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马
马科马属动物
哈萨克马,是脊索动物门奇蹄目马科动物。骨骼粗实、皮厚毛密;鬃、鬣、尾毛浓密,外貌匀称;头大小中等、略长;下颚发达,颚凹宽度适中;颈长短适中或略长,颈肩结构良好;髻甲结合良好,髫甲高低适中或略低;胸部发育良好,肩适中或稍直;背腰平直、肋骨开张良好;腹部圆大,尻宽而斜;四肢结实,后肢多见刀状肢势;蹄中等大,蹄质坚实;毛色以骝毛、栗毛、黑毛为主,青毛次之,其他毛色更少。母马体高、体长及腰围都小于雄马。因由新疆哈萨克族牧民饲养、培育而得名。
产区分布
哈萨克马主产于伊犁、塔城、昌吉、阿勒泰地区,其中心产区为伊犁地区的巩留县、尼勒克县、昭苏县、特克斯县、新源县,塔城地区的额敏县、托里县、裕民县,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吉木乃县、福海县、富蕴县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县、呼图壁县。
产区概况
产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北广大的北疆地区,集中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及其邻近地带。它是我国古老的马种之一,总数约50万匹。多数实行本品种选育,不断提高其品质。哈萨克马产区气候,据伊犁直属县市、昌吉、博尔塔拉、塔城、阿勒泰等地州的气象资料,年降水量为93.7-512.5 毫米。
≥10℃的年积温为1307.5-3572℃。无霜期121-187天。1月份平均气温-22.5—-9.3℃ 。7月份平均气温14.4 一25.5℃。气温≥35℃的天数为0-15.5天。气温≤-20℃的天数为15.6-91天。
哈萨克马产区以山地草场为主。山地草场面积占草场总面积的63.4%。产区共有草场4亿多亩,其中优良草场19122万亩,占47.5% ,缺水草场7191.9万亩,占17.86%。主要草场类型有高寒草甸草场、山地草甸草场、山地草甸草原草场、山地草原草场、山地荒漠草原草场、山地荒漠草场、低地草甸草场和平原荒漠草场。牧草种类主要有嵩草、苔草、珠芽寥、狐茅、针茅、狐尾草、鸡脚草、无芒雀麦、看麦娘、早熟禾、老鹤草、糙苏、千叶茂、紫花苜蓿黄花苜蓿、野豌豆、红豆草、博乐蒿、灰蒿、木地肤、璋味藜、驼绒藜、三芒草、芨芨草、芦苇等。
产区历史上多以牧业为主,种植业也有一定的发展。适播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大麦、油料、豆类和薯类等。
品种形成
哈萨克马是在粗放的群牧饲养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古老地方马种。
哈萨克马的主要产区—伊犁,自古以来就以盛产良马著称,历史上有过养马业极为兴盛发达的时期。
哈萨克马产区,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与外地进行马匹交往的记载,据谢成侠教授在《中国养马》一书引述祁损士《西睡要略》记载:“伊犁牧场始自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陆续由阿克苏、乌鲁木齐、张家口等处运到掌生马一万四千零三十三匹”。另外,在历史上元朝派兵远征欧洲后,定居在俄国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族数十万众,在清乾隆年间,重返新疆,分散在昭苏、尼勒克及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各地,可能带回有中亚一带的马种。从上述资料看,哈萨克马的形成无疑是曾受到蒙古马和中亚某些马种的影响,但经过数百年的培育和风土驯化。今日的哈萨克马,已形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品种特征和特性的,有别于蒙古马和其它中亚马种的地方品种。
品种特征
骨骼粗实、皮厚毛密,骨骼粗实、皮厚毛密,鬃、鬣、尾毛浓密,体型较粗重。外貌匀称,有良好的兼用型结构,头大小中等、略长、显粗重。下颚发达,颚凹宽度适中。颈长短适中或略长,粗重多正颈、水平颈,颈肩结构良好。髻甲结合良好,髫甲高低适中或略低。胸部发育良好,肩适中或稍直,背腰平直、肋骨开张良好。腹部圆大,尻宽而斜。四肢结实,后肢多见刀状肢势,部分马有外向。系长短适中,蹄中等大,蹄质坚实。哈萨克马前躯发育良好,背腰肌肉丰满,四肢关节结实为其优点。缺点是后躯发育较差,肷稍大。毛色以骝毛、栗毛、黑毛为主,青毛次之,其他毛色更少。其中骝毛占53.11%,栗毛占23.24%,黑毛占20.33%,青毛占2.07%。
具备性能
役用性能
长期以来,哈萨克马是当地农耕和运输的重要役畜,是牧区的重要交通工具。驮力:据1980年在阿勒泰进行的驮力测验,骟马20匹,每匹马驮重159公斤,行程(山路)16.75公里,用时平均2小时15分。
挽力:3-4匹马拉胶轮大车可载重1800公斤,双套马槽子车可载重1吨,每口工作8小时,可行50-60公里。
最大挽力:据1981年5月下旬对博乐县哈萨克成年骟马的最大挽力测验,成绩如表3-17。测验时使用单桦犁套单马,犁头由浅到深,加鞭赶马,直到拉不动为止,连续两次,取其最大值作记录。
产肉性能
据1980年11月对9匹不同年龄的哈萨克马屠宰测定,三岁半的哈萨克母马屠宰率为54.57% ,六岁半和十岁半的母马屠宰率分别为46.48%和47.04%。
成年母马的平均体重350公斤,屠宰率53.6%,净肉率42.1%。成年公马体高为140厘米,体长为144厘米, 胸围167厘米。成年母马体高平均134厘米,体长139厘米,胸围162厘米。哈萨克马体质结实,气质灵敏,速度较快,适于山路乘骑,并有较好的产肉性能。
产乳性能
当地牧民历来有挤饮马乳的习惯。据1981年测定,伊犁地区的哈萨克马日挤乳量为4.4公斤。按挤乳期120天计算,年产乳量可达528公斤。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马,日挤乳量为2.91公斤。根45匹母马在6-7月间65天的挤乳量统计,挤乳量为174.78士7.51公斤。以上测定均为母马的白天挤乳量,不包括夜晚由幼驹跟随母马吮食的乳量。
繁殖方式
哈萨克马一般在一至二岁时性成熟,三岁时参加配种。在群牧条件下,多采用小群配种方式,每个繁殖母马群有6-10个小群,每个小群的规模,根据公马的配种能力和圈群能力,1匹公马可圈配10-25匹母马。一般配种受胎率可达90% ,母马繁殖力强,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一年产1胎,终生能产驹10-15匹。据昭苏县五个公社8014匹适龄母马1980年的繁殖成绩统计,配种受胎率为80.04% ,幼驹成活率97.21% ,繁殖成活率达63.16%。
哈萨克马配种有明显的季节性,1974-1975年对290匹母马配种受胎情况统计,5月份发情马171匹次,配种受胎马116匹;6月份发情马110匹次,配种受胎马64匹。60%以上的适龄母马在5-6月配种受胎。另据1972-1975年对昭苏县阿合牙孜牧场50匹母马的配种记录统计,平均性周期为19.88士0.61天,发情持续时间为8士0.09天,产后第一次发情时间为5.66士0.32天,妊娠期为346.52士1.27天。
适应能力
哈萨克马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和牧区都有分布。具有适应于大陆性干旱、寒冷气候的特性。冬春季节能在-3O℃左右的严寒下,在积雪20-30厘米厚的草场上,刨雪觅食,吞雪解渴。夏、秋在水草丰盛的草原上放牧时,能快速增重。而在冬春牧草枯黄季节体重降低缓慢。一般正常年景,冬春不加补饲,能比较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评价展望
哈萨克马是历史悠久的地方马种,具有较为稳定的遗传性和一定的品种特征,有适合军需民用的中等体型和粗糙结实的体质。有灵敏的体躯及一定的速力和持久力。有一定的产肉,泌乳能力。保持了耐粗饲、耐高寒的适应性能。是我国马种中的一个重要品种资源,是适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一个兼用型地方良种马。因此,对哈萨克马的选育提高和保种、育种工作应引起重视。哈萨克马的育种方向,应坚持本品种选育的方针,以培育中等体型的兼用型马为目标,制订具体的保种、育种规划和实施措施,以解决冬春补饲草料入手,改进个体偏小、后躯发育不良等缺陷,以提高哈萨克马的品质。此外还可以选育部分产乳、产肉性能好的哈萨克马进行培育,向乳肉方向发展,以扩大养马用途,增加养马收益,提供更多的畜产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22:55
目录
概述
产区分布
产区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