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佩琳
中国内地男导演
唐佩琳 男,(1932.11~2011.11),江西人。贵州电视剧制作中心编剧。贵州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电视剧创始人。
获得奖项
1、1951年与人合作创作歌剧《武工队》获西南区汇演二等奖;2、1980年创作电视中国第一部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并在《敌营十八年》后继续创作电视剧《情留此山中》、《难念的经》、《普通一官》、《那年那月》、《误区》、《红土地》、《找回春天》、《邓小平在一九五0》等70多部集电视剧。几乎出自其手的作品都在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台播出;《普通一官》获1990年西南省(区、市)优秀电视节目一等奖。《难念的经》获省政府一等奖,中央“五个一工程”提名奖等多项奖。其中《邓小平在1950》2001年中央及各省台播出,此片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全国三个电视大奖) 。2011年11月7日上午因病逝世。
人物简介
唐佩琳,男,原贵州电视台及电视剧中心编导部主任,中共党员,离休干部,资深编剧,著名电视剧作家。
主要作品
1.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九集)1980年中央台录制,81年春节播出,是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报刊和电视界称唐佩琳是中国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开拓者。2008年,北京和广州两家公司将该剧扩编成120集,已在中央台播出80集,唐佩琳担任剧本策划和艺术顾问;
2.电视连续剧《情留此山中》(6集)1987年中央台及各省台播出,省三等奖;
3电视连续剧《普通一官》(4集)1989年中央台各省台播出,获西南五省市区电视作品一等奖;
4.电视连续剧《难念的经》(15集)1992年中央及各省台播出,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提名奖,省首届文艺作品一等奖;
5.《周恩来在贵阳》(上下)中央台及各省台2002年播出,获中国电视金鹰奖
6.《邓小平在1950》(6集)2001年中央及各省台播出,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全国三个电视大奖)
7.《误区》(4集)应卫生系统写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1997年中央台播出后,受到联合国麻防组织的好评,翻译后世界六十多个国家播出;
8.其他还有《我回春天》《红土地》《子归啼血》《那年那月》《这方水土这方人》《西线不见硝烟》等21部100多集电视剧不细列。
人物贡献
■开电视连续剧山河之先
1978年,文学剧本定稿后,唐佩琳将文学剧本寄到珠江电影制片厂并列入拍摄选题计划。由于当年珠江电影厂一年只计划拍5部电影,而其中已有两部是关于地下斗争的,故推迟拍摄。1979年,广东人民文学出版社抢先出版了《敌营十八年》文学单行本。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戏剧组(现央视影视部的前身)看到了文学剧本,1979年4月底5月初,当时的戏剧组组长许欢子就改编电视系列剧的事宜和唐佩琳联系。“什么叫电视系列剧?有没有样本可以参考?”唐老说,当时还没有电视系列剧(即如今的电视连续剧)的说法,许欢子的答复是“电视系列剧就是把一个大故事分成段拍摄出来,每天播一段”;至于样本则是“没有,北京没有,全国也没有,你看着办。”唐老把“系列剧”理解为写章回小说一样,每次都是且听下回分解,并将一段故事以“集”为划分单位,以后的电视连续剧沿用至今。全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在1981年春节播出后,空前的轰动,而导演正是后来执导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优秀剧作的王扶林。 当时剧组是在很艰难的条件下进行摄制的。“文革结束不久,为摄制一个战争场面,调一个排都要经过中央军委批准。”唐老说,当时人们的思想观点具有局限性,物力财力都困难,演员都是从舞台演员临时改行的。。。。。。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大家热情很高,克服困难,甚至史无前例的采用一尺彩色胶带拍摄。四个月后,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视连续剧,以其一扫文革期间高大全式的“新鲜角色”,成为一代电视观众抹不去的记忆,也为以后电视连续剧的制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0年来,已写二十多部戏,没有放过“空枪”,其中80%以上在中央台播出,90%以上获省部级以上奖励;作者特写以写干部戏,革命战争题材的戏见长,如《周恩来再贵阳》《邓小平在1950》《西线不见硝烟》等六部重大革命题材的电视剧,着重刻画领袖人物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彭德怀、贺龙、邓恩铭以及其他一些将帅人物,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导小组对此把关甚严,字字推敲。唐佩琳所写的六部戏,上报中央重大革命题材领导小组审查,六部戏全部一审通过,批准投拍,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半月谈》《求实》杂志在不同时期为其刊登评介文章,贵州电视台《黔中人》为其拍播专题片,介绍他坎坷的成长道路。
1998年,评为全国首届德艺双馨百佳电视艺术家,在北京受到隆重表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老唐的艺术生涯:
“我一直想写一部反映地下党生活的影视文学作品”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地下党在赣东北有很多精彩的真实的历史故事。比如说,我们一位地下党的负责人,成功打入到敌人汤恩白在浙江衢州战区的司令部,骗取敌人信任后并在司令部里面担任了重要职务。在他的掩护下里应外合,我们赣东北地下党的交通员,拿着司令部的通行证,穿着国民党的校官服,在浙赣铁路、沪杭甬铁路自由行动,一路畅通无阻。有一次,敌人司令部突然要对全城进行戒严,逮捕共产党员。在一间办公室,这位负责人和敌人的宪兵司令、警备司令、军统特务头子一起研究如何戒严,如何布置。一个小时之后,这位负责人回过头来,当即召集几个当地的地下党负责人在刚才的办公室开会,商讨如何应对,如何转移,如何撤退。。。。。。” 在江西出生长大的唐佩琳先生,从小就是听着这些发生在自己家乡、真实而又富有戏剧性的历史故事长大的。“我觉得他们特别有胆有谋,心里钦佩极了。这些故事也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回忆起这段儿时记忆,唐先生历历在目,“写一部反映地下党人的影视文学作品,这是我儿时以来逐渐明朗起来的梦。”
■构建核心情节:“敌营”与“十八年”
1949年,高中毕业后刚满16岁的唐先生参军入伍,随着大部队解放贵州,从此也就留下来了。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当过侦察兵、文艺兵的唐先生对军营生活的了解,一步一步的加深。加上小时候听来的那些地下党英雄故事,唐先生对“敌营”里所能呈现的真实心理、历史故事已经了然在心,“我要做的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塑造出艺术的真实。”“文革期间,我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戴上了反革命的帽子。在农场改造时,闲得无事就写剧本。”早在1951年就与人合作写出了歌剧《武工队》的唐先生,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开始了《敌营十八年》的创作征程,“根据我的经历,‘敌营’有了,‘十八年’我在刚开始却没有敲定。”“我要写的一个核心情节就是,地下党的负责人从一个普通的士兵,要到能与敌人头子共进共出的高级军官,那么他必须要长期潜伏。”唐先生谈到他是如何构造艺术的真实时说,“因为写戏就是写人物的性格、关系,命运和转变。作为共产党的地下负责人,他深入司令部后同流而不合污。这样必然会引起敌人的怀疑,故在文学剧本中设置了真假夫妻等蒙混敌人的片断。但这还不够。”唐先生解释说,为增加戏剧的冲突性,为这位地下党负责人设置了一个女儿。同样作为地下党员的女儿从小生下来没见过她父亲,她父亲却知道有这么一个女儿。“有一次,这位地下党负责人的通讯电台曝光了,党派他的妻女前来恢复,却不幸被捕。他不得不假装和敌人头子一起去审讯他的妻女,承受他女儿的辱骂却不敢相认。。。。。。悲喜交加一起涌上心头。根据这些核心情节,我构架了整个故事。生活的真实有了,艺术的真实有了,戏剧性也有了。”说到这里,唐先生挥起手来,表现出难得的激动,“如此,他的女儿要稍为成熟一些,20岁左右的样子。恰好1931年红军反围剿节节告胜这一大的历史背景,这位负责人在江西成功打入敌人内部到1949年解放,刚好18年。‘十八年’有了!”
《敌营十八年》:别以吸引青年为由糟蹋历史
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过了27年后,又与观众见面了。不过,这次与观众见面的是120集的新版《敌营十八年》。
尽管新版的《敌营十八年》还没有播放几集,但是我实在没有了看下去的兴趣。想当初,我是一集等不得一集地看完全剧的,而且那首主题曲《曙光在前头》到现在我都能唱下来。
应该说,新版《敌营十八年》注定了我是不爱看的。因为导演早就有言在先:“我们的任务就是吸引‘80后’、‘90后’观众,而爱情就是一个很好的元素。”(据媒体披露,剧中情感戏占了70%以上的戏份)我们要“力图将其打造成一部红色偶像剧”。而我却是一个“50后”的老观众了。
在新版《敌营十八年》的首映式上,老版《敌营十八年》的原著作者唐佩琳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最重要的是别有硬伤,至于怎么改编我就不多作评论,反正爱情我是看不懂的。”看起来,将一部反映地下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舍生忘死为党、为革命工作的电视剧,加入大量的爱情戏,把爱情作为吸引观众的一大看点,看不懂、不爱看的不止是我一人。看不懂、不爱看也不是什么老古董。
在对老版电视剧(包括电影)翻拍时注入爱情元素,加入大量的爱情戏,并非仅新版《敌营十八年》这一部。像《52号兵站》、《羊城暗哨》、《夜幕下的哈尔滨》,还有《沙家浜》、《林海雪原》等,都加入了不少的所谓感情戏。有的甚至因此而导致法律纠纷,如杨子荣的后人状告《林海雪原》诋毁杨子荣。
对题材很严肃的老版电视剧在翻拍时加入大量的爱情戏,说是为了吸引“80后”、“90后”的观众,我是非常疑惑的。难道“80后”、“90后”的观众其欣赏情趣仅在爱情戏上?像《敌营十八年》这样的电视剧非要用扯不清的感情戏才能让青年观众感兴趣?倘若如此,那么《恰同学少年》这部没有什么爱情戏的电视剧怎么受到了“80后”和“90后”的热捧?电视剧《长征》、《星火》都受到了青年观众的喜爱啊。而它们是没有什么感情戏的。这些都是为什么?
在一个多元的时代,电视剧可以写爱情,写情感纠葛,并且可以大写特写,但是得看什么题材,得看与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一个地下工作者,冒着随时可以牺牲的危险在敌人堆里搜集情报,并且是18年,他有心情、有精力去搞多角恋吗?我们可以为了所谓吸引青少年观众而胡编胡拍这种爱情戏、情感戏吗?
与其说是为了吸引“80后”、“90后”,倒不如说是打着“80后”和“90后”的名义而为了收视率,为了让投出去的钱获得丰厚的收入。但是为了经济上的利益难道可以对历史进行肆意的涂抹和改写吗? 不错,我们如今处在和平年代,建设着和谐社会。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的现在是成千上万像《敌营十八年》里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所以,对于他们我们始终不能忘记。然而,如果我们的电视剧在表现他们时,都无中生有的加重感情戏,搞三角恋、四角恋什么的,而削弱、淡化他们对革命的忠贞和为革命出生入死,认为他们的革命就是谈恋爱,搞多角恋,那么是不是会起到忘却他们的效果?
参考资料
唐佩琳.猫眼电影.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1 18:52
目录
概述
获得奖项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