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School of Enviroment,HIT)是
哈尔滨工业大学下设的
二级学院,学院是全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
办学历史
1920年,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开设“给水和排水”等专业课程。
1925年,铁路建筑系设立给水排水教研室。
195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卫生工程专业。
1952年,成立中国最早的给水排水专业。
1959年,成立中国首个污水处理研究室。
1978年,水处理研究室获全国科研先进集体。
1983年,获全国首批环境化工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6年,首批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成立并招生,获全国首批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8年,环境化工更名为环境工程学科。
1991年,建立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199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成立。
1999年,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2000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中国首批具有此授权的高校。
2005年,获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国首次博士后流动站评估中,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排名第一。
2007年,建设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
2008年,获得国家创新研究群体。
2010年,成立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
2014年,获批市政环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01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成立。
2017年,环境学院重组,新的环境学院成立。
2018年,污染物处理及能源化获批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2019年,获批生物能源开发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市政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系、环境生态系4个教学系,开设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市水系统工程)5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21人,其中专任教师84人,包括教授45人,副教授35人(含副研究员2人),讲师4人;助理教授11人;实验教师13人,包括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7人;学院办公室及学生管理人员14人。由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5位长江学者、4位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高端人才组成。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任南琪、马军、冯玉杰、王爱杰
中国青年科学家获得者:马军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陈忠林、田 禹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李圭白、祁佩时、马军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任南琪、马军
国家优青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邢德峰、梁恒、尤世界
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人员:许国仁、邢德峰、王爱杰、冯玉杰、梁恒
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邢德峰
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任南琪、马军、陈忠林、冯玉杰、王爱杰、田禹、许国仁、高大文、邢德峰、丁杰、陈志强、梁恒
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任南琪、马军、冯玉杰、赵庆良、马放、李伟光、王爱杰、田禹、 邢德峰
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陈忠林、李建政、王鹏
教学建设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卓越工师”人才培养试点专业1个,黑龙江省重点专业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教育部人才培养试验区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黑龙江省级精品课程7门,工程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国家级特色专业:环境工程
国家级“卓越工师”人才培养试点专业:环境工程
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市政环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教育部人才培养试验区:环境领域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
国家级“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第二版)、给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污染控制微生物学
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第二版)、给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水质工程学(第二版)、水分析化学(第四版)
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排水工程下册(第五版)
住建部“十三五”规划教材:水化学
普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系列规划教材:环境污染物分析
黑龙江省重点专业:环境工程
学科建设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在 2017年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A档(前2%,全国第一),土木工程学科位列A档(2%~5%)。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市政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环境科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点:市政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点:市政工程、微生物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联合基地等5个国家级平台, 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1个政、产、学、研、用环保研究院(甲级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团体,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实验室:污泥安全处置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能源开发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污染物处理及能源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教育部创新团队:城市水质保障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团体:城市水质转化规律与保障技术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水中污染物定向转化与资源/能源回收创新团队
建设部重点实验室:水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环境生物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水的深度处理与资源化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臭氧应用技术与设备开发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联合研究中心(IJRC-PTS)、环境生物能源联合中心(IJRC-BioE)、环境与生态纳米技术联合中心(NICE2)、中俄生态联合研究中心(IJRC-ECOE)、北极环境与生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IJRC-AEE)、城市水环境恢复与战略研究联合研究中心(IJRC-UWS)、环境微生物系统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JC-MEES)、香港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可持续城市水环境联合研究中心(PolyU-HIT JRC-SUWE)
校级科研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生态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
科研成果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00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及科技进步奖8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0余项。
合作交流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建立了“北极环境与生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俄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等 8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交流。聘请中国国(境)外长期合作专家 50 余位,其中包括境外兼职博士生导师 10 位。
文化传统
院徽由英文字母s和e组成,代表School of Environment。圆环内部叶子形状象征“绿水青山”,中间黄色圆球象征“太阳”,白色镂空象征“河流”。整体颜色象征碧水蓝天,深绿色到浅绿色的过渡象征“从环境污染到净化的过程”。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举办“应对环境挑战,共建美丽中国”专题讲座,开设“寒冷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国际暑期学校。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知名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