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汉语一级字,部首口,读作哆(duō),其本义为发抖、战栗。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張口也。从口多聲。丁可切
『說文解字注』:(哆)張口也。小雅。哆兮侈兮。毛曰。哆、大皃。从口。多聲。釋玄應㒳引說文殆可切。此本音隱。唐韵丁可切。十七部。
康熙字典
【廣韻】尺氏切【集韻】【韻會】敝尒切【正韻】尺里切,音侈。【說文】張口也。【詩·小雅】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傳】哆,大貌。
又【集韻】衆意。
又【集韻】丁寫切,爹上聲。魚口張貌。
又【廣韻】昌者切【集韻】齒者切,音撦。【廣韻】脣下垂貌。【集韻】大貌。或作侈拸。
又【穀梁傳·僖四年】齊人者,齊侯也。其人之何也。於是哆然外齊侯也。【註】哆然,衆有不服之心。【疏】哆然,寬大之意。【釋文】哆,昌者反。
又昌氏反。
又人名。【史記·仲尼弟子傳】漆雕哆,字子斂。
又【大宛傳】李哆爲校尉,制軍事。
又【廣韻】丁可切【集韻】典可切,音嚲。【廣韻】語聲。
又【集韻】張口也。【詩·小雅·哆兮釋文】哆亦讀昌可反。
又【廣韻】敕加切【集韻】抽加切,音侘。【廣韻】張口也。
又【集韻】昌遮切,音車。大貌。
又【廣韻】【集韻】昌志切,音熾。【廣韻】哆聲。
又【廣韻】丁佐切【集韻】丁賀切,音跢。【廣韻】語助聲。
又【集韻】緩脣也。
又【廣韻】【集韻】陟駕切,音吒。【廣韻】哆㕦,大口。【集韻】亦張口貌。
又【集韻】丑亞切,音詫。義同。
又叶敞呂切,音杵。【韓愈·元和聖德詩】紫焰噓呼,高靈下墮。羣星從坐,錯落侈哆。墮音吐。
常用词组
【土货哆】方言,只喜欢吃当地食品的人。
【哆弄】方言。翻弄,摆弄。
【哆哆】犹喋喋﹐说话没完没了。
【哆哩哆嗦】哆嗦。
【哆唆】哆嗦。
【哆嗦】颤动;发抖。
【哆罗呢】即哆啰呢。
【哆啰绒】即哆啰呢。
【哆啰嗹】即哆啰呢。
【哆开】①用于临床,指
手术后切口裂开。如
胸骨哆开,腹部切口哆开;②北方的方言,指躲开,离开某处。
方言音韵
◎
赣语:dɔe1 说话没完没了。哆哆叫,诋诋哆哆(dii1di5.doe6do5.拌嘴状)
◎
客家话:[梅县腔] chii3 chi3 [台湾四县腔] cih3 [客英字典] chi3 [海陆腔] ch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