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扎尔辞典
198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哈扎尔辞典》是198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本书主要描述了哈扎尔这个民族在中世纪突然从世界上消失的谜,并荣获1984年南斯拉夫最佳小说奖。
图书简介
该书描述了哈扎尔这个民族在中世纪突然从世界上消失的谜。该书融世界三大宗教史料传说于一身,创辞典小说之先河,作者完全打破了小说的固有界限,把史诗和传说融在了一股魔鬼气质之中,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第一部小说”。荣获1984年南斯拉夫最佳小说奖。
内容简介
《哈扎尔辞典》是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Pavic,M.)在1984年出版的一部著名小说。哈扎尔是一个存在于拜占庭时代的王国,《哈扎尔辞典》一直记录这个曾经存在后又没落的王国的历史。这部《哈扎尔辞典》分为红书(基督教)、绿书(伊斯兰教)和黄书(犹太教)三部分,综合了这三宗教各自记录下来的史实,并是以辞典的形式记录的。这部小说的内容纷繁复杂,古代与现代,幻想与实现,梦与非梦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一起。时空倒溯,人鬼转换,似真非真,似假非假,扑朔迷离地描述了哈扎尔这个民族在中世纪突然从世界上消失的谜,被公认为一部奇书。现已译成世界上二十四种文字。
公元9世纪,阿捷赫公主坚守哈扎尔人独有的捕梦者宗教:相信梦中人能在不同人的梦里穿越,捕梦者通过采集人的梦,从而整理出关于“第三天神阿丹·鲁阿尼”的知识,从而获得宇宙的秘密,并无限接近上帝。公主和她的爱人萨费尔各自写了一本书,书中讲述捕梦法以及如何获得第三天神的神性的方法。这两本书即是《哈扎尔辞典》的源头,由于是两个人所写,就有了阴阳本的区别。此书过于强大,令魔鬼们感到害怕,他们让公主爱人死去,公主也被剥夺了说话能力,书散失了。那些无意中悟出了盗梦真谛的人们曾两次试图将书还原,他们根据梦境和零星线索,分别在1691年和1982年出版了《哈扎尔辞典》,但他们的尝试都被魔鬼阻断了。到了1982年,第三天神的神性正处于高峰期,三个魔鬼担心三个盗梦人获得成功,就杀死了其中两位,让另一人坐了牢,使这个知识再次成为了片断。
《哈扎尔辞典》自问世以来,就有阴阳本之分,但阴阳本究竟有何不同,作者并没有说明。据参考,阴本和阳本(中文版)只有11行字不同,但又从来没有谁能说清楚这11行不同究竟在书的哪个位置。对于这个谜,本书中文译者之一南山的解读是,“帕维奇这样做,第一是对流传下来的哈扎尔文化或者历史传奇的传承和尊重;另外,帕维奇创作上有一个观点,他永远认为读者比作者更聪明,他留下这些东西,每一个读者读的时候,你的知识结构、个人感觉不一样,学术观点不一样,你读到的观点不一样,从而开放阅读套路给读者,供读者自己解读”。
以1998年上海译文版本为例,仅供参考。
中译本编者的话与卷首导语之间的那张1691年版《哈扎尔辞典》封面阴本在左下角比阳本多一行不明文字。
第39页阴本开头空了一行,阳本不空行。
第48页第7行阳本:主要史料来源:……阴本:参考书目:……
第128页第一段。
第173页阴本在正文后比阳本多一行,多出的这行和中译本编者的话与卷首导语之间的那张1691年版《哈扎尔辞典》封面上阴本多出的那行基本相同,唯一的差别是数字4变成了10。
第193页倒数三行,阳本:书籍不多,全装在一只白布袋里。他俩在其中找到了犹太·哈列维的一本书,是1660年在巴塞尔出版的,书中附有该书由阿拉伯文译为古希伯来文的译文。
阴本:书不多,全装在一只白布袋里。他俩在其中找到了犹太·哈列维的一部著作,是1660年在巴塞尔出版的,书中附有该书古希伯来文译本,系从阿拉伯文译出。
第208页第2行:阳本:史料来源:……阴本:参考书目:……本页词条名:阳本:撒母耳·合罕和莉迪茜娅·萨鲁克的婚约(十七世纪)阴本:撒母耳·合罕和莉迪茜娅·萨鲁克缔结的婚约(十七世纪)。
第219页倒数第2行阳本:史料来源:……阴本:参考书目:……
第226页第8、第9行
阳本:一次又一次地折叠,这是她们在做祈祷。哈扎尔人还崇拜梦。不管什么人,只要他丢失了盐,那他便休想入睡。
阴本:一次又一次折叠,她们这是在祈祷。哈扎尔人还崇拜梦。不管什么人,只要丢失了盐,便休想入睡。
第227页
阳本P228页第1行=阴本P227页最后一行(这是因为P226页的不同导致阳本在那一页多了一行之后的连锁反应)。
作品目录
中译本译者序........................................................................................... 5
卷首导语..................................................................................................... 9
一、《哈扎尔辞典》编纂始末........................................................ 9
二、《哈扎尔辞典》版本溯源........................................................ 17
三、《哈扎尔辞典》使用说明........................................................ 19
四、 达乌勃马奴斯母版序言残片(译自拉丁文
达氏母版于 1691年面世后被毁.......................................... 26
红书
—基督教关于哈扎尔问题的史料............................................ 31
绿书
—伊斯兰教关于哈扎尔问题的史料........................................ 159
黄书
—古犹太教关于哈扎尔问题的史料........................................ 261
杰奥克季斯特·尼科尔斯基神甫
—初版《哈扎尔辞典》的编纂者................................................... 361
补编二
阿布·卡比尔·穆阿维亚凶杀案证词................................................ 389
笔录(节录).............................................................................................. 391
结束语.................................................................................................................... 399
作品鉴赏
《哈扎尔辞典》特异之处在于它不仅是表现一个故事,而是试图以“辞典”方式表现一种文化。通过阅读此书,我们了解的是一种文化的特殊命运。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其中蕴含着帕维奇对于“语言”本身的深入而独特的思考。他发现哈扎尔人的生活只有通过各种不同语言的文献加以表达时,也反思了“语言”本身的限度和可能。《哈扎尔辞典》丰富了世界。
这是一部真正奇妙的小说,想象力奔放,形式有大创新。词典小说是其形式的别出心裁,但对文明的思考是其核心。真正好的文学超越时空。
——文化名人 张颐武
这是一部包罗万象、饶有趣味的小说,是梦的拼贴画,是美妙绝伦的艺术品。
——美国评论家 罗伯特·康弗
这部也许以梦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小说是一部出神入化、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功之作。
——英国评论家 斯图亚特·伊文斯
材料丰富,扣人心弦,是一部能够引起人们对语言、时间、历史和信仰进行思索的作品。
——美国评论家道格拉斯·塞博尔德
《哈扎尔辞典》使其作者得以跻身于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科塔萨尔和埃科这样的当代文学大师的行列。
——俄罗斯评论家 萨维列沃依
塞尔维亚作家帕维奇所著辞典小说《哈扎尔辞典》,美国评论家罗伯特·康弗认为“是一部包罗万象的、饶有趣味的小说,是梦的拼贴画,是美妙绝伦的艺术品”;英国评论家斯图尔特·伊文斯也盛赞这部“也许以梦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小说是一部“出神入化、令人眼花纷乱的成功之作”。
另一位美国评论家道格拉斯·塞博尔德称赞这部小说“材料丰富、扣人心弦”,是“一部能够引起人们对语言、时间、历史和信仰进行思索的作品”。
俄罗斯评论家萨维列沃依认为《哈扎尔辞典》使其“作者得以跻身于博尔赫斯、科塔萨尔和埃科这样的当代文学大师的行列”,俄罗斯评论家杜勃罗托夫斯基同意此说,他讲:“这部小说就各方面来看,不会辜负哪怕最苛刻、最挑剔的读者的期望,他们这次不会怀疑又有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师进入了世界文坛,在其编年史上写下了罕见其匹的美丽的一页。”他称《哈扎尔辞典》是“二十一世纪的第一部小说”。
这些评价是恰如其分的,还是溢美之词?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大家看来,《哈扎尔辞典》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派小说,是先锋派文学历一百年的发展后所作出的又一次重大尝试,这个尝试是成功的,富有启迪效应的。
其次,《哈扎尔辞典》就内容而言纷繁复杂,古代与现代,幻想与现实,神话与真实,梦与非梦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一起,时空倒溯,人鬼转换,似真非真,似假非假,扑朔迷离地描述了哈扎尔这个民族在中世纪突然从世界上消失的谜;就行文而言,又蕴藉含蓄,寓意深邃,所以往往要反复咀嚼,方能悟出作者的匠心。阅读尚且如此,更何况将其译成另外一种文字。
此书因其文学价值,译成了二十三种文字(不含中译本)。国外研究哈扎尔问题的学者认为,这二十三种译本中,以法译本和俄译本最富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且译文忠实,译笔酣畅,传达了原作的神韵我们这个译本参照了法俄两个译本,将两者之精华熔于一炉,并撷取了英译本的长处。
如果把文学写作看作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历险,写作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宏大的野心:有的写作力图寻找这个混乱世界的秩序,有的写作力图还原世界的繁复。当这种写作的野心愈加膨胀,现实也无法容纳的时刻,写作者就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宇宙和迷人的虚无。他们力图凭空创造另一个与现实平行的世界,重新建构他们的语言与文化,种植树木与花草,找寻现实中无法存在的角色,书写迷人的格言与警句,重新定义了经典与神性。
作者简介
米洛拉德·帕维奇是塞尔维亚作家、哲学家、文艺学家,语文学博士。1929年10月 15 日生于贝尔格莱德,父亲是雕刻家,母亲是哲学教授。1958年至1963年任贝尔格莱德电台编辑,1963年至1974年任贝尔格莱德《教育》月刊编辑,1978年至1982年任诺维萨德大学哲学教授和系主任。自1982年起,为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他还是塞尔维亚科学和艺术院院士,全欧文化学会和全欧科学和艺术家协会成员。米洛拉德·帕维奇于1967年发表诗歌《羊皮纸》,这是他的处女作。1971年发表长诗《月长石》,奠定了他在前南斯拉夫文坛的较高地位。
主要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集《最后时刻的灵魂谷》(1982年);短篇小说集《铁幕》(1973年)、《圣马克的马》(1976年)、《青铜器》(1979年)、《俄罗斯猎浪犬》(1979年)、《贝尔格莱德故事新编》(1981年)、《翻过来的手套》(1989年);长篇小说《哈扎尔辞典》(1984年,同年获南斯拉夫最佳小说奖)、《用茶水画成的风景画》(1988年,获1988年南斯拉夫最佳作品奖)、《风的内侧,又名海洛和勒安德耳的小说》(1991年)。 近作有:长篇小说《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1995年)、短篇小说《鱼鳞帽——一艳史》(1996年)及剧本《永恒之后的一天》。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8 19:33
目录
概述
图书简介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