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口,地处灌河南岸。今为响水县治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史以来,响水口就是凭借灌河海运的优势,不断发展,成为苏北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 南宋前,响水口境内为海域。黄河夺淮后逐渐成陆,从元代以后渐有移民迁此而成村落。明初因“洪武赶散”,大部分人从苏州阊门一带迁入。
响水口历经沧海桑田。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年)淮安府志记载:“民便河,(涟水县)县治北门水关门外,自水关门起,由茆良口、胡家楼、佃湖集处,抵响水口入北潮河(现在叫灌河)。乾隆八年,给帑三万五千六十六两浚河,袤两万七千三百八十五丈,建石闸时启闭,跨木桥十四于河上”。乾隆年间大学士公阿龄在续撰淮关统志的行海州文指出:“第响水口与卞家堡,均系出洋要道。”嘉庆十五年(1810年)海州直隶州志提到:“民便大桥,在响水口,通安东民便河。乾隆年建,今议重修。”嘉庆海州志在海防图提到“响水口汛炮台”,在响水口汛有“汛兵三名”,“炮台兵五名”。在道光十五年(1835)江苏巡抚林则徐向道光皇帝上折请求把海州州判移到响水口。明清史志淮关统志在乡镇提到:“响水口镇,在(海)州,为安东民便河出口入北潮河处”。抗战时候,经过
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成为废墟。全国解放后,响水口人民在旧社会的废墟上重建起新型的响水镇,商业逐渐复苏。1966年4月,从滨海县划出,单独建县,响水镇成为县治所在地,一直至今。
响水口,任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1959~1974),1966年他所主持的外交委员会举行关于美国对越南政策的电视听证会,是结束对越南轰炸和开启和平谈判的主要提倡者。1974年竞选失败,失去参议员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