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汉高祖》是唐代诗人
王珪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前八句概述刘邦起义到据有天下的过程,之后四句写刘邦和项羽关系的转变过程,最后六句点明刘邦战胜西楚霸王夺取天下的缘由。全篇一气呵就,造语雄健,神采飞动,如行云流水,自然浑成而感情充沛。
这是一首咏叹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的咏史诗,是诗人读了《史记·高祖本纪》之后所作,大约写于
贞观初年。
此诗用平声真韵,一韵到底,杂以偶句,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古诗。起笔二句高度概括了刘邦自沛县起义至登上显赫地位的情形。“跃鳞”二字,比喻形象生动,用得极妙。接着二句写刘邦手提“三尺剑”,率军攻入武关,占据威阳,使秦二世投降,消灭了无道的秦朝。再接着四句写群雄并起灭秦,后刘邦任用群英,用五年时间击败项羽,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其威势刚猛,震动天下,使诸侯宾服,登上了皇位。“五星聚”三字尤妙,既是吉祥语,又是新巧比喻,暗示了刘邦必然得志,贵有天下民。之后四句揭示刘邦和项羽的关系:始而联合灭秦,后而分裂对抗。前二句言二人共同抗秦,曾“约为兄弟”;后二句言刘邦在楚汉争斗中两次遇险:一是刘邦赴鸿门宴,差点被范増、项庄谋害;二是荥阳之役,汉军被围,刘邦乘间逃遁。此二例选材典型,见出刘邦愈挫愈奋,在紧要关头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转败为胜,最终获得胜利。最后六句揭示刘邦战胜西楚霸王夺取天下的缘由:一是将士征战的苦辛,二是善于驱使韩信、彭越等爪牙,三是善用张良、陈平等谋士。其中,最后的“赫赫西楚国,化为丘与榛”二句以批判的眼光总结朝代废替,兴亡感慨之叹喷涌而出,并以此告诫统治者以前朝为鉴,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刘开扬:这里是在写刘邦,但读来也似写李世民,“无道秦”写隋,西楚项王就是写李密,《旧唐书》本传:密乘牛访包恺。翻读《汉书:项羽传》。信越、张陈也似一一呼之欲出。这样的咏史也是讽寄,写得神色飞动。(《唐诗通论》)
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李翰:全诗既赞颂汉高祖神威,又描述了创业的艰难,最后一句“赫赫西楚国,化为丘与榛”,以灭亡之前朝为鉴,委婉致讽,以示守成之不易。(《汉魏盛唐咏史诗研究:“言志”之诗学传统及士人思想的考察》)
王珪(571年-639年),字叔玠,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少孤贫,性沉澹,志量雅正,交不苟合。隋时曾被召入秘书内省校定群书。入唐,历官太子中舍人。
唐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历黄门侍郎、侍中,与
房玄龄、
李靖、
温彦博、
魏征等同辅政。敢于推诫纳善,进谏规益。其所作咏史诗,以古鉴今,意存讽寄,雄健沉郁,精彩飞动,是初唐五古中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