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州志》指唐代至清末所修志书,共修15次。
内容简介
和州(治所位于安徽省和县)修志可追溯至唐代,至清末,共修15次。
历史沿革
唐代
明《国史经籍志》记载,和州最早的志书是唐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编撰的《和州志》并附《和州图经》,已佚,存《诗序》。
宋代
南宋庆元年间程九万修、黄宜纂《历阳志》,赵兴清编《历阳志补遗》,均佚。
明代
明正统、正德、嘉靖、万历年间各修志1次。
《和州志》[万历]唐诰修,齐珂、刘烶纂。万历三年(1575)刻本。8卷。约12.5万字。正文设舆地、田赋、官司、人文、秩祀、食货、武备、杂撰8门,下分75目。记事止于万历二年。人文门篇幅最大,子目设置繁细,其中乡贤列传收录关于张籍的资料,还收入《韩愈荐张籍状》《重与韩愈书》、贾岛《酬张籍诗》。舆地门的山川目中记有香淋泉,又名平疴泉,因泉水中有硫黄朱砂,“可以洗除生之疾”而得名。志中还记载了朝廷在和州各乡屯田十多个卫,以种植棉花出名,商人均以“乌江卫花”品牌销往全国的情况。
清朝
清顺治年间修1次,康熙年间修3次,乾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各修1次。
《和州志》[乾隆]刘长城修,章学诚纂。乾隆三十九年(1774)刻本。42卷。正文设皇言纪、官师表、选举表、氏族表、舆地图、田赋书、艺文书、政略、列传、阙访列传、前志列传。除文征、征述、论著外,其余仿《史记》体例,仅将世家改为政略,增加图。每篇前有序例、总论、序录等。用开方计里法绘图,附以图说,纠正旧志图的错误。阙访列传保存了大量史料。创前志列传,论述前志纂修得失。此为章氏主纂的首部志书,开章氏方志立三书之先河,是章氏创建方志学体系的奠基之作。卷16~18存世,收入1922年《章氏遗书》刻本,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等有藏。另有1936年《章氏遗书》铅印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等有藏。
《直隶和州志》[光绪]朱大绅修,高照纂。光绪二十七年(1901)活字本。40卷,首1卷,补遗1卷。约52万字。分11类74目。记事止于光绪二十七年。食货志的田赋目中收录了明万历年间和州知州唐诰的《丈田方略》,全文10条;盐法目中载清同治四年(1865)曾国藩的《奏定淮盐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