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毛茛科黄连属
多年生草本。叶具长柄,叶薄革质,卵状五角形,基部心形,全裂片具柄,中裂片菱状卵形,羽状深裂,小齿具细刺尖;苞片窄长,羽状分裂;萼片黄绿色,披针形,花瓣线状披针形;果为长椭圆形;2—3月开花,4—7月结果。《本草纲目》中记载:“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为黄连。
植物学史
《本草纲目》中记载:“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为“黄连”。
形态特征
黄连,是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
根状茎黄色,常分枝,密生多数须根。叶有长柄;叶片稍带革质,卵状三角形,宽达10厘米,三全裂,中央全裂片卵状菱形,长3-8厘米,宽2-4厘米,顶端急尖,具长0.8-1.8厘米的细柄,3或5对羽状深裂,它下面分裂最深,深裂片彼此相距2-6毫米,边缘生具细刺尖的锐锯齿,侧全裂片具长1.5-5毫米的柄,斜卵形,比中央全裂片短,不等二深裂,两面的叶脉隆起,除表面沿脉被短柔毛外,其余无毛;叶柄长5-12厘米,无毛。
花葶1-2条,高12-25厘米;二歧或多歧聚伞花序有3-8朵花;
苞片披针形,三或五羽状深裂;萼片黄绿色,长椭圆状卵形,长9-12.5毫米,宽2-3毫米;花瓣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6.5毫米,顶端渐尖,中央有蜜槽;雄蕊约20,花药长约1毫米,花丝长2-5毫米;心皮8-12,花柱微外弯。
蓇葖长6-8毫米,柄约与之等长;种子7-8粒,长椭圆形,长约2毫米,宽约0.8毫米,褐色。2-3月开花,4-6月结果。
近种区别
分布范围
黄连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南部。生海拔500-2000米间的山地林中或山谷阴处,野生或栽培。模式标本采自重庆城口。
生长习性
黄连喜冷凉、湿润、荫蔽,忌高温、干旱。一般分布在1200~1800m的高山区,需要温度低、空气湿度大的自然环境。不能经受强烈的阳光,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荫。
根浅,分布于5~10cm的土层,适宜表土疏松肥沃,有丰富的腐殖质,土层深厚的土壤,pH5.5~6.5,为微酸性。生海拔1500~2300米间的高山寒湿的林荫下,野生或有时栽培。
繁殖方法
用
种子繁殖。种子底胚后熟类型。5月上旬种子成熟采收后,选择阴凉较平坦的山坡用树枝搭荫棚,雨水能自然淋入棚内,挖20cm深地作窖,将种子与湿沙在窖内层积贮藏。经早晚及秋季低温,
胚逐渐发育形成。10~11月间种子裂口后撒播于高畦,每1hm2播种子22.5~37.5kg,用牛马粪覆盖。次年2月下旬在畦面搭矮棚遮荫,3月初出苗,拣去畦面落叶,并除净杂草。苗期5~6月间应追施速效性氮肥催苗,10~11月间撒细碎牛马粪及火灰腐殖土以利越冬。
传统的栽连技术都采用搭棚遮荫,于冬季砍树搭1.2m高荫棚,荫蔽度70%左右,棚内作1.6m宽高畦(厢)。播种后第3年3月间苗圃幼苗已长出4~6片真叶时移栽,行株距10cm×10cm,栽深3~5cm,每1hm2栽苗75~90万株。有用玉米间作与林间栽连技术,冬季在畦面以行株距1.6m见方,间隔栽植麻、桑等灌木及松、杉等乔木。早春2月末在塑料矮棚中作营养钵培育玉米苗。
苗高30cm左右时,在高畦沟两边以株距30cm,叶对叶定向移栽玉米苗,6、7月份玉米叶封垄后即在行间栽黄连。冬季玉米收获后,用玉米秆编织矮棚,为黄连遮荫。次年复栽玉米,约4~5年后灌木已成林,可为黄连遮荫,不再栽种玉米。
黄连收获后在林间整地,施足底肥,还可再栽连;灌木林栽黄连2~3季后,乔木已成林,便可砍伐灌木,在乔木林下栽连。采用玉米和造林遮荫技术栽连,不但不影响黄连产量,同时省工、省料、节约投资,活立木积蓄量比不栽黄连的树林快1倍。
栽培技术
栽培方式
选择土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力强、通透性能良好的油竹杂木林地,土壤以微酸性至中性,地势以早晚有斜光照射不超过30度的缓坡地为宜。忌连作。
黄连的种植需选种、育苗、移栽等过程。一般育苗2年后移栽,春、夏、秋季均可移栽,栽后前3年,应及时补苗、除草。移栽3~4年的黄连,每年除草3或4次。从第2年起,除留种植株外,均应及时摘除花苔。在种植栽培过程中,要根据种植年限和植物的生长要求,调整
荫棚的郁蔽度。
栽种
栽种时期
每年有3个时期可以栽种:第一时期在2~3月雪化后,黄连新叶未长出前,栽后成活率高,移栽后不久即发新叶,长新根,生长良好,入伏后,死苗少,是比较好的栽连时间,群众称为“栽老叶子”。第二个时期是在5~6月,此时新叶已经长成,秧苗较大,栽后成活率高,生长亦好,群众称为“栽登苗”。但不宜迟过7月,因7月气温高,栽后死苗多,脱窝严重,生长亦差。第三个时期在9~10月,栽后不久即进入霜期,扎根未稳,就遇冬春冰冻,易受冰冻拔苗,成活率低,在低暖无冰冻地区,才在此时栽种。
准备秧苗
栽前从苗床中拔取粗壮的秧苗。拔苗时用右手的食指和大拇指捏住苗子的小根茎拔起,抖去泥土,放入左手中,根茎放在拇指一面,秧头放整齐,须根理顺,不可弯曲,100株捆成一把。拔苗时须根多已受损,失去生机,栽后须重生新根,故栽前在距头部1厘米处,剪去过长的须根。如果采用“通杆法”移栽,须根应留长一些,约1.2~2厘米。剪须根后,用水把秧苗根上的泥土淘洗干净,栽时操作方便,根茎易与土壤接触诱发新根,同时秧苗吸收了水分,栽时秧苗新鲜,栽后容易成活。通常上午扯秧子,下午栽种,最好当天栽完;如未栽完,应摊放在阴湿处,第二天栽前仍须用水浸湿后再栽。用钼酸铵1~2∶500千克的水溶液浸根2小时,能促进幼苗发根,加速长势;用高锰酸钾0.5~1∶500千克水溶液浸根2小时,也有加速发根和生长的作用。
栽种方法
秧苗须在阴天或晴天栽种,不可在雨天进行,因为雨天会踩紧畦面,使秧苗糊上泥浆,不易成活。栽种方法有3种:一是栽背刀,用具为专用木柄心形小铁铲。栽时右手握铲,并用大、食、中指兼拿秧苗一把,左手从右手中取1株秧苗,用大、食、中指拿住苗子的上部,随即将铁铲垂直插入土中,深4~6厘米,并向胸前平拉2~3厘米,使成一小穴,把秧苗端正地插入穴中,立刻取出小铲,推土向前掩好穴口,用铲背压紧秧苗。由上至下,边栽边退,并随之弄松畦土,弄平脚印。栽苗不宜过浅,一般适龄苗应使叶片以下完全入土,最深不超过6厘米,方易成活,行株距通常为10厘米,正方形栽植,每亩可栽5.5~6万株。二是栽杀刀,即用铁铲压住秧苗须根直插入土。这种栽法栽得快,但成活率不及栽背刀高,一般少采用。三是栽通杆,栽时一手拿秧苗,另一手食指压住根茎,插入土中,食指稍加旋转,抽出手指,随即推土掩盖指孔。此法栽苗较快,成活率也高。
田间管理
黄连栽植后,立即撒施少量牛马粪及熏土称刀口肥。每年早春、夏季种子收获后及冬季10~11月间各追肥1次,春夏以氮磷等速效性肥料为主,冬肥以牛马粪及熏土为主,施各肥后应培土。第1、第2年培土约1cm,第3、第4年2~3cm。
追肥前应除草,移栽后一二年苗小露地孔隙大,易生杂草,每年应拔草4~5次,四五年生黄连已封垄,结合追肥每年拔草3次。搭棚栽连,当年5月种子采收后应揭去盖棚敞阳,抑制叶的生长,促使根茎充实;林间栽连,栽后第3年开始冬季应修枝亮棚,使荫蔽度由栽连时的70%左右降低到20%~30%。
补苗
栽种后常有程度不同的死苗脱窝,栽后第一、二、三年秧苗每年约有10%左右死亡,应及时进行补苗,一般补苗进行两次,第一次在当年的秋季,用同龄壮秧进行补苗,带土移栽更易成活。第二次补苗在第二年雪化以后新叶未发前。在冬季冰冻较大的高山地区,常把头年秋季栽种的秧苗拱出地面,故在雪化后要详细查看,将拱出地面的秧苗用手按人土内,仍能成活。发现死亡秧苗应进行补栽。此后若发现缺苗,应选用与栽苗相当的秧苗带土移栽,使栽后生长一致。
除草
因采取了苗前除草,故宜与化学除草相结合,在栽种当年和次年,每年除草4~5次,第三、四年每年3~4次,第五年1次,每次在草有2~3片叶时,用扑草净250克、西玛津25~30克、稻田一次净(永川产)2包(三种药施用时,只用其中的一种),与20~30千克沙或磷肥混合,在晴天下午或傍晚,以及阴天均匀撒施于亩黄连土中(只算厢面净面积),用竹竿或树枝扫落入地中。然后,认真观察,若有没有除净的杂草,人工拔除。
追肥
栽后2~3日内应施一次追肥,用稀薄猪粪水或菜饼水,也可每亩用细碎堆肥或厩肥1000千克左右撤施。这次肥料称“刀口肥”,能使连苗成活后生长迅速。栽种当年9~10月,第二、三、四、五年春季5月采种后和第二、三、四年秋季9~10月,应各施追肥1次,共8次。春季追肥每亩用人畜粪水1000千克和过磷酸钙20~30千克,与细土或细堆肥拌匀撒施,施后以细竹枝把附在叶片上的肥料扫落。秋季迫肥以农家厩肥为主,兼用火灰、油饼等肥料;肥料应充分腐熟弄细,撤施畦面,厚约1厘米,每次每亩用量1500~2000千克;若肥料不足,可用腐殖质土或土杂肥代替一部分。施肥量应逐年增加。干肥在施用时应从低处向高处撒施,以免肥料滚落成堆或盖住叶子,在斜坡上部和畦边易受雨水冲刷处,肥力差,应多施一些。
黄连的根茎向上生长,每年形成茎节,为了提高产量,第二、三、四年秋季追肥后还应培土,在附近收集腐殖质土弄细后撤在畦上。第二、三年撒约1厘米厚,称为“上花泥”;第四年撤约1.5厘米厚,称为“上饱泥”。培土须均匀,且不能过厚,否则根茎桥梗长,降低品质。
平衡施肥
在追肥上泥的基础上,广大连农为了提高产量,还在每一次除草之后施用化学肥料促其生长。经对比试验,每次每亩施用50千克过磷酸钙和10千克碳铵为最佳比例。
病虫防治
主要病害有白粉病,应降低荫蔽度增加光照并可用石硫合剂防治。虫害有蛴螬、蝼蛄等,可用毒饵诱杀。早春有麂子、锦鸡为害花苔和种子,应围以篱笆,加强人工捕杀,减较为害。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药用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
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药理作用
禁忌人群
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者,均慎服。
药用禁忌
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药用毒性
小檗碱的治疗量相当安全,副作用也很少,长期服用也未见任何障碍,一次口服小檗碱2.0g或连用黄连粉100g未见任何副作用。在动物试验中,毒性也很轻,给小鼠口服不易致死,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0.01g/kg,亦有测得其半数致死量为0.066g/kg(黄柏或黄连则各为0.52,0.73g/kg)。
猫口服0.1g/kg可引起全身抑制,呕吐,于8~10天后死亡,呼吸由兴奋转向麻痹,死亡前可发生惊厥。小鼠腹腔注射硫酸小檗碱的半数致死量为24.3mg/kg。四氢小檗碱给小鼠灌胃、皮下及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940mg/kg、790mg/kg及100mg/kg。
盐酸小檗碱腹腔注射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24.3mg/kg。小檗碱最严重的毒性为心脏毒性,在临床可出现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100mg于葡萄糖溶液中滴注,病人有出现头昏、气急、心律紊乱、循环呼吸吸骤停等,并有死亡病例报道。过敏反应也较多见,小檗碱针剂(0.1%)2~4ml,有出现全身搔痒、荨麻疹、体温升高、心慌、关节疼痛、呼吸迪促、烦躁不安、恶心、呕吐、严重的可致血压下降出现过敏性休克。
药用历史
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草纲目》中记载:“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自古以来即认为四川为主产地,例如《名医别录》上说:“黄连生巫阳及蜀郡大山,二月八月采。”而巫阳及蜀郡均指四川。此外,本草记载在长江以东以及湖南、安徽诸省也产,如唐本草记载:“蜀道者粗大,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即今长江以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著,今澄州(即今湖南澧县)者更胜。”再参阅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澧州黄连”和“宣州(即今安徽宣城)黄连”以及《植物名实图考》中的黄连附图,特别是后二者可以清晰地鉴定即系黄连属(Coptis)植物无疑。因而可以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即以四川一带的黄连C. chinensis及长江流域下游一带的短萼黄连C. chinensis var. brevisepala同时一并药用。
化学成分
根状茎为著名中药“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等生物碱,可治急性结膜炎、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肠胃炎、吐血、痈疖疮疡等症。
根茎含小檗碱(berberine)5.56%~7.25%,黄连碱(coptisine),表小檗碱(epiberberine),小檗红碱(berberrubine),掌叶防已碱(palmatine),非洲防己碱(columbam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甲基黄连碱(worenine),木兰花减(magnoflorine),阿魏酸(ferulic acid),黄柏酮(obakunone),黄柏内酯(obakulactone)。
药物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多簇状分枝,弯曲巨抱,形似倒鸡爪状,习称鸡爪黄连;单枝类圆柱形,长3~6cm,直径2~8mm。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外皮剥落处显红棕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坚硬,折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髓部红棕色,有时中空。气微,味极苦。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
鳞叶组织常脱落。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宽广,有的可见根迹和叶迹维管束;石细胞黄色,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纸管束外韧型,呈断续的环状排列,束间形成层不明显。韧皮部外侧有纤维束,大小不等有数个至数十个或上百个纤维;有的还伴有黄色石细胞。木质部黄色,均木化;木纤维较发达。髓部薄壁细胞间有时可见少数单个或成群存在的石细胞。薄壁细胞均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
黄棕色或黄色。
①石细胞鲜黄色,类圆形、类方形、类多角形或稍延长,直径25~64μm,长约至102μm,壁厚9~28μm,纹孔明显,有的层纹明显。
②木纤维众多,黄色,细长;直径10~13ctn,壁稍厚,木化,纹孔稀疏。
③韧皮纤维鲜黄色,纺锤形或长梭形,长136~185μm,直径25~40μm,壁较厚,纹孔较稀。
④导管主为孔纹和螺纹导管,直径8~20μm。
⑤淀粉粒多为单粒,长圆形、肾形、类球形或卵形,直径1~10μm;复粒少数,由2~4分粒组成。鳞叶表皮细胞绿黄色或黄棕色,略呈长方形,壁微波状弯曲。
理化鉴别
本品折断面在紫外光灯下显金黄色荧光,木质部尤为显著。
取本品粉末约1g,加乙醇10ml,加热至沸腾,放冷,滤过,取滤液5滴,加稀盐酸1ml与漂白粉少量,即显樱红色;另取滤液5滴,加5%五倍子酸的乙醇溶液2~3滴,蒸干,趁热加硫酸数滴,即显深绿色。(检查小檗碱)
取本品粉末或切片,加稀盐酸或30%硝酸1滴,片刻后镜检,可见黄色针状结晶簇,加热结晶显红色并消失。(检查小檗碱)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约1g,加甲醇10ml,加热至沸腾,放冷,过滤,滤液作为样品溶液。另以盐酸小檗碱、盐酸掌叶防己碱、盐酸药根碱及盐酸木兰花碱为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液作为对照溶液。在硅胶薄层板上点样品溶液1~2μm,对照溶液5μl,以氯仿~甲醇~氨水(15:4:1)展开,取出,晾干。所得色谱图,在自然光下小檗碱及掌叶防已碱显黄色,药根碱在有氨存在时显红棕色,木兰花碱无色。在紫外光(254μm)下小檗碱和掌叶防已减显亮黄绿色,木兰花减显亮蓝紫色,药根碱显暗斑。
商品规格
味连一等:多聚集成簇,分枝肥壮坚实,间有过桥,长不超过2cm。无不到1.5cm的碎节、残茎、焦枯、杂质、霉变。二等:条较一等瘦小,有过桥。间有碎节、碎渣、焦枯。余同一等品。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 。
植物文化
相传,很久以前,石柱县黄水坝老山上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姓陶的医生。他妻生下二男二女。有一年遇天灾,妻子和两个儿子相继病死,因家境贫寒,无力抚养,三女儿也送给了别人家,只留下幺女,父女相依为命。陶医生雇请了一名叫黄连的帮工,替他栽花种草药。黄连心地善良,勤劳憨厚。
没过多久,黄水坝一带的老山上不少人都得了一种相似的疾病,患者多属高热烦燥、胸闷呕吐、泄泻瘌疾、肿痛,渐渐地一个个身强力壮的人都失去了劳动能力。懂事的陶家幺女,算是个幸运儿,她没染上这种怪病,还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务。
有一年春天,陶幺女踏青外出,在山坡上,她忽然发现一种野草的叶边沿具有针刺状锯齿,长有很多聚伞花序,有黄色的、绿色的,也有黄绿色的,好看极了,顺手拔起这些野草,乍看草根节形似莲珠,或似鸡爪,或似弯曲的过桥杆,她兴奋地带回家种在园子里。
黄连每次给花草上肥浇水,也没忘记给那野草一份。天长日久,野草越发长得茂盛,葱绿滴翠。
次年夏天,陶医生外出治病,十多天没回家,其间,陶幺女也卧病在床,厌食不饮,一天天瘦下去,只剩得皮包骨头了。陶医生的几位同乡好友煞费苦心想尽办法,也没治好陶幺女的病。
黄连心想,陶姑娘在园子里种下开黄绿色小花的野草,怎么不可以用来试一试。于是他就将那野草连根拔起,洗干净,连根须叶一起下锅,煮了一会儿功夫,他揭开锅盖一看,锅中的野草和汤全都煮成黄色的了。
这时黄连拿起汤勺舀了一碗,正想给幺女送去,突然想到,万一有毒,岂不是害了陶姑娘。不如自己先尝一下,只要自己没被毒死,就让陶姑娘喝这汤。他随即一饮而尽,只是觉得味道好苦。
隔了两个时辰,黄连见自己还活着,手脚都动得,话说得,耳听得,眼见得,方信这野草无毒,这才端一碗让陶幺女服下,说来也怪,陶幺女喝下这野草汤,病竟然就好了,她对黄连说:“这是一味好药,就是太苦了。”此时,已暗恋陶幺女许久的黄连听后黯然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