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
尚书·召诰、洛诰》中周公和成王的对话,大概是在举行周公退位,成王视事的仪式上、史官记下的。
但是,周公并没有因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固然挽留,周公也不断向成王提出告诫,其中最有名的是《
尚书·无逸》。
《无逸》,顾名思义“不要
贪图安逸”,不错,正是周公告诫成王的。就是在今天读起来,我们还觉得它是新鲜的。《无逸》开头就讲,知道种地务农的辛劳,才懂得“小人”——农民的隐情。父母辛勤务农,而他们的子弟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乃至妄诞,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说:“老年人,什么也不懂。”这种不孝的话在当时是决不许讲的。《
康诰》中还提到,对不孝不友的人要处以刑罚。
同时周公指出:作一个最高统治者要知道下边的隐情疾苦,否则就会做出荒诞的事情来。周公举出殷代名君中宗太戊、高宗武丁、
商汤之孙祖甲,不是庄严威惧,勤自约束,“不敢荒宁”,就是久为小人,能保惠小民,不敢侮鳏寡,他们享
国都能长久。尔后的殷王,生下来就安逸,不知道务农的辛劳,只是贪图享乐,因而他们享国也都不长久。
周公接下去又举有周的太王、
王季的谦抑谨畏,特别提到文王穿不好的衣服,自奉节俭,参加农业劳动,能“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从早到过午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为的是团结万民。他不敢盘桓逸乐游猎,不索取分外的东西,因而享国也比较长久。
周公告诫后代,不许放纵“于观、于逸、于游、
于田(
田猎)”,不能宽容自己说:姑且现在享乐一下。不能象商纣那样迷乱于酒。如果不听,就会变乱先王正法,招致民人的怨恨诅咒。
不许
含怒,不许乱杀无辜,乱罚无罪。不然,相同的怨忿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那后果是
不堪设想的。
但是“逸”与不“逸”往往受
阶级条件和生活环境所左右,存在决定意识,在没有外界强大压力的情况下,王室成员“生则逸”是必然的,由“逸”而失国也是必然的。
周公致政三年之后,在
丰京养老,不久得了重病,死
前说:“我死之后一定葬在成周,示意给天要臣服于成王。”死后葬于文王墓地毕,成王说;“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