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测景台,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古迹的一部分,中国最古老的道教建筑遗址。位于登封市东南13公里
告成镇观星台南侧。
历史沿革
中国最早的
天文观测仪器是专用
土圭观测日影,而最早装置
圭表的观测台是西周初年在阳城建立的周公测景(影)台,因周公营建
洛邑选址时,曾在此建台观测日影而得名。该遗址位于今
登封市告成镇。
周公不仅是西周初年著名的
政治家、
军事家,而且在天文
地理上也颇有建树。他认为,在天上
北极星是众星之王,号称“
天帝之星”,位于天的中央。那么
观星台就必须建在地的中央。经测定,他认为阳城(今登封东南告成镇)为“天下之中”。于是,他就在这里立圭表测日影。其制与《
周礼》所记土圭测日影之说相符。
表(直立的柱子)高八尺(267厘米),圭是与表相连的座子。太阳照射表的影子落在圭上,夏至之日正午投影最短,仅有一尺五寸(50厘米),
冬至日的日影则最长。利用
土圭观测日影,就能比较准确地测定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测定出
太阳年的长度,这为历法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周初
分封诸侯国时,周公还根据各地夏至时的日影长度来确定“诸侯受封土地的疆界”。
周公测景台为以后几代所沿用。
唐代时修建了石表,据《
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命太史监
南宫说仿周公
土圭旧制,换以石圭、石表。并留有当时的
天文官南宫说所刻的“周公测景台”字样。
元朝
郭守敬在该
测景台北约20米处建造了永久性的
观星台,对原有的圭、表进行了改进,增设了能用来测量月亮位置的“窥几”,当时,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全国27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观测站,此处是其中之一。根据观测和研究推算,郭守敬等编制了新的历法《
授时历》。它采用的太阳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和现今通行的
公历一秒不差,但却早过了公历300余年。明清时曾对观星台加以重修,
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日军炮火的破坏。
周公测景台遗址现存的遗迹还有照壁、大门、
戟门、
周公祠、尧殿和部分明清碑刻。周公测景台,比建于公元前二世纪的希腊亚历山大天文台和罗得斯
观星台还早八百余年。1961年,国务院公布观星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建有
中国天文博物馆对游人开放。
所用原理
实际上用圭、表研究天文的起源很早,人类进入畜牧农业社会以后,发现播种与收获都有很强的季节性,早晚相差几天,收成就大不相同。人们希望收获更多更好的粮食。究竟什么时候该种植什么作物,什么时候适宜收获。这些问题都迫切地提了出来。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经验里已经注意到日影的长短和寒暑变化有关,为了准确地测量寒来暑往的季节变化,就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方法。
中国古代测日影所用的仪器叫“
圭表”,“表”就是直立于圭一的杆子,“圭”就是放在地面上的土堆,用圭表测影,也叫立杆测影,用立杆测影研究历法,是天文学发展的一次飞跃。
到了周代,使用圭表就有了规范,杆子(表)规定为八尺长,《周礼》中载有“日至之景,尺有五寸”的记载,意思是在天地的中心——河南省
登封市告成村夏至那天的中午,八尺表的影台影长,刚好是一尺五寸。
建筑特色
石表上刻有“周公测影台”五个字。这座石圭石表通高三点九五米,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是方形的石座,上小下大呈柳形锥体,名曰“圭”,高约一点九六五米,上部为长方形石柱,名曰“表”,高约一点九五六米,合唐开元尺子的八尺。石表北面距石座上面北边沿三十七厘米左右,约合唐开元尺一点五尺。八尺之表,夏至之日,影长一尺五寸,从而算出当时测影所在地的纬度为34.3度,这一天的影长正好与石座北上沿的长度吻合。石座下部四周看不到影子,好像这一天无影。故俗称此台为“没影台”。石座背面,后人题刻有:“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对联一幅,即含有这个意思。
观星台是砖木结构,由覆斗状的 台体和台北面漫长的石圭组成。台高9.46米,有明显的上下收分,反映了宋元时期建筑的特征。历史上,观星台屡有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元代以后几经修缮。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及广大游客参观的场所。
设址原因
“告成”即“古阳城”。《说嵩》一书中指出:“告成古阳城治也。”《
孟子》一书中也谈“禹避舜之子于阳城”。武则天到
嵩山举行登封大典后,到达阳城,为庆贺大功已告完成,就把阳城改为告成。崔振华、徐登里两人编著的《中国天文古迹》一书中指出:周要到阳城测日影的原因是,西周的首都
镐京,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而阳城地处中原,物产丰富,文化发达,所以周公想迁都中原。在占星术盛行时,迁都必须说出一些道理,周代统治者就做出了阳城位于“中原”的舆论,取天下九洲中心的意思。
《
周礼》有这样的记载:“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阳阴之所合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我们知道,与阳城在同一纬度的地方,在夏至那天,八尺表的影子都是一尺五寸,谓之“地中”,实际上指的是当时国土南北的中心线。
周公测景台,据县志记载:周公营建
东都洛阳时,修建的台子,其作用是:“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也就是说,通过立
土圭测日影,来度量地中,检验四时季节变化。测量的原则和方法有:一是圭与表成垂直角度(即九十度);二是
圭表设置必须与当地
子午线相吻合(即下南正北方向);三是观测日影,必须在每天的日中,日复一日,天天测影,把每天的测量的影长数据一一记录下来,根据每天日中日影的变化,找出季节的变化。周公把表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这天中午,太阳直射
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短;把表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这一天日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长。把一年中的日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到下一年日中日影最长一天的周期,即地球绕太阳一周定为一个“
回归年”。在一年中,把两个日中日影长相等,昼夜时刻相同的日子,分别定为“
春分”和“
秋分”后逐步总结出二十四节气,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