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本濂(1931年10月20日—2000年6月21日),出生于江苏扬州,籍贯安徽合肥,材料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1958年,周本濂开始研究材料热物性,建成中国高温热物性测试基地金属所部分。烧蚀过程测热导、移动边界方程解析解和激光脉冲加热-降温法测比热等均有创新。导出非线性各向异性温度场和应力场表达式,对照CT检测,阐明了再入工况下,碳/碳复合材料的热应力损毁机理,为热设计提供了依据。开展材料热物性微观过程理论研究,用自制装置观测性能瞬时变化的动态过程成功测定了薄膜的膨胀性能,为空间站热设计提供了数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复合材料的仿生研究探索。
截至2000年6月,周本濂共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代表论著有《复合材料的仿生探索》《新型复合材料研究的一些进展》《材料制备中的非平衡过程》《哑铃形碳化硅晶须生长的机理》《ABS持久性抗静电合金》等。
周本濂培养的学生有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刘伍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刘畅,中国科学院腐蚀与防护研究所研究员
高延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付绍云,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周亦胄等。
“他(周本濂)为中国材料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对中国科研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材料导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