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璋,1929年7月生于
如城。1945年初中毕业后曾在钱庄当练习生,一度失业。1949年以后在商店为营业员、会计。1985年1月因病提前退休。次年春,至原如城镇人民政府参加编纂《如城镇志》。1991年闲赋在家,研究如皋历史文化。文章先后在《如皋文史》《南通今古》《南通日报》《江海晚报》《团结报》以及台湾台北市如皋同乡会编辑的《如皋文献》、香港出版的《
范仲淹研究文集》等报刊上发表。现为江海文化研究会会员,如皋市政协《如皋文史》特约撰稿人。著有《东皋话旧》。
记者采访
“我是土生土长的如城人。”86岁老人周思璋认真地告诉记者,老如城的一草一木、一池一景,他至今都记得非常清晰。古城的巷,古城的桥,古城的民俗,古城的典故……对话周思璋,古城的一段段“曾经”,不断地被回放,被书写,被铭记。这不单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关于一座城市的古老记忆。
人物经历
当年,周思璋由于听力和心脏问题而提前退休,如今,记者与他交谈,仍可感觉到他听力的退化。这次采访,记者是通过一个写字板进行的。有时忘了他听力不好,插上两句,周老就静静地笑着,并说上一段与我所问不搭边的话题,但细细听下去却也令人豁然开朗。
周思璋出生于兵荒马乱的年代。经历过
日本侵华战争,看到了烽火遍地,人民生活艰难。他从小就在心里滋生出浓浓报国情怀,期望学业有成,对国家、社会做出贡献。不料事与愿违,在那战争年代,8口之家靠老父亲一人实难支撑,作为兄妹中的老大,他不得不辍学回家,放弃了自己的“作家”梦、“画家”梦,提前闯荡社会。
周思璋说,他从初中辍学后就一直跟商业打交道。曾先后在钱庄、嫁妆店和如城百货合作商店工作。在从事商业工作期间,也从未放弃对文学的喜爱,而且周老尤为喜欢探索古人的临帖、篆刻等。周思璋之子周明沂告诉记者,自己很小的时候,经常看到父亲在煤油灯下看书。“做商业的时候也要写文稿,但是那时没有考究。”从事商业工作期间,周思璋没有多余的时间写作,就经常到新华书店、图书馆等地借阅书籍。没位置的时候即使站着读,也读得津津有味。周老告诉记者,自己研究文史的时间严格地讲应该从退休后算起。“当时什么都不懂,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看得多了,也就融会贯通了。”
周思璋1985年退休。次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应邀和他的一个好友参加《如城镇志》的编撰。“我当时也闲居在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就去做了。”周老这一做就是6年,虽然补贴极为微薄,但却让他阅读了大量有关如皋的文史资料,认识了不少见多识广、关心桑梓的耄耋老人。但由于当时缺少经费,《如城镇志》未能一气呵成。
乡情是灵感的源泉
虽然《如城镇志》最终没能在他们手上如期完成,但是为了探究还原如皋本来的面貌,周老没有少花功夫。“当时的资料都不详实,没有根据,要大量地查阅以前的报纸、档案。”周老说,在自己的记忆中有很多东西都没有资料记载,而自己所编撰的是不可更改的史实,于是周老开始走家串户,详细询问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如城人。询问过程中,周老遇到了很多问题。“比我年纪还大的人只是少数,还健在的有的已经脑筋不好使了,能清醒记得事情的也不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周老还是没有放弃,寻找着见证古城发展的一个个“知情人”。
“我生于如皋,长于如皋,很多的事情都刻在脑子里。”周思璋说,从自己记事起就爱听老人闲话乡里故事。从商期间,他还接触了很多见多识广的前辈,听到很多有趣的故事。
周老说,他至今都记得海月寺的门联:“横额是‘无碍大悲’,对联是‘到此即生善果,何须远觅慈航’。”
周老说,自己对于过往的记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的老母亲。“只要哪儿不明白了就会问她,那时她虽然已经90多岁,但是脑子很好使。”周老说,老母亲在世时,有个亲戚家的房子拆迁,需要打报告,问及曾祖的名字,家中无一人答得出来。后来,找到了周老90多岁的母亲,她却一下子就道出了其名字。“我问她怎么知道的,她说看到过他家有副字画的落款。”
闲赋在家的周思璋,喜欢将自己的记忆书写下来。他的文章在刊物上发表后,引起了读者的反响,很多读者认为,周老的文稿很有历史价值,劝其整理成集。后由未曾谋面的南通博物苑笔友赵鹏推荐,南通文联将他多年来已发表的有关如皋历史的文字录入《江海文库》,定名《东皋话旧》。
追寻历史的足印
周老虽然听力不好,但他却清晰地听到历史行走的脚步声。“我从那个动荡的年代走来,一直跟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自开始帮忙编撰《如城镇志》,打小就醉心于古典文学的他,有了如鱼得水的满足。
喜欢探究历史的人都知道,岁月流转,想要找到亲历亲闻的人来讲述历史故事如大海捞针般艰难。但是周老却有这般铁杵磨针的耐心细致。他说,《东皋话旧》是一本写实的书,必须实事求是,而且还要用最简洁、平实的话语写出来。为此,周老专门买来了一本《辞海》。“遇到拿不准的词就要查,这个事绝对不能出错的。”
1996年12月,南通市文联出版了周老的《东皋话旧》。2011年12月,在市政协的帮助下,《东皋话旧》进行了改版(补充和再版),将周老初版《东皋话旧》之后整理的内容进行了完善补充。再版《东皋话旧》分上下两集,共206篇美文,文字体裁不一,平铺直叙、唯务详实,不加藻饰。资料来源于数十年来的耳闻目睹和史志、档案等的记载;来源于自己的走访和乡邻的口述函告,可谓如皋史话的百科全书。书中的一些内容对于那一代人来说,还有些许的记忆,但是对于年轻一辈来说,却是闻所未闻。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聪泉在给再版《东皋话旧》的序言中写道:“记忆是文明赖以生存的甘泉。因为有了先生的描述,如皋古城昨日的辉煌几乎成为可触摸的实景。”
“现在想再去探究已经不太可能了,毕竟跟我年纪一般大的已经不多了。”周老现在爱做的就是闲暇时看看书、看看报。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如皋文史研究的执着和对一座城市古老记忆传承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