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达尼
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散文作家、诗人
哈马达尼(Hamadhani,969~1007)
人物简介
生于波斯西北部的哈马丹城,出身于一阿拉伯血统的穆斯林家庭。自幼在原籍学习语言、文学和伊斯兰经典,成绩优异.
人物生平
990年,离开哈马丹,师从著名语言学家伊本·法里斯和文学家艾布·卡西姆,提高了他的文学知识水平和素养。曾先后到朱尔占、内沙布尔霍拉桑、锡吉斯坦、加兹尼等地游学,拜访著名学者,广交社会贤达,结交什叶派和苏菲派长老和诗人,并对各地劳动人民的生活有广泛的接触和了解,这些,对他的创作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曾与内沙布尔大诗人艾布·巴克尔·花刺子米书信往来,讨论学术,以诗论辩而成名。以其辞章、背记、演说、故事而著称。后定居阿富汗的赫拉特城,受到岳父艾布·阿里的资助,潜心写作。1007年,不幸中毒身亡,时年近40岁。哈马达尼是阿拉伯“马卡姆”(Maqam)韵文体裁的奠基者。“马卡姆”原意为“集会”、“聚会”,引申为在集会场所讲述的韵律散文故事,颇似中国的“评书”、“评话”。
社会评价
哈马达尼以伊本·杜莱德所辑的阿拉伯传说故事集的素材为基础,经过加工、充实和再创作,写出了400篇“马卡姆”,传世的只有51篇。每篇马卡姆是一个单独成篇的短小故事,以说书人的口吻讲述,通过虚构的主人公艾布·法塔赫·伊斯坎德里展现故事情节。全部马卡姆故事的基本情节是描写人物如何运用智谋随机应变以摆脱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富有哲理。故事刻画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通过马卡姆的故事,记述人间的不平,展现社会的苦难,揭露和讽刺现实的罪恶与丑行,对下层人民深表同情。麦卡姆多用韵律散文写成,间以诗歌、谚语、箴言形式,采用借喻、暗指、对偶、双关、反衬、巧借等修辞技巧,结构严谨,词汇丰富,语言幽默诙谐,修辞优美,节奏明快,音韵和谐。阿拉伯文学评论家认为,哈马达尼创作的“马卡姆”是“阿拉伯文学的典范”,“取之不尽的语言知识源泉”,“是心灵的话语,良知的启示”。历史上有不少诗人、作家模仿“马卡姆”进行创作,但有成就的只有哈利里、塞阿莱比和近代黎巴嫩作家纳绥夫·叶齐德。哈马达尼的马卡姆被翻译介绍到欧洲各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25 22:41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