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哈节
广西京族居住地区的传统节日
京族哈节,又称“唱哈节”,所谓“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流行于广西京族居住地区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关于哈节的历史渊源有不少民间传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传说称:古代有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她的歌声感动了许多群众。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渐成节俗。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
另一说在四五百年前,北部湾岸边的白龙岭下,有一条巨大的蜈蚣精,它吃人成性,凡从此海域过往的船只,都要奉送一个活人给它吃,不然就会翻船,害得人们妻离子散,不得安宁。有一位神仙知道后,就来到这里为民除害。神仙化作乞丐,搭船过海,船驶到蜈蚣精洞口,当蜈蚣精张口扑来时,神仙把事先煨得滚烫的大南瓜塞进蜈蚣精口里,蜈蚣精吞下大南瓜,烫得直打滚,尸断三截,随波逐流成为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京族三岛”,附近居民才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京族人把大仙尊奉为“镇海大王”,立庙祀之,每年都到海边迎接“镇海大王”来享祭,这就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
主要活动
“哈”或“唱哈”,京语即唱歌之意,哈节就是歌节。哈节的具体日期因地而异,万尾、巫山二岛为农历六月初十日,山心岛为农历八月初十,海边的一些村落则在正月二十五日,虽然日期各异,但节日的形式与内容基本相同。节期一般为三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周围各族群众亦来欢庆。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哈亭位于村边,以上乘木料建成,坚固美观。哈亭正堂设有神台,上供全村共同敬奉的神位(如“镇海大王”“陈朝上将”等)和祖先牌位。
哈节活动可分为四个环节:首先是迎神,其次是祭神,再次是入席听哈。唱哈是哈节的高潮,所占时间最长。
(一)迎神
在唱哈前一天,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遥迎神,把神迎进哈亭。把所养的“象”(其实是猪)赶到哈亭绕行三周。然后留到半夜杀掉,由主持哈节活动的头领组织参加哈节乡饮,听哈的人(即有资格入席的人按先后次序登记在本子上,每年轮到排在最前的一定人数,为“哈头”筹办祭品。)各养一头大猪,养时要把猪洗得干干净净,不得弄脏,也不能咒骂,称为“养象”。到了节日,看哪家养的猪最大就选他的,这头猪用来祭神之后,只把8斤猪肉分给众人吃,其余的由“养象”户自行支配。
(二)祭神
祭神的具体时间为节日的当天下午3点钟左右。祭祀仪式开始后,首先由主祭者带领人们迎接来自海上、天宫各位神灵、祖先进入神位,读祭文,紧接着是向诸神敬酒和献礼。在祭祀之后进行娱神的过程中,表演内容不但穿插了人们喜闻乐见、反映生活情趣的古诗词演唱、历史故事说唱等,还要唱“进香歌”,跳“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等。
1.进酒舞
少女舞者在劝慰神灵饮酒的进酒舞中,反复以双膝微颤的三角步进退往复于神案前,同时双手在胸前表演从小指依次轮指带动手腕转动的“轮指手花”和两手互绕、手指轮转拉开的“转手翻花”等柔美舞姿,以表达京族少女对诸神的爱戴和崇敬。
2.采茶摸螺舞
采茶摸螺舞从情歌《舞采茶》演变而来。歌舞中“桃姑”(女舞者)们用各种模拟采茶和捕捞海螺的动作在歌声陪伴下翩翩起舞,把人们的思绪忽而带到绿茵葱茏的茶林,忽而又引向碧波喧嚣的海边,共同分享姑娘们摸螺捉虾的喜悦。整个表演像一首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抒情诗,使人陶醉。
3.对花屐舞
按京族古老习俗,未婚的男女青年,若各自制作的木屐大小、样式和花纹都同样的话,那么这对青年男女即被认为是获得天意撮合的夫妻。为此,京族民间便演变出述说为获得“天意撮合”的名分,恋人便私下“串通”花屐的大小、式样与花纹,使“巧合”成为现实的对花屐舞蹈。
4.天灯舞
在天灯舞中,舞者头顶瓷碗,碗上叠盘,盘子里点燃蜡烛,同时两手端着酒杯,杯中也各有蜡烛一根。载歌载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是群舞,一片烛光闪烁,煞是好看。天灯舞的结束开启了亭内外人们与咏队歌声的闸门,如潮的歌声此起彼伏,还逐渐加入着由近及远的人声和笑声。这些充满生活情趣的歌舞,不但达到了“娱乐神灵”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真正获得了身心的愉快和精神上的享受。
(三)入席听哈
祭神毕,入席饮宴与听哈,称为“坐蒙”(又称“哈宴”),每席6~8人。酒肴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备,每餐由入席人轮流出菜,且边吃边听“哈妹”唱歌。妇女只是捧菜上桌,不能入席坐。妇女、儿童均在“哈亭”外边听歌。唱哈是哈节的主要活动项目,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即一个男子叫作“哈哥”,又称“琴公”,两个女子叫作“哈妹”,又称“桃姑”。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殿堂中间,手里拿着两块小竹片,一边唱一边摇摆着敲,伴唱的“哈妹”坐在旁边地上,两手敲打竹制的梆子和之。“哈妹”每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调拨奏三弦琴一节。如此一唱一合一伴奏,直到主唱的“哈妹”困倦了,转由另一个“哈姝”出来主唱。唱哈要连续进行3天。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
文化特征
京族作为广西特有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京族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其民俗仪式中。哈节作为京族最重要的节日集中体现了包括信仰、信念、精神与情感,以及京族的音乐舞蹈艺术的京族文化。京族哈节为期数日,其仪式又不同的、特定的礼仪环节,形式讲究、场面隆重。充分表达了京族人的情感特征与感情归宿。
京族作为海洋少数民族,以渔业为主要生计来源,他们对大海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每年渔季结束,京族人都要在各自的村子举行盛大的庆典来感谢大海的无限恩泽、感激海神和祖先的庇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富足。京族人民主要通过以集体祭祀和唱哈这样一种质朴、自然流露的“原生态”方式表达他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自身存在意义的认知,以其崇尚大海、信仰神灵、感恩生活的渔家情怀赋予了京族哈节充满生活气息的原生态文化价值:
一是表达对大海的敬畏之心。浩瀚的大海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海洋资源,京族人世代以海为生、以渔为业得益于大海的无限恩泽,自然而然产生了对大海的敬畏之心,并且将这种敬畏之心鲜明地体现在哈节当中。在哈节最为重要的迎神仪式当天,京族人身穿节日盛装,用最好的祭品庄严肃穆地到海边把“镇海大王”迎回哈亭拜祭,前往祭拜的民众言行举止都十分端庄得体;
二是表达对海神和祖先们的感恩之情。从京族哈节的由来可以看出京族是一个信仰神灵的民族,京族人相信能有今天安居乐业的生活离不开海神的恩德和艰苦创业的祖先们的荫佑。在哈节期间,京族人把各路神灵“迎接”回哈亭之后,每天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来表达他们对于海神和祖先们的感恩之情;
三是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作为京族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唱哈几乎贯穿于哈节期间各项仪式活动,京族人通过用朴实无华的歌声来歌颂先祖们的丰功伟绩,诉说渔家人生活的艰辛与快乐,展现渔家人其乐融融的祥和景象,表达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流行地区
京族哈节流行于京族人民聚居地,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万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的部位,与越南隔海相望。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哈节是京族唯一的本民族传统节日,每年都隆重庆祝,以祭祀神灵、团聚乡民、交际娱乐为主要内容。经过近五百年的发展演进,京族哈节是京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了解京族哈节迎神、祭神、唱哈、乡饮、送神的全部过程,从中可解读哈节作为海洋文化的积淀。
京族舞蹈形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哈节祭祀仪式中。哈节中的舞蹈是京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哈节舞蹈以它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和古朴的风格,生动地展示了京族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生活习俗、恒稳的心理状态及多姿多彩的文化风貌。哈节舞蹈凝聚了京族民族文化的精髓,其舞蹈风格特征是京族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
传承人物
罗周文,男,京族,1935年5月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京族哈节。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11月12月,入选防城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009年,京族哈节和京族字喃文化传承研究中心29日在广西防城港市正式挂牌成立。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哈节和京族字喃文化。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东兴市文化馆获得“京族哈节”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京族哈节项目保护单位东兴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2019年7月11日,农历六月初九,京族哈节庆典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东兴市万尾岛上演。上午9点半,身着京族传统服装的迎神队伍从哈亭出发,以五星红旗和龙旗为前导,来自四面八方的京族同胞护卫着“龙车”,一路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来到海边恭请“镇海大王”,并将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参考资料
京族哈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03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