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海
清代医学家
周学海 (1856年一1906年),字澄之,一作澄之,建德(今安徽东至县)人,清代医学家。
人物评价
周氏读书治学极为严谨精博,在临床实践中,能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医理指导临证治疗。在学术上,他多宗张璐、叶天士,故于临证时每取张氏学说。其学术观点与张氏颇相近似。
周氏在江淮间为官之际,时常在冗忙的政务之间像一般医生那样为人治病疗疾,故对疑难病证的治疗也颇为得心应手。
生平著述
周氏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医学家,他的著作相当丰富,有:《脉学四种》,《脉义简摩》8卷,《脉简补义》2卷,《诊家直诀》2卷,《辨脉平脉章句》2卷,《形色外诊简摩》2卷,《伤寒补例》2卷,《读医随笔》6卷,《评注医书》,共114卷,刻于1891年。
出版图书
学术概论
周氏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深的医学理论功底,从其校勘医书种类来看,他在医学理论和临床方面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决非偶然,与他博览众家医书,广采各家之长有密切关系。由于他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之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因而对于诊法理论体会最为深刻,尤其是论述脉诊内容最为详尽。
在理论研究方面,每每在认真研读名家之作之后提出他独到的见解,是非功过,详加评述。是清代末期有名的中医临床实践家和中医临床理论家。周学海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首先要凭脉辨证,结合自己的心得,联系临证经验,阐发其理义。他能融汇《黄帝内经》及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的有关脉学内容,对各种脉象进行形象化的描述,而且在传统的举、按、寻、推诊脉指法基础上,提出具有自己创见性的移指法、直压法等,对各种脉象的气血虚实寒热也予以详述。在他认真研究古人脉学内容基础上提出:诊脉时不应泥守古人之定则,归纳出浮沉、迟数、强弱等24字诊脉法则,周氏认为诊脉的学问很深,要认识产生这些脉象的机理,在收集前贤散见诸书的零星材料,汇集整理成册,对每一种脉之部位、诊法、主脉、形态等一一详述,集前人脉学之大成。为了后学执简驭繁,周氏将脉象纳之为浮、沉、迟、数、缓、急、大、小、滑、涩十者立之为纲,这十纲概括了辨识脉象的位、数、形、势。他又以微、甚、兼、单诸脉比较分析,使脉象更能全面地反映出病情变化,为了讲清脉理,周氏反复讨论脉为何物,并引证《内经》及西医的论脉内容,详加比较,使人心中了然。
周氏尊崇仲景,但不囿于六经辨证。周氏认为伤寒不应包括在杂病之内,凡是伤于寒而得病者,皆可谓之伤寒,伤寒可因四时气候变化,而有挟温、挟燥、挟风的不同;还可因患者体质的阴阳虚实差异,治疗得当与否而出现种种复杂证候,所以治伤寒之学不能专读《伤寒论》一书,拘于一书,论伤寒不能仅限于六经证治。周氏通过对伤寒、温病、疟疾、痢疾等病的分析,结合个人临证心得,提出伤寒辨证应当分清各种情况。
周氏认为,诊察疾病时仍然需要诸诊合参,尤其是对患者形色的望诊。周氏论述诊法,往往结合伤寒、温病、内科杂病的实例,博引旁征,阐发自己在诊法理论中的见解。周学海是清末一位在伤寒学研究和脉诊望诊方面颇有成就的医学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4 19:00
目录
概述
人物评价
生平著述
出版图书
学术概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