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通过对唐代侠风和侠的历时性的宏观观照和共时性的类型分析,揭示出唐代侠风与侠的时代特征及其精神内涵,探讨唐代文人独特的时代文化心理和人生追求,进而审视唐代侠风对文人及其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
该书以对唐代任侠风气、唐代侠文学、唐代侠风与文学关系的探讨为中心,系统挖掘唐代任侠风气的社会文化成因、表现、流变和文化特质,通过对唐人咏侠诗和豪侠小说的整理和系统研究,探讨唐代侠文学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史料文献的钩稽整理和排比分析,阐明任侠风气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将唐代任侠风气与文学创作的理论框架定位在文学与文人两个文化层面。在此基础上,阐述并建构唐代侠风与文学关系的理论内涵。认为唐代任侠风气,由于文人的崇尚和积极融入,对中国侠文化和侠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人咏侠诗,以其健朗的创作精神和丰富的艺术成就,在咏侠诗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唐人首开武侠小说创作的先河,许多奠基之作为后世武侠小说的创作打开了无数法门。唐代任侠风气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并在创作本体与主体两个文化层面上影响了文学创作。唐代任侠风气对文学的直接影响是促进了唐人咏侠诗和豪侠小说的创作与繁荣,并以其刚健豪放、昂扬向上的文化精神促进了唐诗风格的形成和豪侠主题在传奇小说中的确立,为唐代文学赋予了新的文学内涵和文化精神。唐代任侠风气对文学的更为内在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文人的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艺术审美理想而影响到文学创作的精神内容,使侠文化在唐代得到了总结提高和发展创变,完成了中国侠由史家立传到文人歌咏的过渡。这一切,都表现出唐代在侠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显著地位。
该书采用社会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注意在侠的历史文化变迁和侠文学发展的坐标中,将宏观的理论阐述与微观的考证分析相结合,文化与文学想融合,历史与文学相渗透,科学分析,论从史出。该书广泛搜集与论题相关的第一手资料,研读、考订、排比、分析,真正做到了论从史出,避免了驾空立论、游谈无根和辗转抄袭的谬误。例如较全面辑录两《
唐书》和唐代史料、笔记等文献中关于唐代侠风和侠的记载,整理、排比、综合分析了唐代任侠风气的成因、流变以及任侠群体的类型和地域分布。对唐人咏侠诗和豪侠小说系统整理挖掘也是如此。
汪聚应,男,1966年1月生,甘肃秦安人,文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省级教学名师、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拔尖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库专家。先后担任天水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文史学院院长、教务处处长,现为天水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天水师范学院学术带头人、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学科带头人;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省语言文字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专家,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天水市高中新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委员,天水市文联副主席。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