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尔滨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道外区巨源镇白鱼屯北部500米,处于道外区松花江南岸的湿地,呈狭长分布,总面积160公顷。
位置境域
黑龙江哈尔滨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巨源镇白鱼屯北部500米,处于道外区松花江南岸的湿地,呈狭长分布,东靠蜚克图河,与宾县糖坊镇一河之隔,南与永源镇接壤,西与民主乡毗邻,北至松花江南岸与呼兰区腰堡乡隔江相望。
地理环境
地貌
湿地公园现状地势低洼,平均海拔117m,北距松花江南堤3.0km,现状中部为湖泡,平均水深1.0-1.5m,湖中长满芦苇和香蒲等水生植物。四周已开辟为稻田和鱼池,北侧有一块平地。
湖泊补水主要有自喷式泉眼和四周降水汇集。两处沟渠汇集四周雨水至此,北侧有一条沟渠与松花江连通,起到排水作用。
气候
湿地公园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属
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水循环不活跃,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气象万千;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盛行东南风,温暖湿润;春温升高快,秋温降低亦快;年平均温度为3.5℃,极端最高气温:36.4℃,极端*最低气温-38.1℃,全年无霜期124d,有效积温2700-2800℃,年平均降水量523.30mm,全年平均风速4.1s/m。
土壤
湿地公园土壤类型有白浆土、暗棕壤、黑土、草甸土、沼泽土 、泥炭土、水稻土等,具有湿地地域特色。草甸土主要分部于江河两岸的冲积平原,沼泽土和泥炭土主要公布在低洼地、地下水位高、地表长期积水的地段,土壤富含丰富养分,是天然的
有机肥料。
资源情况
综述
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占地160公顷。公园内沼泽湿地占90%以上,有90%的芦苇覆盖湿地中部水面,50公顷芦苇荡。泡中盛产花鲢、麦穗鱼等14种鱼种,还有野鹤、水鸟等18种禽类漫步其中,成为集观鹤赏苇、垂钓采摘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旅游园。
动物资源
鸟类
湿地公园共调查共记录15目35科122种鸟类。其中,非雀形目计14目17科58种,占全区鸟类的48%;雀形目18科64种占52%。
在非雀形目中,雁形目、隼形目有34种,占雀形目鸟类的63%。雀形目的主要以山雀科和雀科为主,共计45种,占雀形目总数的68%。
在本次调查的鸟类中,以绿头鸭、
赤嘴潜鸭、
针尾沙锥、江鸥、
白额燕鸥、戴胜、去雀、金腰燕、
凤头麦鸡量最多,为优势种。
哺乳类野生动物
白鱼泡湿地公园共分布4目9科20种兽类。公园距离居民区较近,人类活动频繁,再加上原来偷猎现象严重,因此区内除了能见到大量的啮齿目和少量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外,已基本上见不到其它大型哺乳动物。啮齿目种类占全部哺乳种类的61%,从数量上看,以麝鼠、
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为优势种。
两爬类动物
湿地公园两爬类动物有2目3科5种。主要生活在沼泽、草甸和水域中,其中,极北鲵、
黑龙江林蛙、蝮蛇为湿地公园的优势种,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中华大蟾蜍、花北蟾蜍、东北雨蛙、黑斑蛙、
白条锦蛇为广布种。
鱼类:
湿地公园中部为湖泡,平均水深1.0-1.5m,湖底平坦,基本无障碍物。湖周围为农田、草甸,植被较差。
但由于土质良好,沿岸带及浅水区生长有大量次陆生植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湖中鱼类经标本鉴定共有4目8科28种,其中以鲤鱼类最多,有20余种,占鱼类种类的64.5%。
人工放养种类和随人工放养带入的种类有鲢、草、青鱼等,占鱼类总数的16.13%。
植物资源
白渔泡湿地天然水陆生植物种类繁多,隶属植物界
蕨类植物门与
被子植物门2个门、3个纲、16个目、29个科还有1个独立科。
开发建设
建制沿革
白渔泡湿地公园成立于2005年;
2008年,白渔泡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同时景区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
2009年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2010年,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被评为黑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2013年景区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
规划建设
湿地公园管理区包括入口管理服务区和湿地保护宣传长廊;湿地保育区包括湿地重点保护区和湿地科研监测区;湿地科学园区按主题分为湿地动物园、湿地景观观赏、湿地鸟类观赏和湿地保护知识长廊;湿地保护与利用示范区包括湿地恢复区、
鸟类栖息地保护区和生态种植业示范区;湿地旅游开发区包括鱼塘垂钓、荷塘采摘和水上游乐等休闲游乐区。
其中,湿地重点保护区面积为67公顷,是湿地公园的一级保护区域,主要功能是保持园内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障候鸟迁徙及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