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围场
河北省的旅游景区
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滦河上游地区,设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
命名
木兰围场,在中国的辽、金时期,这里被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清朝康熙大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巡幸塞外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部“敬献牧场,肇开灵圃,岁行秋狝”的名义,设置了“木兰围场”,将“木兰秋狝”定为祖制。
历史沿革
旧石器时代,木兰围场就有居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蕴藏着五千年的红山文化,千余年的辽金文化和三百年的大清木兰秋狝文化。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入山海关,驰入中原,不久清朝代替了明朝的统治。清朝入主中原后,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不忘祖先尚武传统,笼络蒙古诸王,选择距离京城两百多千米的承德坝上草原辟为“木兰围场”,以大规模狩猎的形式开展军事训练和演习,提升八旗官兵的战斗力。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木兰围场建成,在康熙朝和乾隆朝,直至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这一百四十多年里,几乎每年都在此举行秋狝大典。二十二年后建热河行宫,有时皇帝会提前到行宫避暑。每到八月份,清朝皇帝会率领皇子皇孙、院部官员,还有几百至上千名八旗官兵离开北京城,浩浩荡荡出古北口,来到围场开展狩猎活动。因围场打猎基本上都是秋天,所以这一活动又叫做“木兰秋狝”。
清道光三年(1826年),木兰围场开围,允许百姓入围垦荒。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撤掉驻防官兵,木兰围场全面开放,被私垦,盗伐,原始森林被砍伐殆尽。
1962年,中国决定在木兰围场建大型机械化林场。
2012年,皇家国际狩猎度假区应完成规划并进行建设。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滦河上游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汇地带,大致处于东经116°46'—117°39'、北纬42°02’—42°36'范围内。
地形地貌
木兰围场处于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过渡地带,系大兴安岭与阴山山脉余部向西南延伸与燕山余脉结合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木兰围场的地貌含高原、山地、曼甸和丘陵式草原。高原俗称坝上,海拔1500—1940米,属于内蒙古背斜,是内蒙古高原的南缘;山地称为坝源山地,海拔1018—1500米,属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的交接地带,山高坡陡,地势北高南低,平均坡度在20度左右,陡峭处达45度以上;东部多为曼甸;北部是丘陵式草原;西部为波状的固定沙丘。该区既有一般高原的特点,群山分干,众壑朝宗;又具有多湖(泡)、滩、梁的特点,滩梁交错,湖泡分布其中,地面起伏不大,相对高差一般在50米以内,坡度在15度以下。鸟瞰全区,既有辽阔的山川,又有广袤的草原;既有平坦的曼甸,又有连绵不断的丘陵。
气候
木兰围场属半干旱向半湿润过度、寒温带向中温带过度、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无霜期67—128天,年平均气温-1.4—4.7℃,历史极端最低气温-42.9℃,极端最高气温38.9℃,年均降水量380—560毫米,主要集中在7—9月。
自然资源
木兰围场生态资源禀赋突出,森林覆盖率高达60.25%,土壤中富含铁、锶、硒等多种元素。此外,木兰围场内动物种类繁多,仅大型哺乳动物就有野猪猞猁麋鹿梅花鹿、驯鹿、白唇鹿、獐、山羊、羚羊、青羊、黄羊等。
木兰围场的昆虫纲已知由149科组成。物种数量超过50种的科有5个(3.36%),41—50种的科1个(0.67%),31—40种的科5个(3.36%),21—30种的科3个(2.01%),11—20种的科10个(6.71%),10种及以下的科125个(83.89%)。由此看出,种数居于中小型的类群是构成木兰围场昆虫种类多样性的主体。该地区的优势昆虫科有11个:夜蛾科(138种)、天牛科(99种)、叶甲科(64种)、金龟科(57种)、尺蛾科(57种)、蛱蝶科(45种)、丽蝇科(39种)、舟蛾科(36种)、步甲科(36种)、卷蛾科(33种)、草螟科(31种),这些科的物种数量占据该地区已知昆虫物种总数的总种数的52.13%。
林场天然林总面积超过80万亩,总蓄积量达226万立方米,丰富的天然林资源,为林场森林资源经营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林场天然林营林模式主要为“引针入阔”,根据地区次生林群落自然演替规律,对天然次生林造林技术加以改进。
景区布局
木兰围场主要由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红松洼国家自然保护区和红山军马场等四大景区组成,旅游区内还有棋盘山大阁、灵龟峰、锥峰山、翠花泉、塞北佛石庙等景点。
木兰围场整个区域以塞罕坝森林公园为中心:北部为红山军马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境内,西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元宝山牧场,东与桦木沟林场,北与北山子乡毗邻,南与河北省塞罕坝机械化林场;西部为御道口草原风景区,处在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西与内蒙古多伦县接壤,南与围场县御道口乡毗邻,向北、向东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相连;东部为红松洼自然保护区,地处河北省最北部蒙古高原的东南缘,是大兴安岭南部余脉与燕山山脉北端汇合结节处,位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东段。
主要景点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属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木兰围场的满语名称为“木兰辉罕”,汉译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地跨蒙古高原的南部边缘,处于阴山山脉东端、大兴安岭山脉南端、燕山山脉西北端汇合处。公园现有7.1万公顷风景林,以及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马群。
红松洼国家自然保护区
红松洼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不仅有牧场、风景区,还是邻近塞罕坝的重要交通枢纽点,四处环山,平均每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
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
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位于承德市的木兰围场地区,是国家风景名胜区—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的一个分区,与全国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遥相辉映,成为京承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阳湖景区
太阳湖景区,位于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北部,中心为天然湖泊,水域面积7.06万平方米,湖区三面环山,环湖栈道临水而建,游客中心功能齐全,停车场宽阔,标识系统醒目。
大峡谷景区
大峡谷景区,位于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北部,峡谷长10.2千米,谷底平均每平方米就有30多种草本植物。大峡谷内是多种国家保护动物的繁殖地,野生鸟类有黑禽鸡、山鸡、灰鹤、百灵鸟、松鸡、野鸭等30余种。野兽也很多,有狍子、狐狸、野兔等。大峡谷景区建设了停车场、游木栈道、观景平台,增设了景观节点。
皇家狩猎区
在木兰围场区域,参照国际标准,建设皇家狩猎区。传承皇家在木兰围场狩猎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狩猎经营相结合,整合形成具有围场特色的狩猎模式与产品,塑造围场狩猎文化,创造长久吸引力。遵循“木兰围场72围,每年仅限一围狩猎”的可持续理念,建设野生动物园。一方面作为狩猎对象的储备,另一方面与整个度假区融为一体,营造人与生物共生的和谐氛围。
文化活动
木兰围场每年的六月中旬,都要举行“木兰围场森林草原节”,节目纷繁,游客众多。
饲养普通家禽、家畜,如牛、马、羊等,让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如游客参与饲养、剪毛、挤奶、品尝羊肉和羊制品,观赏和拍摄奶牛,饲养野生动物如狍、鹿、狐等,形成融观光、参与、娱乐、品尝、培训、咨询、购物、科研等功能的一系列旅游服务。
开发保护
2023年来,木兰围场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紧扣“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主题,实施“旅游+”战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康养度假、亚高原体育训练、冰雪温泉体验、养老养生等业态,打造国家一号风景大道、围塞旅游风景线、御道口文旅融合风景带、温泉康养度假区等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强县。
相关文化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乾隆带领秋狝大军入围后甸猎,作《入崖口》诗一首。
崖口隔年入,猎物间岁移。
依然九曲泻,越好万峰披。
小试平原骑,无殊大狝规。
行营遥在望,蔽野列旌旗。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秋,乾隆作诗《甸猎》,描写甸猎情景,表达喜悦心情。
甸猎非山猎,平原草未黄。
入崖斯小试,便路例成常。
惊雉蔽空起,呼鹰逐影飏。
兰中初获鹿,飞骑进仙庄。
嘉庆《入崖口甸猎》一诗。
翠屏高耸凌霄汉,九曲清流绕塞门。
策骑沙冈崖右转,峰峦环抱势雄浑。
先排甸猎试骅骝,日朗平林映五游。
秋狝习劳守祖制,非耽逸豫十旬游。
重大事件
1982年,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5年,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旅游信息
门票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山门门票75.00元/人,御道口风景区门票50.00元/人,红松洼自然保护区门票20.00元/人。
交通
去围场旅行可以从北京或承德出发。从北京北站乘坐开往赤峰的火车2559次到四合永站下车(行程约7小时);也可乘从承德往通辽方向的6029次(行程3小时),该站离围场22千米,有中巴车直达。
乘坐火车或公共汽车去围场的话,可选择四五人合租一辆车,每人每天50元左右。
火车
来:晚上乘2559次21:19由北京北出发04:16到四合永,全程336千米。硬座45.00元、硬卧99.00元;上午10:40,由北京北出发下午5:16到四合永站。直接住坝上。
回:晚上乘2560次23:19由四合永出发06:14到北京北,全程336千米。硬座45.00元、硬卧99.00元。下午14:40承德站N212次列车下午18:00左右到北京站。
自驾车路线
北京—围场:三元桥→六元桥→怀柔开放环岛→密云长城环岛→古北口→巴克什营→东营子滦平大屯→张百湾→隆化→张三营→四合永→围场县城→棋盘山镇
另津蓟高速96千米,约1小时—蓟县县城—(津围公路山路56千米,约2小时,途径黄崖关)—兴隆县城—(162千米,约2小时)—承德—(135千米,约1.5小时)—围场县
自驾游去围场坝上的路线:围场县城—棋盘山—坝梁—机械林场—军马场御道口牧场
自驾游去围场坝上道路的路线:围场县城—龙头山—牌楼—城子—石人梁—御道口乡御道口牧场——御道口牧场——机械林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8 17:21
目录
概述
命名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