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芦叶满汀洲》是南宋词人
刘过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阕抒发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世道沧桑的强烈感受。下阕以疏俊之笔抒写故友凋零、山河破碎、好梦不再的今昔感慨。全词怀旧抚今,心情哀伤,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词意凄怆清越,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
唐多令1
安远楼2小集3,侑觞歌板4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5,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6,寒沙7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8。柳下系船9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10断矶11头,故人曾到否12?旧江山浑是13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14,少年游15。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同一帮友人在安远楼聚会,酒席上一位姓黄的歌女请我作一首词,我便当场创作此篇。时为八月五日。
芦苇的枯叶落满沙洲,浅浅的寒水在沙滩上无声无息地流过。二十年光阴似箭,如今我又重新登上这旧地南楼。柳树下的小舟尚未系稳,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因为过不了几日就是中秋。
早已破烂不堪的黄鹤矶头,我的老朋友有没有来过?我眼前满是苍凉的旧江山,又平添了无尽的绵绵新愁。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但却没有了少年时那种豪迈的意气。
创作背景
武昌为当时抗金前线,当南北交通之冲要,为荆湖北路之首府。淳熙十三年(1186年)秋冬之际,安远楼建成。不久,年仅三旬的刘过曾经游过安远楼。二十年后是开禧二年(1206年),当年发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开禧北伐”,然后翌年(1207年)韩侂胄被杀,不久后辛弃疾也去世了。此词中写“二十年、重过南楼”,二十年当为约数,查其词意,很可能是在闻听辛弃疾死讯后作,乃有“故人曾到否”的设问和慨叹。二十年后八月五日这一天,已近暮年的刘过,壮志不酬,在事隔20年之后重新登上此楼,望中原之未复,叹身世之不遇,不禁感慨系之,遂为此词。一说此词作于嘉泰四年(1204年)。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名作。作者借重过武昌南楼之机,感慨时事,抒写昔是今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词一起用了两个偶句,略点景物,写登楼之所见。但既无金碧楼台,也没写清嘉的山水。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是一泓寒水,满目荒芦而已。这里的“满”字和“寒”字下得好,把萧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勾出一幅依黯的画面,为全词着上了一层“底色”。细味这残芦满目、浅流如带的词境,不止气象萧瑟,而且写出了居高临下的眺望之感来,是统摄全篇的传神之笔。接下去,作者以时空交错的技法把词笔从空间的凭眺折入时间的溯洄,以虚间实,别起波澜。“二十年重过南楼”,一句里包含了多少感慨。二十年前,也就是安远楼落成不久,刘过离家赴试,曾在这里过了一段豪纵不羁的生活。二十年过去了,可是以身许国的刘过却“四举无成,十年不调”,仍厄于韦带布衣的寒士地位。如今故地重经,而且是在这个祸乱日亟的时候,令人凄然以悲。句中的“过”字点明此行不过是“解鞍少驻初程”的暂歇而已,并为下文伏线。“柳下”三句,一波三折,文随意转,极见工力。“未稳”上承“过”字,说明客边行脚的匆遽,钩锁紧密,见出文心之细。“能几日,又中秋”,一种时序催人的忧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叹喟都从这一个“又”字里泄露出来。三句迭用“犹”“能”“又”等虚字呼吸开合,腾挪旋转,真能将词人灵魂的皱折淋漓尽致地揭示无余。
过片以后纯乎写情,皆从“重过”一义生发。曰“故人”,曰“旧江山”,曰“新愁”,曰“不似”,莫不如此。章法之精严,风格之浑成,堪称《龙洲词》中上上之作。“黄鹤”二句一问而起,虚际转身之笔也。“矶头”上缀一“断”字,便有残山剩水的凄凉意味,不是泛下之笔。古人是谁,作者没有点出,只虚写一笔,就把旧欢难拾、人去楼空的怅悒情绪浓郁地表现出来了。“旧江山浑是新愁”,是深化题旨之重笔。前此种种依黯的心绪,所为伊何。刘过此刻所感受的巨大的愁苦,就是对韩侂胄引火的冒险政策的担忧,就是对江河日下的南宋政局的悲痛。旧日的壮丽江山笼罩着战争的阴影,而他对于这场可怕的灾难竟然无能为力,这教人悲从中来。“浑是新愁”,四字包括三层含义。本有旧愁,是一层;添了新愁,是第二层。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是第三层。旧愁就是他《
忆鄂渚》诗所云“书生岂无一策奇,叩阍击鼓天不知”之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旧愁新恨,纷至沓来,此番登览,赢得的不过是无边枨触和一腔惆怅罢了。卒章三句买花载酒,本想苦中求乐,来驱散一下心头的愁绪。可是这家国恨、身世愁又岂是些许花酒所冲淡得了的。先用“欲”字一顿,提出游乐的意愿,旋用“不似”一转,则纵去也无复当年乐趣,表示了否定的态度。“少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相对于已老之今日而言。刘过初到南楼,年方三十,故得以少年目之。且可与上片之“二十年重过南楼”相绾合,论其章法,确有草灰蛇线之妙。如此结尾,既沉郁又浑成,令人读之有无穷哀感。
名家点评
明代文学家
李攀龙:因再游黄鹤楼而追忆故人不在,遂举目有江上之感,词意何等凄怆!系舟未稳,旧江山浑是新愁,读之下泪。(《草堂诗余隽》)
明代戏曲理论家
沈际飞:情畅语俊,韵叶音调,不见扭造,此改之得意之笔。(《草堂诗余正集》)
清代词人
徐釚:刘此词,楚中歌者竞唱之。(《词苑丛谈》引《山房随笔》)
清代学者
黄苏:宋当南渡,武昌系与敌纷争之地,重过能无今昔之感?词旨清越,亦见含蓄不尽之致。(《
蓼园词选》)
晚清词论家李佳:刘过《唐多令》轻圆柔脆,小令中工品。词以写情,须意致缠绵,方为合作。无清灵之笔,意致焉得缠绵。彼徒以典丽堆砌为工者,固自不解用笔。(《
左庵词话》)
作者简介
刘过(1154年—1206年),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襄阳人,后移居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为韩侂胄客,不识侂胄之败事,识力远不及辛弃疾。又屡试不第,漫游江、浙等地,依人作客,与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交游。后布衣终身,去世于昆山。有《
龙洲集》《龙洲词》。存词7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