唆啰嗹
福建省的传统民俗文化
唆啰嗹又称采莲,因反复吟唱唆啰嗹,故俗称唆啰嗹、梭罗莲、嗦啰嗹等,是泉州地区在端午节时表演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民俗踩街舞蹈。
简介
唆啰嗹是福建省的传统民俗文化。清代至解放前,“唆啰嗹巡行铺境唱”广泛流传于泉州城内各铺境以及周边晋江、南安、惠安各沿海地区,尤其是晋江沿岸各码头。但是,随着一些民间“唆啰嗹”老艺人一个接一个地老去,解放后还一度作为封建迷信产物被打入“冷宫”,后逐渐消失。
《泉州府志》:“五月初五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刻龙头击锣鼓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和米。”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风俗》:“五月初一日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刻龙头,击鼓锣,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或酒米。”
码头工人成群结队地敲锣打鼓并扛着“龙王头”,沿着街市商店,挨家挨户送上陶瓷做的“小红孩儿”及“小龙头”,一人领唱众人和唱“唆啰嗹”歌以化缘,其中1人手持1根系着长方形或三角形的旗帜,上端扎着榕枝与杏花,每到1户,均象征性地比划几下以表驱疫逐邪,祈求即将来临的盛暑能合家平安。店铺老板亦纷纷慷慨解囊。后来由于晋江流域河道淤塞,河运衰落,泉州城区的“唆啰嗹巡行铺境唱”逐渐消亡。至今泉州城区一堡宫还保存着一个“唆啰嗹”龙王头。
解放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龙王爷采莲《唆啰嗹》表演仅保留在晋江市安海镇,于今还十分活跃。
“梭罗莲”是以古越文化妆扮唱念的表演形式,直接源于古代泉州“驱疫傩”及唐、宋宫廷“采莲舞队”传入民间,以祝愿“风息涛平”,驱邪消灾,祈望航行“履险为夷”、海运亨通、海贸繁盛。
福建闽人,自古有蛇神崇拜之,而龙这种中国古人所创造的神物,实际上是从蛇衍化而来。从《采莲歌》唱词中的“五月初五是龙王生啊”看来,这种“梭罗莲”似属纪念龙王诞辰的古民俗。据地方文史学家考证,“梭罗莲”乃古闽越族对龙的称呼。
龙是司雨的神,能施水也能收水,庆祝龙王寿诞,就可止雨;请龙王到各家,可驱除梅雨季节带来的晦气。端午过后往往梅雨停止,天气多晴,人们归功于龙王的恩泽,所以抬游龙头,一者表示庆贺,二者表示连绵雨水已洗荡污秽,从今而后要注意清洁。
另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四、五千年前东南沿海的吴越人信奉蛟龙为他们的保护神,并以五月初五为龙的节日,于是衍生出于此日把食物加以包裹而抛人江河供龙王享用,同时也泛舟与龙同乐。以后衍化为包粽子及赛龙舟,又同后来的三阁大夫屈原联系起来。并形成了端午节诸多风俗。
迎龙首还有一说,即表示庆颂斩除孽龙,不让其兴风作浪、四海捣乱,其前身明显地是从《西游记》中端午节午时正刻“魏徵梦斩龙王”的典故衍化而来。唐太宗时,龙王违反天规,滥施雨水,造成长安城内水灾,为魏徵梦中斩首,淫雨方止。端午是梅雨季节,抬游龙头,表示龙王已伏法,淫雨即可停止,值得庆贺。
程序
安海唆啰嗹
安海霁云殿龙王爷每年端午节都举行采莲歌舞《唆啰嗹》民俗活动,它在明·永乐年间就出现于晋江安海民间。
安海地处海滨,长期困于海潮水湿易患瘟疫之苦,而农历的五月是梅雨季节,更是易发瘟疫的险期,因龙上天能吞云吐雾,下地能吐水吸水,耆老遂而倡令每年端午节结合纪念屈原,举行全镇群众性采莲歌舞《唆啰嗹》活动。
安海全镇24境,各有木雕龙王爷头像,平时安位于各境主宫神坛右侧(大位)供奉。端午节,各境抬出木雕龙王爷头像出巡,挨家挨户采莲歌舞《唆啰嗹》活动,祈求龙王爷吸干大地水湿,扫除梅雨水气,清除水湿污垢,净化空气;家家户户并煎麦饼补天,以求止雨,登白塔投麦饼以凭吊屈原,开展游泳比赛,后演变为水上走油杉抓鸭比赛,划龙舟比赛,以表示练好水上技能,好救回屈原;家家户户门上插艾条和榕枝,屋内闭门窗烧苍术、蝉蜕、儿茶,散发香气以净化空气,广泛驱除瘟疫,保民安康。
因安海霁云殿为24境的境头、安海八都都主,安海妈祖宫祀奉海神,公订这两宫殿的龙王爷采莲歌舞《唆啰嗹》为“通街采莲队”,可在全镇24境踩街踏巷表演采莲歌舞《唆啰嗹》。也就是霁云殿龙王爷采莲队可以从山采到海,而妈祖宫龙王爷采莲队可采遍海边。
1953年,晋江安海镇尤金满、颜昌瑞等一批新文艺工作者重新组织“唆啰嗹”队伍,同时,配合当时的需要求得生存空间,采取“旧瓶装新酒”的方法,对“唆啰嗹”舞进行改造,把歌词统统改编为口号,但表演形式仍然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后来,经过文学提炼,将其改编成民间舞蹈,从街头仪式搬上舞台,甚至选送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舞蹈会演,并捧回大奖。
“文革”期间,“唆啰嗹”再次遭到禁锢,很多老艺人更是销声匿迹。粉碎“四人帮”后,1976年10月,颜昌瑞作为安海文化站站长,组织了一场隆重的安海镇文艺大会师,隆重推出新组织的“唆啰嗹”民俗表演。随后,“唆啰嗹”表演开始得到推广,由最初的1个队发展到6个表演队。而按安海当地的有关规定,最多只能有6个队,这算是发展到了顶峰。2012年6月,应文化部邀请,安海的“唆啰嗹”再次以舞蹈形式参加在浙江嘉兴举办的“2012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民俗歌舞展演,是惟一一个代表福建省入围的歌舞节目。
至今,安海霁云殿龙王爷采莲队还保存两套《唆啰嗹》歌曲歌词。其中一套配有12个月令的唱词,其唱腔音色、配乐、击乐特别优美动听,令人一听而流连忘返;另一套配有5个月令的唱词。两套乐曲大同小异。安海霁云殿龙王爷采莲队还专门整理了13首采莲歌谣,内容因所被采莲的户主不同而异,可灵活选用。
采莲方阵
端午节当天,安海供奉龙王的六个境铺就抬出象征龙神的泥塑或木雕的龙王头,让人们焚香叩拜,待到午后,才出发开始“采莲”活动。
“唆啰嗹”方阵一般由几十人组成。游行时,采莲方阵沿街沿巷徐徐行进,观者如山如海。依顺序为:
1、前道牌,如“泉郡安平霁云殿龙王爷采莲队”。
2、大开路“鸣锣开道”大鼓吹队。
3、采莲旗队列。一般用24 把大旗,分两行纵队,旗上竖幅大书“霁云殿龙王爷采莲祈求平安”。
4、开路“铺兵公”。“铺兵公”以老丑角装扮,扮相滑稽,头戴古代铺兵笠,挂着八字胡须,右手持锣杵,肩挑扁担,面前的扁担一头系大锣,身后那头用彩带系着装雄黄酒的新尿壶(夜壶)和一串连蹄猪脚、草鞋,边走边敲锣,一路似醉似癫,边走边饮边唱,表演奇特,逗引群众欢乐。同时,“铺兵公”还起整个方阵的联络作用。
5、龙王头。四壮汉抬着披红结彩、栩栩如生的或木雕、或泥塑、或纸扎的龙王爷头像,并由一至数队伟岸壮汉擎旌旗前导。城区一堡宫保存的龙王头,约3尺,木雕彩绘,张口露牙,形态狰狞,雕工精细,有很强的立体感;其龙首的下巴处,还长有一堆倒生的翅膀。
6、花婆、花姑队。男扮女妆的“花婆”四人,或另加四女孩扮“花姑”、“花童”,手提盛满鲜花的红漆篮,一路上向人赠送三朵白玉兰和一朵红花。旧俗称,接过“花婆”、“花姑”赠送的花朵,便可以驱邪避灾。
7、“采莲队”。采莲船上,古装打扮的长须飘拂的老梢公划着桨,美丽花衣的采莲姑娘做着采莲动作。后面跟着二至四名“妆人”(妆扮人物),每人手举彩旗(小纛旗),旗杆末端扎插榕枝和艾叶,歌唱采莲歌《梭罗莲》,跳着采莲舞。
8、 歌舞队。簇拥在“采莲队”之后,如南音队、“十音”鼓吹队、击乐鼓吹队、唱念队,以及扮演故事人物的高跷队、舞狮队、舞龙队、抛球队、拍胸舞队、公背婆(公婆五体真假各半)。踩街队伍反复吹奏“唆啰嗹”舞曲,脚步都统一在“唆啰嗹”歌曲节奏下,随声唱和,载歌载舞,千姿百态。其古装服饰,珠宝闪光,琳琅满目,一路歌舞,满路生辉。
9、跟随在“梭罗莲”行列之后的,还有小商贩沿途叫卖泥塑彩绘的小龙头及一些糕点。小孩们随时随地围观购买,形成一种节日热闹的气氛。
入户采莲
按旧俗说法,采莲队员在户主家或店铺内挥舞彩旗,可辟邪纳吉。因此,采莲方阵踩过大街小巷,无论店家或居民,户主都会争先恐后地放鞭炮,祈请采莲队入内“采莲”。每年端午节还会出现争采“头莲”、“二莲”、“三莲”的情景。据说首家接受采莲的称为“头莲”,而争取到“采头莲”的所获福气也最大,其仪式也最为讲究,一般得提前一天放名帖作准备。
采莲程序
1、采莲方阵中,轮到单独出列表演的旗手出列,当众喝了“铺兵公”夜壶里的雄黄酒,装疯作傻如醉汉。
2、采莲旗手面朝户主大门,立正高举采莲大旗,迈出右脚,速转斜举采莲旗,对准户主大门,作瞄准冲锋姿势后,出其不意,口喊“大吉利市,添丁进财!”突然猛冲入户主大门到民居厅堂。入户后,用醉汉动作,将幡旗于尾梁间舞动数下,为各商户民居“拂尘”,驱除“晦气”。同时口念有词,表演唱采莲歌谣首联“龙王采莲采四方,主人世代当富翁”;或“龙王出世除灾难啊,唆罗连哪,罗连里罗连啦……”,然后退出。
3、花婆紧接入户,踏着舞步,表演唱这首采莲歌谣的后面几句:“龙王采莲采向东,主人钱银用不空;龙王采莲采向西,主人珠宝满厝内;龙王采莲采向南,主人财源通龙潭;龙王采莲采向北,主人黄金顶厝角!”或者依各户情况临时编词,如遇一般商户,大都祝颂大吉利市、生意兴隆;一般民居,则念兴旺发达、平安吉祥;遇医馆、药店、棺材店,则念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然后礼谢退出。
4、花姑或花童入户,从漆篮内拿出一朵鲜花送给户主,表示龙王爷给户主留下福禄吉祥。
5、户主接花,循例燃放鞭炮,以示欢迎。采莲舞罢,户主回赠红包给花姑或花童,表示彩气,丰歉随主人意思,恭敬答谢:“辛苦,劳驾,谢谢!”
参考资料
泉州唆啰嗹.就爱泉州.2013-04-26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3 07:06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