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周村芯子),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周村芯子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是明清时期周村老艺人受高跷和蜡烛灯台的启发,依靠发达的织机技术集体创造的。据《博山县志》记载,芯子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周村,后传至博山,此后又流传到淄川、张店和临淄等地,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周村区隶属于山东省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地处鲁中山区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周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春秋战国时期,周村为齐国属地。西汉时,周村南北分属於陵县、般阳县。魏晋南北朝时,属广川郡武强县;南朝宋元嘉五年(428年),于周村南部置贝邱县,属清河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属淄川。从唐宋时期开始,周村商业不断发展,市镇规模逐渐扩大。至明清时期,全国各地乃至国外一些客商纷纷来此地进行贸易,大规模的集市庙会应运而生,各种各样的民间文化活动在庙会上争奇斗艳,较大地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为周村芯子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据说,由于当时到庙会游玩的百姓太多,人群特别拥挤,以至于人们无法看到表演。清康熙元年(1662年),周村老艺人仿照蜡烛的灯芯,以铁棍为“灯芯”,牢牢地插在充当“灯台”的底座上。铁棍顶端是一个扮成戏剧人物的孩童,远远望去,恰似在蜡烛灯芯上舞动的烛光,周村芯子的维形由此而来,并逐渐传至周边地区。后来,周村人特意在元宵节这天表演周村芯子,周村芯子逐渐成为周村元宵节必不可少的节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元宵节期间,周村出动芯子72台,每台配有各种旌旗、伞、扇、乐队,游艺队伍行列长达七八里。后来,每年元宵节期间(正月十四日至正月十六日),周村附近村庄的各类表演队伍都要进城表演杂耍、芯子等民间艺术。
1949年后,人们将杂耍、芯子搬上庆祝活动的舞台。改革开放后,周村芯子迅速发展。
1979年元宵节,表演所用的芯子数量已有60多台,旗、伞、扇和锣鼓摆设数十里长,声势浩大,特别壮观。
民俗内容
表演形式
周村芯子表演队伍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负责“开道”的旗、络、伞、扇,旗即名旗(招子),上面写明芯子表演队伍的名称;络即旋络(花幡),用丝绸编织而成,饰以各种吉祥物,高挑在空中;伞用丝绸制成,此伞不同于一般的伞,它的周边垂下一块绸子,迎风飘荡;扇用精美的丝绸和上好的材料扎制而成,象征玉皇大帝左右持扇的侍童。第二部分是锣鼓队。锣鼓队一般由五人组成,锣鼓曲牌以各种民间曲调为主,有【凤点头】【急急风】【四点头】等,手法有快长槌、慢长槌等。第三部分是周村芯子的表演主体,芯子的表演题材以戏剧故事、民间传说为主,如《西厢记》《吕布与貂蝉》《白蛇传》《八仙过海》等。
构造
传统的“芯子”的主体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底座,一个是芯子(即支架)。
底座类似民间的抬轿,一般由几个壮汉抬着。抬轿上面有小平台,平台上固定着芯子,它们共同构成芯子的表演空间。一般来说,芯子底座是中空的,类似一个空箱子,里面排列堆放着大小不等的石头,以保持芯子平衡,压箱石头的位置和多少,对整台芯子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看似轻巧的芯子其实较重。底座上往往根据芯子的剧情需要彩饰了亭台楼阁、石桥彩虹、藤草花卉等道具。
芯子一般由一根坚固的铁棍做成,它是支撑周村“芯子”表演的关键。铁棍一端被固定在底座上,其上绑缚着表演的儿童和其他道具。铁棍露在外面的部分也被装扮成树枝、花束或其他道具,使人看不出来。艺人们在铁棍上为演员们打制了一对脚踩的铁耳;上端在齐腰的地方,打制了一个“T”形铁腰卡,这些部分会被巧妙地遮挡住。踩芯子的大多是儿童,他们高悬空中,看不出有立脚之处。小演员的腋下及腰部被“丫”字形的钢叉护杆撑起,以确保安全,芯子抬起后护杆才被拿开。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演员的安全和保持抬芯子在行走过程中保持平衡,芯子的支架上要有两根长飘带,由人牵着,一前一后相互牵制以保持平衡。
抬芯子的大汉手里拿着长长的钢叉和软叉,担当芯子的护卫和开路者,背负重担、步调一致悠着向前走。芯子上的小演员们则随着芯子的摆动而前后颤动,上肢不时地舞动一些舞蹈动作,下肢则被牢牢地固定在支架上以确保安全。
表演道具
周村芯子所用的道具主要有芯底、铁芯子、铁耳、铁腰卡、压箱石头、旗(又叫名旗、招子)、络(又叫旋络、花幡)、伞、扇等。伴奏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负责伴奏的锣鼓队由五人组成,一人打堂鼓,一人敲皮锣,一人敲手锣,一人敲钹,一人敲镣,敲皮锣者为指挥。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周村芯子是集戏曲、杂技、舞蹈、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自产生以来,深受当地百姓喜爱。每年元宵节期间芯子队伍出动时,锣鼓喧天,彩旗飞舞,大街小巷人潮涌动,观者人山人海,场面非常壮观。周村芯子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周村芯子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于对当地民间文学、戏曲、舞蹈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还带动了周村铜响乐器的发展。周村芯子表演题材以戏剧、传说、历史故事为主,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的道德力量;芯子表演能培养青少年的吃苦耐劳精神。周村芯子以其丰富的内容,成为民间传统文化较积较的践行者和较完整的保留者,也是较具观赏性的宣传者。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淄博市周村区文化馆获得“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周村芯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周村芯子)项目保护单位淄博市周村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1年2月17日,在山东周村的马路上举办每年一度的“周村扮玩”大型群众游艺活动,活动上表演了“周村芯子”白蛇传。
2017年2月10下午,在周村区恒星路上的元宵节群众文化活动现场,表演了“周村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