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新蝎蛉(学名:Neopanorpa choui )是蝎蛉科、新蝎蛉属昆虫。前翅长13.5-14.0毫米。头顶黑色,单眼三角区黑色。喙黄褐色。前胸背板黑褐色。中、后胸背板黄褐色;前胸背板前缘黑褐色。侧板及足黄褐色。翅略带黄色,透明,斑纹褐色。前翅端带呈散乱的一系列斑点;痣带的基支、端支均断开基带断为2点。雄性腹部1-5节背板黄褐色。第3节背中突极其发达,向后延伸达第7节末端。第4节背板长约为第3节背板的2倍,中央背中线上着生1列向前弯曲的黑色短毛。第6节筒形;第7、8节基部稍缢缩。雄性外生殖器阔卵形。第9节背板向后渐窄,末端稍缺刻。第9节腹板具短宽阔的基柄。生殖刺突略短于基节,内缘具钝三角形中齿和近方形亚基齿。阳基侧突基部细长,端部叶片状,末端具2短尖;阳茎短粗,不超过生殖肢基节端部,侧突起发达。
前翅长13.5-14.0毫米。头顶黑色,
单眼三角区黑色。喙黄褐色。前胸
背板黑褐色。中、后胸背板黄褐色,具宽阔的黑色中带;前胸背板前缘黑褐色。侧板及足黄褐色。翅略带黄色,透明,斑纹褐色。前翅端带呈散乱的一系列斑点;痣带的基支、端支均断开基带断为2点,或仅为CuP末端的1点;缘斑不明显;无基斑。雄性腹部1-5节背板黄褐色。第3节背中突极其发达,向后延伸达第7节末端,下缘着生密集、向前弯曲的黑色短毛,基半部向背面拱起,端部略上翘。第4节背板长约为第3节背板的2倍,中央背中线上着生1列向前弯曲的黑色短毛。第6节筒形;第7、8节基部稍缢缩。雄性外生殖器阔卵形。第9节背板向后渐窄,末端稍缺刻。第9节腹板具短宽阔的基柄;下瓣基部较窄,端部2/3处最宽,末端尖,内、外缘均着生稀疏粗长的鬃毛。
生殖刺突略短于基节,内缘具钝三角形中齿和近方形亚基齿。阳基侧突基部细长,端部叶片状,末端具2短尖;
阳茎短粗,不超过生殖肢基节端部,侧突起发达。
周氏新蝎蛉常见于北半球潮湿、有茂密草本和阔叶灌木的温带森林中。成虫出现于低植被间,极少高于3米。幼虫和蛹见于土中。周氏新蝎蛉对湿度的要求并不如蚊蝎蛉属(Bittacus)昆虫那样严格,因此分布范围时常更广。周氏新蝎蛉较喜冷凉的温度,在炎热的季节或地区一般没有成虫出现。周氏新蝎蛉大多活动于草本、灌木的叶片上。在阳光强烈、降水或风较大时,常躲在植物叶片下方而不易被发现。在被惊扰时也会以类似“假死”的方式掉落到地面以躲避危险。
周氏新蝎蛉成虫为腐食性,主要取食死亡或濒死的节肢动物,偶尔也能取食花粉花蜜或水果。少数情况下,也取食死亡的脊椎动物,甚至人类尸体,因而可以被用于法医学研究。周氏新蝎蛉一般靠嗅觉发现食物。食物不充足时会出现几头成虫同时取食同一食物的现象。有时甚至强壮的个体会攻击并取食弱小或病残的个体。取食时,周氏新蝎蛉先用上颚刺破猎物外骨骼,之后将喙伸进猎物内部取食,一般仅取食猎物的软组织而留下坚硬的体壁。周氏新蝎蛉还有一种独特的取食行为,即盗食蜘蛛网中的昆虫尸体。为了防止被蜘蛛捕食,它们甚至能吐出具有消化功能的棕色液体来溶解缠住自己的蛛丝。周氏新蝎蛉幼虫为腐食性,通常取食节肢动物的尸体或其他有机物。
周氏新蝎蛉一般以老熟幼虫越冬。成虫大多于翌年6-7月羽化。周氏新蝎蛉的求偶与交配行为复杂且多样化,其中献礼行为最为突出。雄虫腹部的背中突、后背突、臀角、生殖肢等结构发挥着固定雌虫身体的某一部分,以维持交配姿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