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
藏语音译,泛指供奉在藏传
佛教寺院内的各种佛画,内容以佛像,佛教故事为主,也有少数历来传说题材。唐卡画的风格独特,一般善于运用贵重的黄金,白银,与各种矿物色彩颜料为制,工艺精细而精美。唐卡源于印度唐代传入我国西藏,明初随着格鲁派的创立有了空前的发展,形成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并占有重要的地位。
后藏的唐卡画:用笔细腻,风格华丽,构图讲究饱满,线条精细,着色浓艳,属工笔彩的画法。
经考证,唐卡的形式与游牧部族的生活经历有关。藏民在辽阔而荒凉的高地上逐水草而居,裹成一卷的唐卡成为随身携带的庙宇。毕竟,唐卡比塑像更轻,也不同于壁画,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把唐卡系挂在帐篷里,哪怕是一根树枝上,就能成为一种象征,让藏民们祈祷、礼拜、观想,或保佑去世的亲人。最小的唐卡仅有巴掌般大小,画在纸上、布上或羊皮上;而大的唐卡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每年择吉日而向广大信众示现,当其缓缓展开后,竟能遮住整整一面山坡,青海塔尔寺就有如此巨幅的唐卡,每年都会在山坡上缓缓展开,当地人称“晒大佛”。
唐卡画是藏传佛教画中最具代表的
画种,也是联合国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画种,一般由僧人及民间艺人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