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鼻腔之后,食管以上的空腔处
咽:指口腔、鼻腔之后,食管以上的空腔处。是饮食和呼吸的共同通道。自口腔到食管和喉的通道。由肌肉和黏膜构成。食物从嘴进入食管的通道,空气也从鼻腔经咽部入喉、气管。中耳(ear)的咽鼓管也通咽。咽部的炎症(咽炎)通常会引起喉咙痛。口腔后部主要由肌肉和黏膜构成的管子。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路,也叫咽头。口腔、鼻腔之后,食管以上的空腔处
概述
1.咽扁桃体:位于咽穹后部,常扩展到咽后壁上缘。其构造类似腭扁桃体,但浅层呈皱襞样,也有陷窝,然而分支较少。咽扁桃体表面被覆一层上皮,此上皮随年龄变化而有不同。在胚胎时期,咽扁桃体的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青年期依然为此种上皮,但杂有许多杯状细胞。到成年期以后,在该处的上皮又夹杂一些散在的复层扁平上皮。咽扁桃体在胚胎第4个月时发生,到6~7周岁时开始萎缩,约到 10周岁以后则完全退化。有时在婴儿可出现异常增大现象,叫增殖腺。
2.咽腔:是呼吸道中联系鼻腔与喉腔之间的要道,也是消化管从口腔到食管之间的必经之路,因此,咽腔乃是呼吸道与消化管相交叉的部分。咽腔顶壁,略作拱顶状,称咽穹,上接枕骨基底部、蝶骨体和颞骨岩部。咽腔的前方,自上而下分别通入鼻腔、口腔和喉腔。因而可将咽分成三段,最上为鼻部,又叫鼻咽腔;中间为口部,又叫口咽腔;下方为喉部,又叫喉咽腔。咽全长约为12厘米。鼻部最宽大;在颅底处,咽的宽度约3.5厘米,而喉部移行于食管处最狭窄,宽度仅有1.5厘米;此外,在上述三部的彼此交界处,也稍缩窄。咽后壁宽阔,两侧壁狭窄,前壁因通入鼻、口、喉三腔,所以几乎不存在真正的前壁,仅在咽腔的下部,即喉口以下,有一不整齐的前壁即喉的咽突。
解剖结构
咽是消化与呼吸的共同通道。上宽下窄,前后略扁,位于鼻腔,口腔及喉的后方,颈部脊柱的前方,长约12~14cm;其上端附着于蝶骨体后部及枕骨基底,呈拱顶状,称为咽穹,下端在第6颈椎平面与食管相续。咽的后壁完整,有疏松结缔组织与椎前筋膜相隔;前壁不完整,向鼻腔、口腔和喉腔开口,借此将咽分为鼻、口和喉三部分。
咽鼻部 位于鼻腔之后,软腭的后上方,向前经鼻后孔与鼻腔相通;向下通口咽。咽鼻部的两侧壁,各有一咽鼓管咽口,约当下鼻甲后端的后下方,位于咽后壁之前1.5cm处,向外侧借咽鼓管通入鼓室。此口的上后方围以咽鼓管圆枕,为其深面的咽鼓管软骨所形成的隆起。圆枕后方的纵行深窝是咽隐窝,此窝距破裂孔约1cm,鼻咽癌细胞容易经此孔向颅内蔓延或转移。咽的后壁上分有积聚成堆的淋巴组织,叫做咽扁桃体,幼儿时期较发达,6~7岁开始退化,如增殖过大,往往阻碍鼻后孔的通气,甚至影响听觉。在咽鼓管咽口附近的粘膜内有咽鼓管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咽扁桃体与腭扁桃体及舌扁桃体共同围成一淋巴组织环,具有防御的作用。
咽口部 介于软腭与会厌上缘平面之间。向前经咽峡与口腔相通;后壁正对第2~3颈椎体;侧壁有腭扁桃体。咽峡上方为软腭后缘和腭垂,下方为舌背,两侧为腭舌弓。在咽峡平面以下,咽口部前壁为舌根,它借舌会厌正中襞及舌会厌外侧襞与后方的会厌相连,此三襞之间形成两浅凹,称为会厌谷,有时异物可落入谷内。
腭扁桃体为椭圆形,如小指末节大小的淋巴器官,位于咽的侧壁,腭舌弓与腭咽弓之间的扁桃体窝内,但未充满此窝,其上方的空间称扁桃体上窝,异物易停留于此。腭扁桃体可分为内侧面(游离面),外侧面(深面),上极和下极。内侧面朝向咽的口部,覆以复层扁平上皮,上皮向扁桃体实质内陷入,形成深浅不一的扁桃体隐窝,细菌易在此滋生繁殖,形成感染灶。扁桃体隐窝的开口名扁桃体小窝,小窝周围有许多呈单行排列的淋巴滤泡和弥散的淋巴组织。外侧面包绕以结缔组织形成的纤维囊,称扁桃体囊,是咽筋膜的衍生物,向扁桃体内发出许多小梁,囊的外周以疏松结缔组织连于咽上缩肌,故腭扁桃体容易从扁桃体囊上剥离摘除。腭舌弓向后下延伸成三角襞,覆盖在扁桃体的前下方,与扁桃体囊相续。
腭扁桃体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面动脉的扁桃体支。至腭扁桃体下极的动脉有三支,即前方的舌背动脉扁桃体支,后方的腭升动脉扁桃体支和后方的咽升动脉扁桃体支。腭扁桃体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另外,在咽壁与扁桃体深面之间有一条较大的扁桃体旁静脉 (又称为腭外静脉),从软腭跨过腭扁桃体囊的外侧面,穿通咽鼻部,经咽静脉丛汇入面总静脉。损伤此静脉是手术后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淋巴管注入颈外侧深淋巴结,有一些注入颈静脉二腹肌淋巴结,故在急性扁桃体炎或其恶性病变中,此淋巴结常显著肿大。腭扁桃体的神经分布来自舌咽神经的扁桃体支及蝶腭神经节发出的腭小神经降支,前者由下极进入,后者自下极进入后呈环状围绕扁桃体,故手术时应作浸润麻醉方可获得良好效果。
咽喉部 位于会厌上缘平面至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之间,向下续食管。其前壁为喉的入口和喉的后面;后壁正对第4~6颈椎体。在会厌外侧有咽会厌襞,形成咽的口部与喉部交界处的前外侧界。此襞下方,咽喉部伸向前;在喉的两侧与甲状软骨内面之间的深窝,称为梨状隐窝,吞咽的异物容易停留在窝内。在取异物的手术中若器械穿破粘膜,就会伤及其深面的喉上神经喉内支,使其分布区的粘膜失去感觉。沿梨状隐窝将食管镜插入食管进行检查比较方便而安全。
人体咽的三个区域
咽的构造
由内向外为粘膜、粘膜下组织、肌织膜和外膜。咽的粘膜与咽鼓管、鼻腔、口腔、喉腔的粘膜相连续,含有较多的粘液腺,特别是在咽的鼻部。粘膜下组织是纤维膜,咽上部的纤维膜厚,称为咽颅底筋膜,牢固地连接于枕骨基底,向前附着在翼突内侧板和翼突下颌缝,在咽后壁中线,自咽结节向下,纤维膜特别坚韧,形成咽缝,为咽缩肌附着处。咽肌质膜分为两组:一组是斜行的咽缩肌,包括上、中、下3对,从上向下依次呈叠瓦状排列。咽上缩肌小量肌纤维束起自翼沟、翼突下颌缝和下颌舌骨线后份,可有少数纤维至舌根两侧,肌束水平后行,经咽侧壁达后壁; 咽中缩肌起自舌骨大、小角和茎突舌骨韧带下端,呈扇形后行达咽后壁; 咽下缩肌最厚,起自甲状软骨及环状软骨,也呈扇形放射至咽后壁。3对缩肌的肌束在咽后壁正中会合,止于咽缝。它们共同收缩可使咽腔缩小,当吞咽食物时,各缩肌的肌束自上向下依次收缩,可挤压食团进入食管。另一组是纵行的提咽肌,包括腭咽肌、咽鼓管咽肌和茎突咽肌,分别起自腭骨、咽鼓管咽端和茎突,多在咽缩肌内面,贴近咽纤维膜下行,分散地止于咽壁。提咽肌收缩时,提咽、喉及舌根向上后压,使会厌封闭喉口,食团可越过会厌上面进入食管,从而协调吞咽动作。咽外膜是咽肌层周围的结缔组织,是颈深筋膜的一部分。咽壁的后方和两侧有蜂窝组织,根据其位置可分为咽后和咽侧间隙;咽后间隙位于咽后壁与椎前筋膜之间,上起自颅底,下通后纵隔,两侧以稍薄的结缔组织膜与咽侧间隙分隔。扁桃体、咽鼓管、口鼻腔后部等处的炎症可通过淋巴途径引起咽后脓肿。由于咽后间隙往往有中隔将其分为左右两部,故脓肿常偏于一侧,也可下延后纵隔。咽侧间隙位于咽上缩肌、翼内肌与腮腺之间,上起颅底,下至舌骨大角,茎突及由之起始的肌将此间隙分为前后两部。前部含有少数淋巴结及腭升血管,为扁桃体炎症扩散至咽侧间隙的途径;后部含有颈部的大血管、神经和颈外侧深淋巴结(上组)。
血管、淋巴和神经 咽的动脉主要是来自颈外动脉的咽升动脉和腭升动脉。在咽下部前后壁粘膜深处各有一静脉丛。前壁的静脉丛位于环状软骨板及环杓肌之后;后壁的静脉丛位于食管口之上,咽下缩肌的内面。血管充血时,粘膜发生肿胀,施行插管手术可在此处遇到阻力。咽静脉丛回流入颈内静脉,并向上注入翼丛。淋巴:见“咽的淋巴管”条。神经主要来自咽神经丛,它由舌咽、迷走和交感神经的分支组成,包含运动及感觉的纤维。
参考资料
22.1 Organs and Structures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Anatomy and Physiology | OpenStax.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8 19:52
目录
概述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