命,视责任重于泰山!这就是周主信——一名普通的教育干部、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崇高的境界和无私的胸怀!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周主任的离去,给我们带来了难以言喻的伤痛,但同时,他也用自己短暂但永恒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他站着是一面飘扬的旗帜,倒下是一座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