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是唐代诗人
高适创作的
五言诗,是作者与
贺兰进明同游渤海之作。
作品原文
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
圣代务平典,輶轩推上才。迢遥溟海际,旷望沧波开。
四牡未遑息,三山安在哉。巨鳌不可钓,高浪何崔嵬。
湛湛朝百谷,茫茫连九垓。挹流纳广大,观异增迟回。
日出见鱼目,月圆知蚌胎。迹非想像到,心以精灵猜。
远色带孤屿,虚声涵殷雷。风行越裳贡,水遏天吴灾。
揽辔隼将击,忘机鸥复来。缘情韵骚雅,独立遗尘埃。
吏道竟殊用,翰林仍忝陪。长鸣谢知己,所愧非龙媒。
注释译文
①敦煌集本题无“北”字。贺兰判官:当指贺兰进明。《
唐才子传·贺兰进明传》:“进明,开元十六年虞咸榜进士及第,仕为御史大夫。肃宗时,出为河南节度使。时禄山群党未平,帅师屯临淮备贼,竟亦无功。进明好古博雅,经籍满腹。其所著述一百馀篇,颇穷天人之际。又有古乐府等数十篇,大体符于阮公,皆今所传者云。”此时贺兰进明当在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幕府任判官。北海:即渤海。《孟子·梁惠王上》:“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焦循正义引阁若璩《四书释地》“齐南有太山,北有渤海皆取齐境内之地设譬耳。”
②平典:公平的律令。《后汉书·陈忠传》:“臣忠心常独不安,是故临事战惧,不敢穴见有所兴造,又不敢希意同僚,以谬平典。”猶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便的车。扬雄《答刘歆书》:“尝闻先代猶轩之使,奏籍之书皆藏于周秦之室。”此处代指使臣,指贺兰堪称使臣中的高才,充任了判官。
③迢遥:《文苑英华》作“迢停”,《全唐诗》“遥”字下注:“一作亭”。
④四牡:《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描述为王事奔波之人的辛劳,抒发其思家的情绪。第二章曰:“四牡骓騑,嘩嘩骆马。岂不怀归?王事靡鹽不遑启处。”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日瀛壶,则瀛洲也。”
⑤巨鳌:比喻抱负远大或举止豪迈。《列子·汤问》:“勃海之东其中有五山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鼇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
⑥百谷:即“百谷王”,指江海。百谷之水必趋江海,故称。《老子》:“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九垓:九天。《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上畅九垓,下泝八埏。”李善注:“垓,重也。……言其德上达于九重之天。”
⑦观异:看到纷纭万象。陆云《失题》:“思乐万物,观异知同。
⑧鱼目:鱼的眼珠子。刘勰《文心雕龙·杂文》:“杜笃、贾逵之曹,刘珍、潘勖之辈,欲穿明珠,多贯鱼目。”蚌胎:指珍珠。古人以为蚌孕珠如人怀妊,并与月的盈亏有关,故称。语本《文选·扬雄〈羽猎赋〉》:“方椎夜光之流离,剖明月之珠胎。”李善注:“明月珠,蚌子珠,为蚌所怀,故曰胎。
⑨非:敦煌集本作“唯”。精灵:精灵之气。古人认为是形成万物的本原。《周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孔颖达疏:“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
⑩殷雷:轰鸣的雷声。亦指大雷。语出《诗经·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⑪越裳:亦作“越常”越尝”。古南海国名。《后汉书·南蛮传》:“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天吴:水神名。《山海经·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
⑫揽辔:即“揽辔澄清”,谓在乱世有革新政治,安定天下的抱负《后汉书·党锢传》:“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隼将击:比喻志向高远,充满斗志,有如鹰隼与凡鸟战斗。忘机:消除机巧之心。常用以指甘于淡泊,与世无争。鸥复来:《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此指人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
⑬缘情:借指作诗。陆机《
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殊用:《文苑英华》作“吾用”,《全唐诗》“殊”字下注:“一作吾。
⑭遗:敦煌集本作“贵”。尘埃:《史记·屈原列传》:“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胶然泥而不泽者也”遗尘埃即出尘不染之意。翰林:文学侍从之官,此指贺兰进明。
⑮长鸣:长声鸣叫。比喻抱负远大。龙媒:本指骏马。《汉书·礼乐志》:“天马徕,龙之媒。”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言天马者乃神龙之类,今天马已来,此龙必至之效也。”后用来比喻俊才。
创作背景
此诗中所言均是海景色与典实,当为唐玄宗天宝五载(716)秋随
李邕至北海后与贺兰进明同游渤海之作。
作品鉴赏
此诗首二句发端,言贺兰被天子擢为使臣,任节度判官,既歌颂盛世,又赞美友人。“迢遥”以下十八句,运用与渤海和大水相关的典故反复描绘跳望渤海所见的磅礴气势和大美景色。“揽辔”以下四句,写观海景的感受,慨然有澄清天下、隼击凡鸟的雄心,又有忘却机心、淡然隐居的想法。“吏道”以下四句致意贺兰,感谢其陪游情谊,惭愧自己并非足可匹敌之俊才,隐然有不得志之感。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
岑参齐名,并称“
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
高常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