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荫昌
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
周荫昌,1936年生,北京人。笔名尚疾。音乐评论家。1956年和1962年分别毕业于东北音专和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1979年后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化工作系副主任、主任。长期从事音乐理论研究。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组体育卫生与美育学科规划组组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青年思想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人物简介
周荫昌 1936 年 9 月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的邮电工人家庭,八口之家全靠父亲微薄的薪水生活。清贫的家境,使他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难,并在磨难中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奋进取的品格。为了能在“师大”一附小这所好学校读书,他每天要比别的孩子早起一、两个小时,沿途卖报、送报,把求学与帮助家里去撑生计合为一条路;进入北京四中,为勤工助学,每天完成作业后还要凑在微弱的灯光下至少刻写两张腊纸,为此要花费几个小时。在努力学好各门功课的同时,他还积极投身于学生歌咏运动的热潮之中。他作为北京市著名的“星海合唱团”的团员时,间担任过领唱和独唱,是一位活跃的歌咏运动的骨干。就在这个过程中,四中在北京颇有影响的凌青云老师开始教他声乐,为他提供音乐教室,让他学弹钢琴。热心于辅导群众歌咏活动的音乐家马可、刘炽、陈紫,也被这位热血青年的求知精神所感动,为他单独上起课来,教他唱各地民歌,练作曲,学习多方面的音乐知识和革命音乐历史……。
1951 年春,不满 15 岁的周荫昌写出了他的第一首歌《歌唱毛主席和共产党》,经过老师的修改,不但发表了,而且于当年竟被选为中学音乐教材。在本校,在西城区,在北京市中学的校园里唱起了由中学生自己作词作曲的歌。在人材辈出的北京四中,在长长的令人瞩目的优秀学生名单里又填上了一个周荫昌的名字。
1953 年春,周荫昌满怀学习音乐的热忱,带着刘炽、陈紫写的推荐函来到坐落在沈阳南湖的那座灰白色的楼房,不久,他就成为刚刚成立的东北音专“附中”的第一批学员。从此,开始了他正轨而漫长的音乐专业的学习生活。尽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一直从事许多音乐社会活动(部分是勤工俭学),由于他勤奋刻苦,在前后 8 年学习中始终保持了所有课程全优的成绩。
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留校, 30 几年来,他在工作上几经转折,事业上形成了一个“之”字型的道路,虽然曲折,但他没有退缩,反而向更高的境地迈进。在他的身上有一种开拓奉献的精神。本来他的志趣在作曲,在实践中也表露出洋洋洒洒的创作才华。他与著名歌词作家张藜合作的《节日之夜》( 1956 )由东北推向北京、推向全国;他与著名诗人金波一起步入儿童歌曲创作园地创作了一批好作品如:《牵牛花》、《小雨歌》、《小红花》和《谢谢你啊,小河》(田地词)、《雪花》(沈云词)等。到大学毕业时他发表的歌曲数已盈百,其中《五月红,五月好》( 1959 ,金波词)、《迎春曲》( 1960 ,崔吉熹词)间流传于东北、北京;《小溪流水响叮咚》(木青词)、《山野的歌》(木青词) 1962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年歌曲,它们和《小红花》、《云》等成为全国中、小、幼学校的教材沿用。南京“小红花艺术团”还将《小红花》编为歌舞,作为该团的保留节目在国内外演出;儿童歌舞剧《大南瓜》在沈阳演出。遗憾的是他的毕业力作大型歌剧《蔡文姬》限于条件未能排演。周荫昌用于作曲的笔名是尚疾。伴随着《国富社富家家富》( 1963 ,金波词)、《祖国好》( 1964 ,魏宝贵词)、《咱是党的贴心人》( 1965 ,金波词)、《大庆精神放光彩》( 1966 ,周荫昌词)等歌曲通过中央广播电台“每周一歌”的教唱以及歌剧《风雪探亲人》(合作)在辽宁的公演,尚疾和他的作品逐步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有一篇文章中评论说::“在家庭,在街头巷尾,《小红花》虽没有甚么‘轰动效应',但却如涓涓清泉已流入第二代、第三代人的心中”。可以推断,他倘若继续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完全可以在音乐创作领域里取得列多更高的成就。但是,从他大学毕业留校起,由于工作需要,他只能把创作放在“业余”的位置上。
1962 年 7 月毕业时,周荫昌谢绝了北京几个欢迎他前去工作的创作演出单位,服从组织分配留在母校并立即担任作曲系四年级的曲式课。为了教好课,他不辞辛劳,夜以继日花费了几年的心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写出了具有独到之处的授课讲义。到 1996 年他已成为受学生敬重的优秀青年教师。
“十年浩劫”不堪回首,但即使是在那些年月,他也未停止学习,他利用“下放”,“斗批改”的机会,逐本细读马列、毛泽东的哲学和有关文艺学,美学的理论,充填了以后在事业上得以站牢的理论根基。
“文革”过后,作为作曲主课老师的周荫昌重新走上了教学岗位。1979 年秋,周荫昌调到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任教。随着职业上的“民转军”,在事业上也开始了“转业”,由作曲专业转为音乐理论专业。从此,他把他的精力投向了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文华学乃至文化管理学的广阔天地。而这转折的标志之举始于对被称之为“港台流行歌曲”的研究及其理论活动。
理论来源于实践。不作透彻的分析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为此,他从 79 年底开始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在有关领导、同志及其夫人丘岱安的支持协助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所能收集到的大量流行歌曲录间资料,记录歌曲近百道,分析曲例 600 余首,对百首以上的歌曲进行了反复比较研究。同时,在工作、干部、教师、学生、家长、歌厅经理乃至来深圳、广州一些酒楼饭店演唱的香港歌星中进行座谈、访问,前后百余人次,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扎实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他写出了《关于港台“流行歌曲”问题》的专论,对流行歌曲的涵义及其演释,对所谓港台“流行歌曲”的含指范围作了明了的概括,对繁杂的现代港台“流行歌曲”作了明晰的类别划分,从歌词、演唱等方面详细地剖析了它的特点和规律。对为什么一些“流行歌曲”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为什么许多青年对它着迷,及由它引起的社会效果从美学角度进行了阐示和回答。虽然文稿篇幅不过三、四万字,但它是建国以来,甚至是本世纪 30 年代以来对我国“流行歌曲”进行全面研究“系统分析”科学论述的首篇学术专论。可能也是迄今为止,发行量最多,普及面最广的一篇音乐学术专论。这篇专论曾以《“流行歌曲”略析》为标题刊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在海内外发行。同时,它的单行本第一版即印行 20 万册,并很快为党、政、工、青、军各系统行销一空。如果加上此前在《人民音乐》、《歌曲》等 10 几家报刊上刊登的十几篇文章以及报告,讲座,录像,转印,转载等,那么它的辐射面之广,确是难以计算。
从 1981 年起,周荫昌作为干部进修班的一名教师,辅助老主任晓河想部队之所想,急部队之所急,筹划并办起了文化干部培训班,实现了部队文化干部进院校接受专门培训的创举。在五年的时间里,先后为“总后”、海军、“总参”、“二炮”、国防科工委、炮兵、福州、成都、乌鲁木齐、广州、昆明等各军区先后办了 9 期。 1984 年 2 月他走上系的领导岗位之后,又根据部队文化系统的需要,陆续开办了影、视技术专业培训班、曲艺创作,表演培训班等,与此同时还把文化干部培训扩展到地方,为北京市和全国总工会系统举办了相应的培训班。
80 年代中期,随着西方现代工业、企业管理的科学知识传入中国,实现科学管理、研究管理科学,在工业、商业、行政领导及思想、学术各界成为一大热点。周荫昌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中感到把管理科学引入文化工作势在必行。培养新型文化干部的任务也即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经过一番努力,于 1987 年招收了全军第一批文化管理专业大专班学员。由他主编的《文化管理手册》中主持了部队文化管理部分的编纂工作。他主持本系部分教师参加的《新时期部队基层音乐生活合理配置》科研课题在文字成果的基础上制成十盘一套的《军营之声》磁带,配发全军使用。“军艺”文化工作系是全国第一个文化管理专业系,不仅学科建设领先,而且在全国第一个进入实际教学运行。周荫昌和其他两位老师因文化管理教学体系的建立,获优秀教学成果奖,他对文化管理专业教育性质的概括和提出的“强化政工素质,突出专业技能”的十二字教学方针已为许多院校采用。
十几年来,周荫昌不断拓展研究课题、工作领域,陆续取得新的学术成果并把这些成果植根在部队基层和广大群众之中。据不完全统计,他为军内外、机关、厂矿、院校所作的专题讲座报告多达 600 余场,听众 20 万人次以上。发表和完成的论文、文章、专著教材近百万字。鉴于他在音乐理论工作、教学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军艺”先后授予他两次三等功,两次“教学成果奖”。 1989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授予他“全国优秀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光荣称号。随后又荣获全国教育艺术“铸魂”金杯奖,并被誉为“十大青年教育家”之一。做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成就
周荫昌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理论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常备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学会理事、全国青年思想教育研究中心报告员、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军事文化艺术室主任、教授,军衔为大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3 10:53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