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溪巴戟天,福建省南靖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巴戟天,又称不凋草、三蔓草,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是南靖主要药材种,也是地方特色农产品之一,有“北方高丽南方巴戟天”、“小洋参”之誉。巴戟天根部具有滋阴补肾、祛风除湿等功效,主治大风邪气,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祛头面游风,治小腹及阴中相引痛,疗水胀,去风疾,去风疾,补血海。《
神农百草经》列巴戟天为上品,自古以来系中医处方中补肾治伤强身的良药。
和溪素有“巴戟天之乡”之誉,产地生态独特,属中国巴戟天种植北缘区域,生产的巴戟天呈扁圆柱形,条粗0.8—1.5厘米,皮色黄,肉质呈紫白色,其突出特点是质软,肉厚,心细,味甘甜。
内在品质
和溪巴戟天与各地生产巴戟天对比有效成分蒽醌的含量最高,为2.02—3.00毫克/克,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产地环境
气候情况
福建省
南靖县和溪镇年均日照时数1960小时,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多年平均气温21℃,0℃以上活动积温7400℃,无霜期在305天以上,年降雨量188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是典型的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境内四面环山,中部河谷平缓,平均海拔460米,是一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的山区,是适应发展巴戟天等中药材生产的理想场所。
土壤地貌
和溪镇土壤主要是花岗岩、火山凝灰岩发育而成的红壤、赤红壤。一般300米以下的山前丘陵分布赤红壤,300—500米分布红壤、粗骨性红壤和粗骨性赤红壤分布在陡坡、丘顶山脊处及强度侵蚀的水土流失区,居民点附近及交通要道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常分布侵蚀赤红壤和侵蚀红壤,其有机质含量2—3%,全氮0.08—0.1%,速效磷8ppm—10ppm,速效钾120ppm—130ppm,pH4.5—5.5,耕作土壤主要是水稻土、黄泥田和沙质土等,耕层厚度在15厘米以上占36%,10—15厘米以上占61%,10厘米以下占3%,土壤有机质皆在2%左右。
水文情况
和溪镇水域水质肥沃,天然饵料丰富,适宜多种生物生长、繁殖栖息。流域内有龙山溪上游主干流及龙山溪其它的小溪支流,总长25.3千米,并于靖城关帝庙汇入九龙江西溪主流。和溪水源水质优良,甘甜可口无污染,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和生活饮用水的标准,优质的水源使巴戟天产品品质优良。
历史渊源
和溪巴戟天栽种历史悠久,在20世纪60年代,由野生转人工栽培获得成功,经过和溪人民长期的摸索和各方专家的精心培育,培育出了巴戟天优良品种“和溪1号”、“和溪2号”、“南科号”,并掌握了五年一生产周期的一套育苗、种植管理经验,之后和溪镇迅速掀起种植热潮。
1992年,经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和生物教研室论证,和溪生产的巴戟天与各地对比含有效成分最高。
2011年,和溪巴戟天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已形成产业规模。全镇拥有一支100多人巴戟天外销队伍。
生产情况
2011年,和溪巴戟天有生产面积1500亩,年产量450吨,种植户500多户,年创产值1000万元以上。
产品荣誉
2011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和溪巴戟天”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南靖县和溪镇生态环境优越,地理区域优势明显,特别适宜巴戟天的生育生长。和溪巴戟天产地位于九龙江西溪源头的闽西南部结合部,与龙岩、漳平、华安三县(市)毗邻。319国道、漳龙高速公路、龙厦铁路等穿境而过,和溪巴戟天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包括南靖县和溪镇和溪村、月明村、林坂村、林中村、坂场村、英勇村、吉春村、斗米村、联桥村、南桥村、迎新村、迎富村、乐土村、月星村、居委会等15个行政村(居委会),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5′00″-117°18′45″,北纬24°26′22″-25°00′01″,平均海拔460米,总保护面积5万亩。
质量技术要求
(1)产地要求:符合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要求,应选择生态环境条件良好,避风向阳、有水源、土壤疏松、肥沃、pH值在5.6—7之间、排水良好且有一定遮荫条件的东坡或东南坡,最好是新开垦无污染土地。土层厚度在1米以上,坡度在25°—30°,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能发挥巴戟天良种的优良种性的农业生产区域作生产基地。
(2)品种范围:选用优质、抗性强、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同时应是且有预期市场前景的优良品种,如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从本地野生资源中筛选培育出的以″和溪1号″等为主的新优良种,苗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体表完整无损,无寄生虫,质量要符合GB11767规定的标准。
(3)生产控制:和溪巴戟天栽种时选取良种,根据春秋季节在清明、立秋前后按株行间距40×40厘米,亩种2000—2500株密度进行定植,定植时巴戟苗进行打顶,定植后浇定根水,并注意及时补苗,确保亩成活2000株以上,病虫害主要注意防治茎基腐病、紫纹羽病、根结线虫、蚜虫等。在肥料的使用上,实行配方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并根据巴戟天不同生长期的需肥规律施用肥料。在农药的使用上,多采用生物农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并严格控制采收巴戟天期间不喷化学农药的技术规范,确保和溪巴戟天生产安全,从未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现象。其中田间管理的农业投入肥料与农药,将严格按照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和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执行,制定农业各项管理制度,采取源头控制,全程跟踪,严禁施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和淘汰的农业投入品,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生产基地推广未经国家审定、登记、批准生产的农业投入品,以确保产品的卫生与质量安全。施肥方面采取以施放腐熟有机肥为主,复合肥为辅的施肥原则;病虫害防治方面采用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办法,杜绝使用禁用农药,严格规定化学农药使用剂量、使用次数,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提倡使用生物源、矿物源农药。同时,做好生产过程记录档案,即在巴戟天生产过程中,各项农事活动,农业投入品的购买、使用情况,产品的加工与销售情况,将严格进行记录造册,建立和溪巴戟天质量可追溯制度。
(4)产后处理:
①采收与加工:巴戟天的采挖以采挖根部,以5年生长年限为标准,选取符合年限要求的巴戟天加以采挖。根据加工巴戟天的要求,分批、分期、分次地按标准适时采挖。采挖下来的巴戟天应用清洁、通风的篓筐盛装,防止鲜巴戟天变质或与其它有害物质混合。及时采收,保证巴戟天质量,采挖的巴戟天做到不挤压、不破损、分类堆放、运输,运输器具要清洁卫生、通气,避免与其他药材混装。产品的加工则在卫生、清洁、无污染的加工厂房内进行。通过挑捡干燥等工序,最后按不同等级包装进仓。
②包装:包装容器应干燥、清洁、无毒、无异味、防潮,包装材料应符合NY/T658和SB/T10035的规定。
③贮存:贮存产品的仓库,必须符合通风、干燥、清洁、阴凉、无阳光直接照射的要求,严禁与有毒、有异味、潮湿、易生虫、易污染的物品同仓贮存。在仓库内堆放,应离地200毫米,离墙300毫米,堆放高度以包装物受压不变形,不破裂为准,但一般不超过4米,堆叠必须整齐,堆间应留适当通道。产品出库坚持先进先出的原则,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检,对超过保质期而未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得出库。
④贮运:运输时应放在干净、无异味、无污染的专用包装箱内,并严禁与有毒、有异味、潮湿、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运转过程中,必须有防潮、防雨的设施,不得与潮湿地面接触。装卸时,应轻搬、轻放,防止包装破损。搬运过程,一般不得在雨天进行,如遇特殊情况,须用防雨布严密遮盖和防护。
专用标志使用
地域范围内的和溪巴戟天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和溪巴戟天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溪巴戟天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