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特青兰
唇形科青兰属植物
唐古特青兰,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甘青青兰Dracocephalum tanguticum Maxim.的带根全草。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具有清热利湿,化痰止咳之功效。用于黄疸型肝炎,胃炎,胃溃疡,气管炎。
入药部位
带根全草。
性味
味辛、苦,性寒。
归经
归肺、肝、胃经。
功效
清热利湿,化痰止咳。
主治
用于黄疸型肝炎,胃炎,胃溃疡,气管炎。
相关配伍
1、治黄疸型肝炎:甘青青兰30g,车前子9g。水煎服。
2、治急性气管炎:甘青青兰15g。水煎服。(1-2方出自《西宁中草药》)
3、治胃酸过多,骨折:甘青青兰,寒水石2g,藏木香3g。研细末,每次2-3g,每日2-3次。(《中国民族药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采集加工
7-8月采挖,洗净泥土,切段晾干。
形态特性
甘青青兰又名:陇塞青兰。多年生草本,有臭味。茎直立,高35-55厘米,钝四棱形,上部被倒向小毛,中部以下几无毛,节多,节间长2.5-6厘米,在叶腋中生有短枝。叶具柄,柄长3-8毫米,叶片轮廓椭圆状卵形或椭圆形,基部宽楔形,长2.6-4(-7.5)厘米,宽1.4-2.5(-4.2)厘米,羽状全裂,裂片2-3对,与中脉成钝角斜展,线形,长7-19(30)毫米,宽1-2(3)毫米,顶生裂片长14-28(-44)毫米,上面无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边缘全缘,内卷。轮伞花序生于茎顶部5-9节上,通常具4-6花,形成间断的穗状花序;苞片似叶,但极小,只有一对裂片,两面被短毛及睫毛,长约为萼长的1/2-1/3。花萼长约1-1.4厘米,外面中部以下密被伸展的短毛及金黄色腺点,常带紫色,2裂至1/3处,齿被睫毛,先端锐尖,上唇3裂至本身2/3稍下处,中齿与侧齿近等大,均为宽披针形,下唇2裂至本身基部,齿披针形。花冠紫蓝色至暗紫色,长2.0-2.7厘米,外面被短毛,下唇长为上唇之二倍。花丝被短毛。花期6-8月或8-9月(南部)。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900-4000m的干燥河谷的谷岸、山坡路旁、草滩、高山草地或松林林缘。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药材性状
全草长20-50cm。根状茎簇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长2-10cm,直径0.5-1.2mm,黑褐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心有黄色木心。茎呈方柱形,直径1-3mm,上部有倒向柔毛,表面绿色或紫红色。叶对生,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为羽状全裂,裂片线形,2-3对,与中脉成钝角斜展,长1-3cm,宽1-3mm,边缘反卷,两面被短柔毛。轮伞花序,苞长卵形,每侧具2-3线形裂片;花萼筒状,长1-1.5cm,具5裂齿,蓝紫色或黄绿色;花冠唇形,长2-2.5cm,蓝紫色。气清香,味辛微苦。以色绿、香气浓者为佳。
药理作用
耐缺氧作用。
现代应用
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
相关论述
《西宁中草药》:“清热,止痛,止咳。主治急性气管炎,黄疸型肝炎。”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3 17:31
目录
概述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