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墓在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明代 解缙考证周瑜墓在
安庆宿松,出自《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
安庆宿松”,《
文毅集》有诗曰“皖水青林绕墓田”。
周瑜墓
公元208年,周瑜曹操会猎于赤壁,火烧赤壁最终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三国由此形成。210年周瑜在西征的途中倒下了,在其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未解之谜。周瑜墓在何方呢?仿佛成了一个谜团,往事成风云,樯橹灰飞烟灭后,只能平地凭吊古人了。周瑜已逝,英雄不再。查古籍,以证过往。偶然发现,其实周瑜墓的原址还在,只是我们疏忽了他的所在。在古书中,有如下记载:
明代 解缙 《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庆宿松”,《文毅集》有诗曰“皖水青林绕墓田”。根据《水经注》云,青林水,至寻阳,通大雷。按照我的理解,这个青林水就是雷水水系。古寻阳在今黄梅西南。这里交代的很清楚,周瑜墓在宿松青林水附近。具体地点有待考察论证。
五代,宋初学者 徐铉 《骑省集》中《故汝南县太君周氏夫人墓志铭并序》“公瑾葬舒之宿松,今裔孙奉祀者百余家”。这也是其他“周瑜墓”不具备的条件,有后裔祭祀。
南唐 (宋代)马令 陆游《南唐书-周本传》“瑜葬宿松,即墓为祠,子孙居其旁者,犹数十家”。这点就可以推翻周本立墓的假说,如果是周本立墓,周本传就不会这么写了。我们还可以发现,其实在周本之前就有周瑜后裔为其守墓。不然哪来数十家守墓呢?古代的家,相当于今天的房。可见守墓人数众多。这也是正史中唯一记载的周瑜后人,也是唯一明确记载了周瑜墓葬地点的史书。
历史记载
唐代 徐坚 《初学记》“江水对
雷州之北侧,有周瑜庙,以上
舒州”。徐坚这里是引用《水经注》里的文章。
其他版本多作雷水。按文章的意思来看,应为雷水,不然讲不通,“江水对
雷州”,对是两水相汇之思,不然直接讲雷州北岸就可以了。所以,本处应为雷水。根据《通典》宿松有雷水,江水自鄂陵分为九派,会于此县界洲(
桑落洲)上。可以讲周瑜庙在宿松,应该确凿无疑。宋代乐史《寰宇记》中也引用了《水经注》这段话。只不过,他在后面加上注了“亦呼大雷神”其写的是
舒州望江。这里他可能是把大雷庙当作了周瑜庙。他所考据的有一个失误,就是以宋代的长江来吻合雷水,由于没有考虑到长江南移这一现象,导致他错误的以为大雷庙就是周瑜庙。宋朝的长江已经在
桑落洲之南了。而三国时期的长江在什么地方呢?根据晋朝袁宏《东征赋》记载,“尔乃出桑落,会通川,背彭泽,面长泉”这里的长泉就是指长江,因为赋文要押韵,所以改江为泉。而这个通川,就是雷水水系,“会”字说明
桑落洲被雷水包围,彭泽,就是今湖口一带。我们可以发现,三国时期的长江在
桑落洲北面。因为水的不确定性,导致历史地理考据的失察,已不是一两例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桑落洲基本上都在战争的焦点上。那我们只有将时间区域锁定在210年到280年这个区间,因
桑落洲是个小洲,修建纪念性质的建筑没有意义和价值,官方和民间都不可能在小洲上修建纪念性的庙宇,因为纪念性的庙宇都是修建在闹市区。这样就不难判断周瑜庙的性质了,周瑜庙就是周瑜墓庙。
另外根据《周访传》记载,访家寻阳,至访四世。据家谱记载,周瑜和周访刚好四代人。大概很多学者认为,《周访传》并没有讲周瑜是周访的高祖,家寻阳。史书记载都只言三代人,说太多就成家谱了。我们可以从《周瑜传》里看出,“从祖景”。《周访传》“祖篡”。这也就证明史书只记载三代以内的人物关系。而家谱就弥补了这个不足,记载了人物传承,指明了周瑜和周访的关系。可见周瑜家在寻阳。那在寻阳什么地方呢?周访传记载,访家与陶侃家很近,
而据《陶侃传》记载,“侃少时渔于雷泽”,以当时的交通工具,陶侃不可能跑到一百里外去打鱼,这个雷泽应该在寻阳附近。说明周瑜家也在寻阳雷泽。这样范围就缩小了。而根据《周瑜传》记载,讨麻保二屯,还备宫亭。还备宫亭这点说明周瑜在
鄱阳湖留守,三国志记载,赤壁大战前,周瑜是从鄱阳湖赶回去的,说明这两年,周瑜一直在鄱阳湖,那他家也在鄱阳湖附近。公元200年左右,古鄱阳湖不过松门山。今天的鄱阳湖是后来沉没了枭阳县和
海昏县才形成的。那时候
星子和都昌中间还有一个枭阳县。湖中自然不能屯兵留守,而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在湖附近的洲上屯兵。
周瑜屯兵桑落洲
南北朝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对雷水之北侧,有周瑜庙”。因为《水经注》是注释《水经》的一本书,如果按照《水经》成书年代来算,应该是魏晋三国时期,这就很接近周瑜卒年的记载。江水对雷水,也符合解缙的诗句。如果按照最晚推算的话,《水经注》成书南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450年左右,因郦道元是北朝人,所以南方水文资料其必定是参考南方人的著作,这样文献的成书年代最晚在三百年左右的晋朝,战争期间修建庙宇的可能性很小。公元280年到公元500年左右,桑的小洲呢?据袁宏记载,“尔乃出桑落”,说周瑜出
桑落洲,由此可知,周瑜是在桑落洲里屯兵,不然何必提一个无名。
袁宏还记载,“穷河洛之规矩”,“钻灵龟以相土”,“金城万雉”。这说明周瑜在此修筑城池。
这座城池见于史书,根据《元和郡县志》记载,
寻阳县东四十二里有巢湖故城。这里说的“寻阳”是古寻阳,也就是黄梅西南。而
寻阳县东四十二里,正好是
桑落洲。所以这个巢湖故城的修建者,就是周瑜。而周瑜的家就在
巢湖故城里面。这也符合宿松《周氏宗谱》“汝南人,瑜公守吴郡,家庐江舒,...故城及松圭山均有墓”的记载,这个故城绝对不是庐江舒城,因为前文已经讲的很明白,籍贯是汝南,家庐江舒城。所以他应该不是故乡的意思,并且江西的乌东族谱也有这样的记载“庐江为吾周之先,再家于舒自瑜迁”,这里可以看出,家在舒是自周瑜时代搬迁的。两者地隔千里,而记载却一致,说明是事实。故城这里可以理解为被废弃的城池。所以这个故城只可能是巢湖故城。
周瑜祠堂
周瑜墓到底在什么地方?根据宋初学者 徐铉 《骑省集》中《故汝南县太君周氏夫人墓志铭并序》记载“夫人讳某,字某,庐江舒人,三国时吴将公瑾之后。公瑾葬于舒之宿松,今裔孙奉祀者百余家”。古庐江舒的“舒”指的是古舒庸的宿松,这里的夫人是指周本的女儿,周本是
舒州宿松人。
既然确定了宿松,搜索范围就小多了。根据宿松《周氏宗谱》记载“故城及松圭山均有墓”,前面已经论证了这个故城在
桑落洲上,也就是寻阳东四十二里。结合《水经注》所言,其实不难发现,这个地点就是在被雷水包围的
桑落洲和古长江交汇的北侧。后因
桑落洲(在今宿松
汇口镇,
洲头乡沿江一带)崩岸,早在唐代之前,周瑜后人就把周瑜墓庙搬迁到了宿松圭山。这也就是“故城及松圭山均有墓”的由来。注明一下,在史书记载中,隋朝以后,都称宿松,而文中以一单字“松”来代表,这种记载方式是在隋朝以前的记载形式。隋朝以前宿松称松兹。可见,周瑜墓在隋朝以前就落户宿松圭山了。
无论是从时间,文献记载,还是历史考证,都是最完备的。宿松周瑜墓就差一纸证明了。而纵观其他周瑜墓,都没宿松详实。宿松有周瑜后裔守墓,文献记载最早,有完整的家谱记载脉络传承,考据最严密,历朝都有记载,古迹任存,周瑜后裔还在墓旁而居。周瑜已逝,英雄不再。周瑜墓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周瑜墓最早下葬于古寻阳的
巢湖故城,为什么会下葬于巢湖故城呢?
主要原因是周瑜自
赤壁大战候,主要的军事驻防都在寻阳附近,袁宏明确记载周瑜屯兵于
桑落洲,在桑落洲修建城池,所以在屯地下葬也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和习俗。至于“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的记载,本人认为,这个“还吴”中“吴”应该是指吴国,因为作者写《吴书》的时候,吴国已经建国40多年了,以作者的角度,这个“吴”应该是吴国的意思。至于“迎之芜湖”这个估计是迎接灵位,古人有迎灵之说,而未有迎丧之说。周瑜墓后因自然灾害,战争,才迁移到了安徽宿松圭山。巢湖故城周瑜墓因崩岸和鄱阳湖枭阳县沉没等原因,遗址遗迹不复存在了。留下的只有宿松圭山周瑜墓。
宿松周瑜墓有历史文献明文记载,周瑜墓应该无出其左右。对于周瑜墓到底在不在宿松,我也不敢下定论,因为目前还没有考古发掘,宿松圭山周瑜墓如果发掘,应该有些线索,但是我们又怎么忍心打扰周瑜的亡灵呢?为了一个证明,就把周瑜从地底请出来,这样的证明真的重要吗?我们不是为证明而纪念,而是为纪念那段历史,那位风云的英雄而证明。
时逢周瑜逝世1800周年,特写此文,缅怀凭吊那段风云的岁月。英雄已逝,历史已矣,待后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