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里穴
经外奇穴名
唇里,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别名髓空、下颐。位于口腔内,下唇粘膜中点,唇外与承浆穴相对处。布有下颌神经的下牙槽神经,上下唇动脉。主治口噤,口臭,面颊肿痛以及齿龈炎,口腔炎等;还用于马黄黄疸,寒暑瘟疫,肝病等。直刺0.1~0.3寸;或点刺出血。针感:局部胀痛,可向四周放散。一般不灸。
名称释义
唇,嘴唇;里,里外之里,内侧。本穴位于下嘴唇内侧,故名。
定位
口腔内,下唇粘膜中点,唇外与承浆穴相对处。
解剖
唇里穴下为下唇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口轮匝肌、降下唇肌)。粘膜由下颌神经的下牙槽神经分布。左右侧,上下唇动脉在唇正中线处相互吻合,形成围绕口裂的动脉环。
功能作用
清泻邪热。
主治
口噤,口臭,面颊肿痛以及齿龈炎,口腔炎等;还用于马黄黄疸,寒暑瘟疫,肝病等。
配伍
配颊车、合谷治疗牙龈炎;配劳宫治疗口臭;配机关、阴囊下横纹治疗口噤;配鼻交、胁堂、浊浴治疗肝病。
操作
直刺0.1~0.3寸;或点刺出血。针感:局部胀痛,可向四周放散。一般不灸。
附注
1、本穴有多个别名,最早别名“髓空”见于《素问》,“颐下”见于宋代的《圣济总录》,“下唇之里”则为现代《中国针灸学》所载。要注意鉴别。
2、本穴古代多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病症,如肝病、瘟疫等。现代,除某些书籍还沿用记载,但临床已未见报道。
相关论述
《备急千金要方》:“唇里穴,正当承浆里边,逼齿龈。针三锃,治马黄黄疸、寒暑瘟疫等病。”
《圣济总录》:“颐下不可伤,伤即令人舌根不转,宜治耳后宛宛处五分,过之亦伤也。”
《中国针灸学》:“下唇之里,外直承浆穴,与齿龈接近之唇沟中。针三分。主治肝病,齿龈肿,口噤。”
《针灸经外奇穴治疗决》:“唇里,在下唇之里,外直承浆穴,与齿龈接近之唇沟中。针三分。主治肝脏病,齿龈肿,面颊肿,口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4 21:39
目录
概述
名称释义
定位
解剖
功能作用
主治
配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