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记》篇名。因通篇记孔子与鲁哀公的问答,泛论礼、政等,故刘向作《别录》将它列入“通论”类。本篇的得名,郑玄的《三礼目录》认为是哀公好问礼,为尊显其人,而以其名名篇。其实,不过是篇首有“哀公问”之语,而取以为篇名。
本篇内容可约略分为5节。第一节,哀公问礼,孔子认为:“民之所由生,礼为大”,舍之则无以辨贵贱之等、男女之别,所以君子黾勉于此,把它作为教民之本。当时人君僭侈,为拯救时弊,孔子提出礼以俭为德,方能与民同利的思想。礼以恭敬、辞让为本,而当时诸侯以无道伐有道,以求一己之私,礼之本已失,故当时君子无法行礼。第二节,哀公问政。孔子认为治人之道以政为大。政就是正,“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能修身则道得立,然后朝廷、百官、万民归于正。具有重身教的思想。孔子还提出爱和敬是为政之本的思想,以及以礼为先的思想,如此方能纪纲立、百姓安而得其政。第三节,哀公问敬身。孔子认为所谓敬身,就是要谨于言而不说过头话,慎于行而不犯过错,使一言一行足为天下的法则,如此方能立身扬名以显父母,百姓不命而恭。第四节,哀公问如何显扬父母双亲之名。孔子认为只有立身行道,成就德行,使别人推本问始,将荣誉归于自己的父母。第五节,哀公问天道。孔子认为天道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其可贵之处在于生生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永不停息;不封闭而能长久存在,无为而万物皆成,物成而其功昭著。君子修身应效法天道而为之。仁人和孝子处事,都能遵循天道,不犯过错,以孝事双亲,所以能立身扬名。
本篇文字与《大戴礼记》的《哀公问于孔子》篇全同,而与《仲尼燕居》、《孔子闲居》等篇错杂相重。有人认为本篇风格与《论语》相去甚远,疑为伪作;也有人认为本篇所论,皆中正深切,非后儒所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