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是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制作的话剧。该剧由
王晓鹰执导,
梁国庆、
杨青、
何瑜主演,于2003年8月20日在北京人艺小剧场演出。
他们谈1941年的战争,哥本哈根9月的那个雨夜,挪威滑雪场的比赛,纳粹德国的核反应堆,同盟国正在研制的原子弹;他们谈量子、粒子、铀裂变和测不准原理,还谈贝多芬、巴赫的钢琴曲;他们谈战争时期个人为自己祖国竭尽全力的权利,炸弹扔下后城市里狼藉扭曲的尸体。
他们谈这谈那,最想说清的却是两个影响了世界物理学进程的诺贝尔获奖者
沃纳·海森堡和
尼尔斯·波尔在1941年的哥本哈根会面——谜一样的会面。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是量子力学代表人物之一,以“不确定原理”闻名于世,他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核研究的领导者;而量子物理学奠基人波尔,更是同盟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的参与者。1941年9月底,海森堡来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看望波尔,两人进行了一次只有10分钟的秘密会谈,然后便不欢而散。两位科学家分属两大敌对阵营,他们这次非同寻常的会谈,对原子弹的研制与付诸实战,以及其产生的严重后果有着深远影响。
话剧《哥本哈根》写了“间谍海森堡”、“说客海森堡”和“守卫科学良知的海森堡”。三个海森堡,只有最后一个才是剧作家着力向观众推荐的。因此剧作家塑造出一个虽然没有多少历史依据,但坚守了科学良知的海森堡。
剧本预设的场景是海森堡、波尔、波尔夫人三个会谈的当事人的灵魂在天堂中相见,共同探讨当日的真相。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再现当日的情景,但每一遍都不一样。舞台现场只有三把椅子、两扇门,三位演员,剧情上没有明晰的情节,只为体现该剧的主旨——对科学伦理的反思,对人本身的终极关怀,对人文精神的坚持。
《哥本哈根》围绕着“海森堡为何而来”,让三个当事人的鬼魂以各自的视角和立场,演绎了一个分析、追究的过程,最终也并未得到一个全都认可的答案,凸显出来的则是怵目惊心的一次次内心惊曝,一层层灵魂的拷问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来访的目的探究已不再重要,观众看到的是人内心深处的迷茫和慌乱。那是明知要迷失而又想竭力走出迷失、最终无所突破的无限感伤,带着点壮志未酬的悲剧意味。(《戏剧文学》何西来、何笑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