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吟
清代贝青乔诗作
《咄咄吟》是清朝诗人贝青乔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诗歌由一百二十首绝句组成的纪事讽刺诗,系作者在扬威将军奕经军中陆续写成。每首之后有一则短文述所咏之事,对清军将士的昏聩庸懦、可笑可愤之事给以无情揭露和讽刺。
诗集介绍
清朝诗人贝青乔于鸦片战争爆发后随同扬威将军奕经赴浙江抗英,把他两年多所见所闻之种种咄咄怪事写成大型纪事组诗一百二十首,名曰《咄咄吟》,组诗编定于1843年。原来每诗之后附录一短文,简述所咏之事,可谓以文证诗,以诗证史。
诗歌其一
(一)诗歌原文
咄咄吟(一百二十首选二 其一)
贝青乔
满城兵燹泪痕多①,风雨姚江放艇过。
他日不堪重记忆, 一村牛与一村婆②。
(二)创作背景
本诗下原注云:“夷陷馀姚,知县彭松年适赴省,遂执典史林朝聘恐吓之。朝聘唯唯,乃舍去。余于十二月初八日过其地,见城外民居毁成平地,后清门桥亦毁于炮。舟子云:‘有群夷挟一村妇,妇故健,手捣衣杵乱击,夷乃逸。又有黑夷缚一牛,牛知其将杀己也,奋触黑夷毙。’两事俱目击者。”
(三)诗歌注释
①兵燹:因战乱而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
②村牛:村中的牛,即“说明”中所叙述的以牛角挑触侵略军士兵的那条牛。村婆:村中的妇人,即“说明”中“手捣衣杵乱击”者。
诗歌其二
诗歌其二
咄咄吟(一百二十首选二 其二)
贝青乔
头敌仓皇奋一呼①,飞丸创重血模糊②。
怜伊到死雄心在③,卧问鲸鲲歼尽无④?
创作背景
本诗附文真实记录浙江沿海乡勇头目谢宝树奋勇杀敌的英勇行为,歌颂了他临死犹牵挂宁波战事的爱国精神,文云:“金川土守备哈克里攻击招宝山炮台,群夷用大炮轰击,而火性炎上,不能及远。屯兵登山最心急,猱身而上,抢入威远城。群夷将遁,适一夷船自金鸡山驶至,用炮仰击,哈里克两面受敌,遂不能支,退下山麓。遇前锋策应聂廷楷,相与布阵,将复鏖战。群夷不满三百人,见我兵众,不敢冲突,相持久之。乡勇头目谢宝树奋勇先进,误中炮子,扑入深涧中,馀众欲退。时刘天保、凌长星已自镇海城下败去,廷楷恐腹背受敌,遂亦弃营退回骆驼桥。谢宝树者,河南祥符县廪生,善技击,误入红胡子党,县官捕之急,遂窜名乡勇中,思立功自赎。及被伤,其同伴救归。铅子深入腹内,无术可出,呻吟一昼夜而死。临绝时大声问其同伴曰:‘宁波得胜仗否?夷船已烧尽否?我则已矣,诸君何不去杀贼耶?’余闻之,不禁泪下。”
诗歌注释
头敌:敌人的炮台在山上,如同在头顶一般,故称“头敌”。仓皇:慌慌张张的样子。奋一呼:这里是指谢宝树自己奋勇冲杀并大声招呼同伴的情状。
飞丸:飞射而来的枪弹。创重:伤重。
③伊:吴语中的第三人称,即“他”。
鲸鲲:两者皆为大鱼,这里指英国侵略军。
作者简介
贝青乔(1810——1863),字子木,号无咎,吴县(今属江苏)人。家境清贫,而忧国忧民之心甚烈。1841年目睹外国军队对中国的侵略,自愿投笔从戎。同年底,到浙江抗击英军。亲自参加过反侵略的战斗,到沦陷的宁波刺探过敌情,也作过军中的文书工作。诗人根据所见所闻,写下了许多反侵略的篇章。诗歌内容真实可信,爱憎分明,语言平易朴实,通俗晓畅。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3:28
目录
概述
诗集介绍
诗歌其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