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石经幢
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
唐代石经幢位于淹城遗址东部,淹城博物馆前。整体呈八边圆柱形,共由十部分构成,幢顶有圆形顶、莲花形顶座,圆形顶础石和屋檐形顶盖四部分构成,其中圆形础石上雕刻有飞天图案。
文物特征
幢身分为三部分构成,幢顶下为八面佛造像,中间为八边形的幢身,有四个面分别雕刻着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位菩萨;再下靠近幢底座的是一个八边形的石柱,每一面均刻有7个小型佛造像,共56个佛像。最下为经幢基座,由3部分构成,最上面和最下面均为覆莲石础,中间有八面造像,分别雕刻了力士形象。整体风格精致美观,是唐代石经幢中的精品。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国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我国经幢多为石质,铁铸较少。一般有圆柱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由基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幢身刻陀罗尼经文,基座和幢顶则雕饰花卉、云纹以及佛、菩萨像。
参考资料
唐代石经幢.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03 23:01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