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室
传统日本房屋所特有的房间
和室是传统日本房屋所特有的房间,地面铺上叠席,由于叠席的大小是固定的,铺的张数可以知道房间大小。和室的空间被拉窗和隔扇(两面糊纸拉门)所围着,通常设有凹阁,特别是拉窗把空间完全地隔绝,散发出一种模糊暧昧的环境,造成幽玄而又明亮的日式私人空间。
特性
和室里所摆放的桌子、座垫、棉被、寝具等,可以做为聚餐、团聚、书房、卧室等这些用途之外,还可以做出许多各式各样用途的空间。一般的和室房间无独立洗手间。在和室里不需要穿鞋子(包括拖鞋),赤脚走在以自然素材灯芯草做成的叠席上,有如徜徉在大自然一样。和室还有着冬暖夏凉的特性。
风格
和室比较适合间接照明,柔和阴影的浓淡度是从最里面的空间所酝酿出来的。透过拉窗所照射出来的光,反射在叠席明亮的表面,散发出清爽怡人的气氛,整体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透过房间的摆设,了解日本传统的坚持与实用性。在日本传统中,和室的风格别具一格,简单明了的独特空间,再加上朴素典雅的视觉感受,让人一眼就知道是充满日本气息的传统房间。
发展历史
和室起源于中国汉唐建筑的禅堂、殿堂。随着中国古代干栏建筑的发展,人们为了避免木造建筑被虫蛀和腐坏,便把地板架高,方便隔绝地面所产生的湿气,并且延长使用的年限。在此干栏建筑的基础上铺了一层竹制的“筵”,然后再配以“席”,故称筵席制,又称席居制。
到周代,中国就已经有了房间里铺满席面的传统。席居筵席制度的发展与建立,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制度,并在汉朝发展到巅峰。可以说,日本的叠敷是中国筵席制度的直接传承。中国席居制度的消亡过程是在南北朝之末,隋唐之初。直至唐朝,席居在民间已经很少见了,多使用在禅堂、殿堂之上。
传到日本,日本人保有平常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把原本睡房中使用的叠席,延伸到整个和室,再配上日式居家常见的灰砂墙、杉板、糊纸的拉木隔扇门,就演变成和室。
起源
“和室”的形式在日据时期(1895年~1945年),随着当时日本的统治,将日式住宅引进台湾;在日据时期是传统的日式住宅有官舍、办公宿舍等等,都是采用日本式浓厚的住宅。
到了大正时期(1911年~1925年)以后,台湾的民宅之中,虽然并不常见到日本式浓厚的住宅,可是可以发现到台湾的民宅中已经渐渐引进日式住宅的风格要素,并有了和室的雏型。
典型和室
床框、床板
床框是装饰横木,床板是壁龛地板前,床板以薄缘为基本,但是最近,多半使用光叶榉树和松等而且,床框和床板形成一体的光叶榉树等段型地板也被普遍使用。
长押
长押是两柱间的横板,本来是长方形断面,但是室町时代后期以后就成为梯形断面了。材料的种类一般来说多以为桧直木纹贴上集成木材。
云板
云板是在壁龛的正面墙上层的回缘下成立的化妆幕板。宽度是按照和室的规格决定,一般都是使用红色的杉木板
敷居、鸭居
敷居、鸭居是用在和室房间出入口及设置门窗的拉门框,设置在下方的框称作敷居,设置在上方的地方称鸭居。根据拉门的张数有一条、两条、三条沟,三条沟需要4寸幅度宽的敷居、鸭居。另外如果没有设置拉门的开口框的时候,上方的鸭居及下方的敷居就只称为横档。用的木材是配合柱子的木材来选定。一般是使用桧木板贴集成的木柴。
付鸭居
付鸭居是与敷居都是设置在同样高度的装饰性的横(侧)木材。如果设置长押时一定要需要副门楣,同时不设置长押时,和室里不设置副鸭居的情况也是有的。
畳寄せ
“畳寄せ”就是榻榻米靠近墙壁的下面和门槛同样作为柱子之间的间隔,它和鸭居采用同样的材种,但为了要跟鸭居有所区别所以它一般使用叫云杉的木材。
走廊
日式房屋外的走廊,是日本式房屋的独特构造。在日本建筑物的外面部份,铺设了地板状的道路,也有从庭园外部直接进入室内的用途。而走廊分别有(濡縁)和(くれ縁)两种形式。
基本常识
和室必须要架高
原因在于和室都不是水泥建筑,而且下方就是泥土,是直接用木头搭建在泥土的上方,而泥土会含有水汽和湿气,若是不加以垫高,水汽和湿气会直接让木材或建材腐烂,而且正上方的叠席也会因潮湿不堪而无法直接座卧。
再仔细一点的作法则是先放几个石块在木头梁柱的下方,目的是不使木材直接接触到土壤,比较起上述的作法还来的佳。因为上述的作法,时间一久后,接触到土壤的部份都会腐烂或被白蚁蛀光,然而造成和室倾斜,所以和室的室内地板高度也就有一定高度了。
和室铺盖叠席
和室铺盖叠席是因为冬天的叠席人睡在上面时可以把地气吸纳上来,从地气吸纳上来在经过叠席的稻草之后渐渐的由冷变成热,因此人睡在上面是不会感觉很寒冷,然而叠席在夏天的时候是透风的,吸汗能力强,所以会感觉凉爽舒适。
和室多功能的使用
过去住宅的和室空间设计,大多局限于泡茶和临时睡房等功能。但是在休闲与健康风潮的带领下,和室功能的规划,已经朝向多功能空间迈进,提供住户休闲、赏风景、视听娱乐、阅读或冥想静坐等功能。和室不再是室内空间规划的配角,而是扮演家庭生活更重要的角色。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8 13:04
目录
概述
特性
风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