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
1990年王好为执导的电影
《哦,香雪》是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1989拍摄的剧情片,由王好为执导,薛白唐烨、杜丽等出演,于1990年7月上映。
剧情简介
偏僻的小山村。香雪和她的伙伴们又说又笑地在新修的铁路轨道中间行走,相约傍晚去看火车。第一次进站的火车对她们来说可是件大事。香雪穿上新红格布鞋,凤娇用珍藏的香皂洗了脸,朵儿穿上花衬衫,变漂亮了的姑娘们一路上嬉闹着,兴奋得竟错过了火车进站的时间。从此,姑娘们每天按时来车站等火车。列车带来的现代文明气息带给姑娘们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从好奇、恐惧到大胆地靠近列车。日久天长,她们和年轻的列车员攀谈,并提出许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久,她们又用自产的山货和旅客进行诚实的交易。每当此时,姑娘们的心里都充满了欢乐和五彩缤纷的遐想。文静的香雪羡慕新式书包和带吸铁石的塑料铅笔盒,打听北京收不收山村的学生;朵儿用新换来的装饰品,不断地“武装”自己;情窦初开的凤娇在和开车员“北京话”的接触中,编织着自己美丽的梦幻。一次香雪突然发现车厢里有一只朝思暮想的磁铁铅笔盒,她不顾一切上车,用一篮鸡蛋换回了它,却没来得及下车。姑娘们惊慌地追着,无可奈何地看着列车载着香雪远去。香雪拒绝了“北京话”和旅客的帮助,毅然中途下车步行回家。漆黑的夜晚,香雪有些害怕,但离家乡越来越近使她增添了勇气,她终于听到姐妹们深情的呼唤:“哦,香雪。”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剧本改编
1982年,小说《哦,香雪》发表,作者铁凝有意将其搬上银幕,于同年6月着手进行改编工作。1983年,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决定摄制影片《哦,香雪》,由文伦执导。经文伦、唐达成推荐,铁凝与汪流、谢小晶合作改编电影剧本。由汪流写剧体的初稿,铁、谢二人负责改稿。为了更好地改编剧本,文伦、汪流、谢小晶与身在保定的铁凝多次通信,不断地就剧本的编写问题交流意见。他们商定改编以保持原作风貌为前提,能改成多长就多长,决不硬拉成长篇影片,所以剧本初稿只够拍一小时左右的影片。改编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原作没有过多的事件和情节,而且含义较深,需要给其找到相应的画面。于是,铁凝与谢小晶在汪流初稿的基础上增加了香雪父女搬石头开菜地、画家给香雪画像等场面。1985年,铁凝、谢小晶、汪流合写的剧本《哦,香雪》在《电影创作》第五期刊登。
投拍风波
剧本完成后,由于种种原因,文伦不再担任导演,青年厂的拍摄计划一度停滞。1984年,青年厂终于组成《哦,香雪》摄影组,计划拍成一部50分钟的影片,由郑洞天执导,赴十渡拍摄。但是,就在正式开拍的前一天,摄制组遇车祸,部分工作人员受伤,拍摄工作中止。直到1989年,《哦,香雪》的剧本转到儿影厂,由王好为执导,影片才真正开拍。
拍摄原则
接到剧本后,导演王好为和她的丈夫、摄影师李晨声,一方面感到剧本充满诗情和美,一方面又面临着前所未遇的困难:剧本短小,人物不多,对话寥寥,留下许多空白,按常规来拍,远不够一部故事片的长度。在勘察外景地的过程中,山村的环境和农民的生活给了二人灵感,他们决定不再延伸情节,而是在剧本原有的大量空白中发挥电影艺术的特点,表现自然中的人和人所面对的自然,表现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和谐关系。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论
该片以很高的专业水平和细腻的手法成功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以及中国偏僻山村与现代社会的联系。(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儿童片奖评委会评)
该片充满意着中国北方小村的浓郁地方色彩,也无处不打上了民族性格和精神的烙印。它以富有诗意的艺术表现,开掘了一个乡村女孩纯朴美好的心灵,其中的细节问题触及到一颗童心,一种精神,一份全人类都能沟通的纯朴自然的天性。(原《大众电影》编辑、影评人王云缦评)
该片是一部在音像体系和视听体美学上十分完整主谐的作品,有着经久的价值。它在情节设置上藏多露少,空灵美丽,摄影艺术尤为圆熟。全片从采景到影像构成都突出而细致地描绘出人们向自然索取、贴近自然的主题,这就是香雪们生活的文化背景,影片采用的浓重的金黄色基调,既符合剧情生活真实的需要,又有着某种象征意义。(原《文论报》副主编王万举评)
该片深深打上了王好为的印记,洋溢着王好为式的单纯美,洋溢着她追求的农村的淳厚民风,在一种淡淡的散文情调之中。她给观众展现出的是散淡的生活、单纯的人性,诗意的风格。这是好的,也是可爱的,不过,导演似乎过于偏爱贫穷与闭塞中的人间的美了。(作家、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王得后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1 02:05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