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寿
物理学翻译家、教育家
周昌寿(1888-1950),物理学翻译家、教育家。毕生致力于物理学著作的编译工作,译述甚丰,是早期向国内介绍量子论和相对论等物理学新成就的学者。参与物理学名词术语的统一工作,编写了系统的中学物理和大学普通物理教材,影响和培育了几代物理人才。
人物生平
周昌寿,字颂久,祖籍贵州省麻江县。1888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一个被誉为“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皆举孝廉”的书香门第。祖父周之翰曾任四川知府,父亲周诚与长兄周恭寿因同科中举而被时人称道。周昌寿从小饱受家庭薰陶,笃学不倦。因此,兄弟二人又被誉为“麻江双璧”。1906年,任贵阳大学堂教习的周恭寿受贵阳巡抚委派,以教员身份率领8名贵州学生赴日本留学。周昌寿随兄前往。
周昌寿先后在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帝国大学及该大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深造。1919年研究院毕业后回国。在日留学时间长达13年之久,因其历年学习成绩优异,深得帝国大学校方和老师的器重。毕业时校方曾动员他留校工作。然而,在日期间,他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毕业之时,又值国内“五四”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他怀抱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与憧憬,谢绝了日方挽留,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就职于商务印书馆。在商务印书馆和有关高等院校,为中国物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日本是周昌寿知识与智力发育的地方,在那里不仅培育了他与故乡同学的深厚情谊,也使他与日本的师生建立了感情。毕业回国后,他的日本同学不乏任职日本军政界者,从而也使他与日本军政、科技界有了联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华战争步步升级。正是此时,他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表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
周昌寿有一个留日同学,两人朝夕相处13年,回国后又曾一度共同在商务印书馆任职,翻译著述,私交甚笃。后来此人居然当了北平日伪政权的“教育部长”。周昌寿闻讯,立即断绝了与他的一切往来,为民族大义斩断了绵延近30年的个人情谊。
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进入上海英美租界,商务印书馆被日军查封。周昌寿被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从香港派回上海,委以保护商务在沪财产及维持日常业务的重任。此时,他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每去日军司令部交涉前,总是嘱咐家人做好他回不来的思想准备。经他多方交涉,据理力争,终于迫使日方交还了商务的财产。商务印书馆在战争期间得以保存并且继续出版工作,周昌寿之功不可没。
抗战胜利后,南京政府的腐败及其政治黑暗,使周昌寿大失所望。一些政界要员拟委重任于他,或慕名登门拜访,均遭他拒绝。而此时的他,已将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他的女儿、女婿、子侄参加中国共产党地下党活动,都得到了他真诚的支持和悉心的保护。1947年初在他写给外甥的信中,曾预言:“中国的太阳在西北角上正要兴起”,表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向往光明的心声和远见。令人痛惜的是,全国解放不久,他正欢欣鼓舞,迎接新生,并准备北上京都施展宏图之时,却不料积劳成疾,于1950年1月的某日晨,脑溢血突发,溘然病逝于挟着讲义、启程上课之际。卒后,党和人民赠予他“人民科学家”的光荣称号。
丰厚译述
从日本回国后,周昌寿曾长期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32年该馆编译所改为编审部,他任编审。1937年日军侵占上海,他随商务部分人员撤至长沙,任第三组(自然科学书籍编审组)组长。1939年,商务编审部撤至香港,他主持该部工作。1940—1945年期间,他在日本占领区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内大义凛然、默默耕耘。25年间,他撰述有关物理学著作9部,翻译著作11部,编写中学和大学物理学教科书8部,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尽心尽职、鞠躬尽瘁。在译著中,如《法拉第电学实验研究》一书,迄今仍是译成中文的唯一的一本电学经典。
商务印书馆是我国近代最大的出版单位,也是东方久负盛名的文化机构。周昌寿于1920年入商务印书馆任理化书籍编辑,很快成为骨干力量。郭沫若在记述1923年初由日本回上海的回忆录中曾说到,在商务印书馆里的郑贞文、周昌寿等“实际上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中坚人物”。(《郭沫若文集》(七),作家出版社)以他出任编审部工作、任编审的1935年为例,该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各类自然科学书籍404种,其中物理学书籍45种、数学141种、化学61种、天文学20种,合计267种。此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文库》、《大学丛书》,周昌寿不仅在其中撰写了诸如《以太》、《宇宙论》、《天体物理学》、《飞机》以及《法拉第传》、《罗伦彻及蒲郎克传》等一批科普作品,影响了几代年轻人的智力成长,而且这两套在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的丛书本身,在拟题、组稿、审定和编辑方面也凝聚了他的一份心血。
周昌寿回国之时,正值“五四”运动蓬勃开展,他立即投身新文化运动的行列,在科学与民主的两面大旗下切实地介绍了许多最新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成就,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他和夏元瑮、郑贞文、文元模等人,成为“五四”运动中扎实地宣传自然科学的骨干力量。他们以宣传“近代科学界之新潮”、“物理学之新潮”、“现代科学一革命”(指相对论或量子论)的呐喊声,紧密地配合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杂志提出的“世界新潮”、“中国革命”的呼喊。
在民主与政治、科学与学术的大联合中,创造了灿烂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业绩。在这场运动期间,周昌寿不仅翻译了日本石原纯所著的《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原理》,而且撰写了《相对律之由来及其概念》、《相对律之文献》、《爱因斯坦底宇宙观和思维底充极》以及《物理学的认识论》等文章或书籍,积极宣传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他还是最早、最全面介绍量子论成就的学者,撰写了《热辐射律及其作用量元之假说》,介绍了早期辐射定律的矛盾及普朗克的量子说缘起;发表了《光波诱电论》,叙述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的发现及相关的各种物理问题,从早期实验到光的温度、强度、波长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包括量子论、统计理论和光电效应的应用及未来展望,都一一作了评介。
又以《量子论的梗概》为题,进一步介绍了能量子的形成及概念、光电效应、卢瑟福-玻尔原子模型和索未菲原子轨道。周昌寿文采熠熠,其文章给那些在新文化运动下的读者以新宇宙观、新自然定律的深刻印象,也给社会革命家们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的文化背景。
20世纪初期,科学家都极为关注当时物理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周昌寿更以及时了解、学习新事物、新成就并将其迅速介绍到国内为己任。只要编辑工作稍有空闲,他总是手不释卷、伏案著译。周昌寿自述道:“其所以如此之不惮烦者,亦不过欲与时共进而已。”其言其行,充分表明我国当时的科学家身先士卒、发愤图强的艰辛之情。为了给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开拓学术阵地,早在1916年,周昌寿就在日本与留日学生共同发起组织了学术研究团体“丙辰学社”,后改名为“中华学术社”。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文学家郭沫若、化学家郑贞文、地质学家张资平、贵州籍名人谢六逸等都是该社成员。周昌寿出任该社理事长,积极推动社内学术活动,创办《学艺》杂志、《学艺丛刊》和“学艺”大学,任劳任怨地承担了书刊的编辑、著述和授课等工作,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发展与交流,人才培育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简介
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周昌寿曾两次兼任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又任该校教授并数理系主任,还兼任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他学识渊博、口才与其文采一样,对听众富有吸引力,讲课时表述严谨而又生动幽默,因此颇受学生喜欢。郭沫若曾记述1924年3月学艺社杭州年会上周昌寿作“相对论讲演”的情景:千人大礼堂里,“楼上楼下都被人坐满了”,“只见颂久在讲坛上踱来踱去,妙喻取譬地讲得头头是道。
满场的听众都肃静无声,听得十分专一。”“颂久讲演了一个钟头光景,在热烈的掌声中终究结束了。”(《郭沫若文集》(七),作家出版社)从郭沫若的记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情景。周昌寿有教师的慈祥心地,和蔼可亲,平时说话轻声细语,对学生循循善诱,因而深得学生的崇敬。与他的课堂教学相比较,或许更有广泛影响的是他在本世纪上半叶编写了从初中物理到大学普通物理阶段的一整套物理教科书,使几代人受益。
1922年教育部提出《学校系统改革方案》,称为“壬戌学制”。该学制规定小学6年,中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高等院校4至6年。这次改制受到较多的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也奠定了我国后来长期采用的新学制的基础。经过一段实行之后又颁布了《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纲要》,并于1932年正式公布,称为“正式标准”。周昌寿编写的教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促成的。1923年他编写的《物理学》(现代初级中学教科书)出版,以适应初中自然科学课程分物理、化学、生物讲授的需要。经过几年试用后,该书又改写为《新撰初级中学物理教科书》,于1926年出版。“正式标准”公布后,他又编写了《物理学》(新标准初中物理教本),于1933年出版。他和郑贞文、高铦还合编了《实用自然科学教科书》,于1924年出版,以适应初中自然科学课程为综合教学所需。
在蔡元培的建议下,1928年修订了教育制度,取消综合中学制,普通高中的文、理分科制也取消。周昌寿此时分别编写了复兴初级和高级教科书《物理学》,各上、下2册,于1928年出版。他还与文元模合编了适用于高中的《物理学实验》。其中高中《物理学》上、下2册于1937年已出版了55版和34版。
此时,周昌寿还编写了大学用书《普通物理学》。这是商务印书馆于1933年出版的两套普通物理学教材之一,另一套是由萨本栋编写的。由此可见,周昌寿在物理教学、教材建设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周昌寿是中国物理学会最早的会员之一,长期担任该学会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对统一物理学名词术语的工作做出了努力和贡献。此前,中国物理学名词术语相当混乱,虽早有前清学部于1908年制定并公布的《物理学语汇》,但其译名少有畅达者。1933年出版了萨本栋的《物理学名词汇》。周昌寿于1932年向学会递交了他多年翻译实践而积累的《物理学名词》,并建议将统一物理学名词作为学会的一项日常工作。
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1933年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在上海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旧址开始工作,并于1934年公布了第一次审查结果《物理学名词》。在该书序言中指出,“本书根据周昌寿所编《物理学名词》(草案)编写,讨论”,足见周昌寿在统一物理学名词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简历
1888年生于 四川省成都市。
1906—1909年 赴日留学,就读于日本第一高等学校。
1909—1914年 就读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物理系。
19141919年 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深造。
1920—1945年 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兼任大夏大学教授(1924—1925,1930—1932)。
1937年 随商务印书馆撤至长沙,任第三组组长。
1939年 赴香港主持商务印书馆编审部。
1940—1945年 奉命回上海保护商务印书馆财物并维持业务。
1945—1950年 任上海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兼理学院数理系主任,中华学艺社理事长、兼任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校教授。
1950年1月 病逝于上海。
主要论著
1 周昌寿.无线电信电话之新利器.学艺杂志,1919,1(4).
2 周昌寿.物理的认识论.学艺杂志,1920,2(2).
3 周昌寿.光波诱电论.学艺杂志,1920,2(3,4).
4 周昌寿.热辐射律及其作用量元之假说.学艺杂志,1921,2(9).
5 周昌寿.旋回分子说.学艺杂志,1921,2(10).
6 周昌寿.相对律之由来及其概念.学艺杂志,1921,3(1,2).
7 周昌寿.相对律之文献.学艺杂志,1921,3(1).
8 周昌寿.量子说的梗概.东方杂志,1921,18(3).
9 周昌寿.放射性及蜕变之起源.学艺杂志,1922,4(3).
10 周昌寿.爱因斯坦底宇宙观和思维底充极。学艺杂志,1922,4(5).
11 周昌寿,郑贞文合译.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原理.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12 周昌寿.物理学(现代初级中学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13 周昌寿.高铦合译.实用物理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14 周昌寿,郑贞文,高铦合著。实用自然科学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15 周昌寿,文元模合编.物理学实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16 周昌寿译.最近自然科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17 周昌寿.飞机(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18 周昌寿.宇宙论(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19 周昌寿译.物理学讲义.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20 周昌寿.天体物理学(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1 周昌寿.以太(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2 周昌寿.物理学名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23 周昌寿.物理学(新标准初中物理教本).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开明书局,1933.
24 周昌寿,普通物理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25 周昌寿译.法拉第电学实验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26 周昌寿译.物理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27 周昌寿.译刊科学书籍考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28 周昌寿译.罗伦彻及蒲郎克传(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29 周昌寿译.法拉第传(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30 周寿昌.物理学名人传.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
参考资料
周昌寿.中国知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5 14:1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