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洪澄(1908年7月12日—1960年3月11日),原名贺生春,化名唐僧,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二郎山乡大马山村一个贫农家庭。幼放羊、打柴。1920年入花岩寺小学读书。1927年考入绥师深造。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期间,先后任小学教员,党的小组长,支部书记等。为创建和发展清涧苏区党组织呕心沥血,英勇战斗。曾任清涧苏区党的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和县委书记等职。是绥清革命苏区的创建者,是陕甘宁边区创建者之一,是大西北解放和建设的主要领导成员之一。1931年,和张达志、崔田民等一起领导了三次大规模的农民抗粮抗税的围城斗争,受到国民党残酷镇压。面对白色恐怖,他与其他领导人一起,不屈不挠,参于领导解家沟杀“九个半”土豪劣绅的斗争。3月,蒋介石调集大军,对陕北苏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洪澄和其他领导同志白天分散隐蔽,夜间四处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抓捕反动保甲长,就地处决。经常见不到太阳,连续好几天吃不上饭,但大伙儿十分乐观,革命精神充沛。接着,洪澄、玉春等根据陕北特委的指示精神,领导清涧苏区人民群众向敌人进行了全面反击,迅速把敌人赶进县城内,摧毁了敌人反动保甲制,打破了敌人的军事“围剿”,扩大并巩固了苏区。不久,调任关中地委书记,陕西省委党校校长等职,离开清涧。1950年,曾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1960年3月11日,在北京病逝。
人物生平
(一)
1908年7月12日,洪澄出生在陕西清润县大马家山村的一个贫寒农家。12岁时靠借贷在花岩寺小学读书。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苦读勤学,晚上躺在被窝里还要用手在腿上将生字默写一遍,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名。
1927年初,洪澄同志考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这是一所革命的学校,当时在校的很多师生是党、团员。他受到了党的教育,接触和阅读了一些马列主义常识读物,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经常和同学们一起下乡宣传革命,思想觉悟有了明确提高。正在这个时候,风云突变,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陕北军阀井岳秀封闭了这所学校,他也被迫在7月暑假返回家乡。不久,由党员韩尚周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年18岁。
此后,洪澄同志在家乡一面以当小学教员为公开职业,一面从事党的地下斗争,活动在绥德、清涧一带,发动农民运动,开展武装游击战争,与敌人周旋,机智地奋战了六个春秋,直到1934年创建这块苏区。
在此期间,他两次领导清涧地区的抗粮抗税运动。一次在1928年,当时陕北大旱,农村粮食颗粒无收,贫苦人民饥寒交迫,经过洪澄同志的秘密串连,到第二年春季,在“不纳粮,包交税,反对成立民团的口号鼓舞下,上万群众参加了抗粮斗争,吓得反动军警紧闭县城,不敢下乡催粮收款。后来敌人进行疯狂的镇压,得知他是组织发动者便到家中抓捕。他隐蔽逃脱了,可他的堂兄被抓走。在组织的营救下,变卖了家产和借款,凑足了1400元大洋,才赎了回来。第二次是在1933年春,他和李景林、贺生荣、黄石山等再次发动清涧地区农民开展抗粮抗税抗租抗债的斗争,愤怒的群众曾将县城包围,迫使敌人低头谈判,每斗粮钱碱免税款一元。斗争刚结束,狡猾的敌人派一连队伍来抓捕他,在群众的掩护下,才幸免于难。
在此期间,他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队伍,建立起党支部。由于敌人的破坏,1931年清润县党组织与陕北特委失掉了联系。他领导的党支部主动与绥德县南区区委接上了关系,党的活动从未间断,保存和积蓄了革命力量,一直到1934年春重建清涧县委、这期间他引导一批青年参加了革命,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党的高级千部。至今,陕北的一些老同志仍然赞誉他为“革命的引路人”。
他还积极领导开展革命武装斗争。1933年春,他和白如冰、王聚德同志弄到三支驳壳枪,以这为基础,搞起了绥清地区的游击战争。7月下旬,他以清涧代表的身份,参加了陕北特委在佳县高祁家洼召开的扩大会议。这是一次对陕北革命的发展起了决定作用的重要会议。会议确定了进一步开展武装斗争等重大问题。洪澄同志坚决贯彻执行特委的决定,并在清润县无定河畔的石砭上,召开绥清中心区委扩大会议,作了具体的组织部署。此后,革命的武装力量逐步壮大,终于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支队。那一年的古历十二月初七,在解家沟镇杀了反动劣绅、衙役九个半(一个未杀死,故称半个),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威震陕北。第二年,他领导打店子沟反动民团的斗争,动员了二百多名赤卫队员参加,缴获了敌人十多条枪,为根据地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1934年2月,清涧县东区成立区委,他任区委书记; 4月,根据陕北特委的决定,清涧县在周家山召开了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他被选为县委组织部长并实际领导全县的革命斗争(书记是一位工人同志)。会后,各区、乡都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二支队不久也扩编为红二团,绥清这块根据地逐步扩大,群众革命热情高涨,打土豪分田地,革命歌曲响遍山野,苏维埃政权更加巩固,和佳县、吳堡等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陕北苏区建立较早、基础较好的根据地之一。彭德怀同志当年率领红军东征路过清涧时,高兴地称赞说:“清润不亚于江西的兴国。”
(二)
洪澄同志大半生从事党的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他为人正派,居职清廉, ?是坚持党性原则的表率,团结干部的典范。
1934年底,洪澄同志离开清涧到安定县任县委书记,后到秀延县任组织部长(书记是位雇农,没有文化,实际领导工作仍然是他)。1935年6月离开陕北到关中特委任代理书记、组织部长。当年10月,毛主席率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洪澄同志从关中特委回到当时党中央所在地一一瓦窑堡,又投入了新的战斗。那时,党中央要求陕北省委扩大红军七千人,这是陕北省委艰巨而光荣的头等任务。陕北地广人稀,要扩大这么多的红军,困难是很大的。洪澄同志积极主动地参加搞了两个多月的扩红领导工作,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接着到中央党校学习,后任陕西省委党校校长,培训党的新老干部。这为他后来做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37年4月,他被派往神府特委任组织部长、代理书记。当时毛主席曾在中央政治局会上强调说:“神府苏区虽不大,但这个地方很艰苦,也是个很重要的地区,是抗日前哨,要派一批得力的干部去工作。”洪澄同志受命于此时,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不愧是毛主席说的那样一位优秀得力的领导干部。
1934年到1937年,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洪澄同志七易其职,哪里艰苦、哪里需要,就到哪里战斗,坚决服从组织分配,毫无怨言难色,为广大干部做出了好榜样。
1938年1月,洪澄同志调到延安,先后任陕甘宁边区党委干部科长、边区中央局组织部副部长、边区政府委员、民政厅副厅长,主管干部工作近十年,直到1947年冬。他为陕甘宁边区党组织的建设和干部的培训,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中央组织部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赞许。1946年4月13日,在第三届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洪澄同志作了《关于干部问题的报告》,他特别强调干部要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要坚持党性原则,要加强团结;是非要分明,不能随风飘;不搞团团伙伙,更不能有害人之心。
洪澄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要求千部做到的,先带头做到。在延安时期,他的住所经常是千部出入的地方。从非党干部到党员干部,从一般干部到领导干部,他都一律热情相待。专员、县长、书记来开会,常和他促膝谈心,不论受表扬的同志,还是犯错误、受委屈的同志,都愿意到他那里去谈心,领会教诲。他总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真诚地帮助每一个同志。他特别重视陕北干部的教育工作,鼓励他们提高文化水平,学习外地干部的长处。他还在民政厅亲自主持了四期县长短期训练班,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干部。至今,他的优秀品质还为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陕北的老同志所称道,说他为人正派,心地纯洁,无私无畏,是一位胸怀开阔、宽宏大量、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领导者。大家亲切地称呼他“老唐”。
洪澄同志既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又能委曲求全,照顾大局。当受到不公正的批评或处分时,仍能按照党性原则努力工作。1947年底,西北局义合会议以后,洪澄同志背着错误的处分,积极地投入土改工作。他被派往安塞、子洲去搞土改,担任工作团团长。当时,有些分团在工作上出了些“左”的偏差,他按照党中央的正确政策,主动予以纠正,并不逢迎某些领导同志“左”的思想。工作结束时,他还亲自主持会议,给一位分团团长实事求是地做了鉴定,并亲笔写成,使这个干部深受感动。
(三)
洪澄同志一直在领导岗位上, 他那艰苦奋斗、深入细致、平易近人的优良作风,是我们效法的楷模。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洪澄同志与敌人周旋,白天分散隐蔽,晚上出去活动,有时几天吃不上饭,成年累胚脱衣服和鞋袜睡觉,炼就了一身艰苦奋斗的作风。延安时期,他亲身经历了党中央、毛主席发动的边区大生产运动,和民政厅的同志一起,在延安新市场后沟种了20垧地,还办起了一个农场,自己动手,种粮食、纺线线、打窑洞,度过了当时的经济困难,受到了广大人民的爱戴。
1949年全国解放后,洪澄同志到新区开辟工作,先后担任山西省晋南新绛地委副书记、甘肃省定西和天水地委书记。1950年,曾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他不摆老资格,不搞特殊待遇,平易近人,仍然保持着普通一兵和“老红军”的作风,他经常深入第一线作调查研究。1958年前后,他四次去陕西礼泉县烽火大队蹲点,为培养全国劳动模范王保京同志作了艰苦细致的工作。当时,他十分反对唱高调子,订高计划,搞高征购。他亲自召开老农座谈会,让王保京同志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把小麦增产计划订在可靠的基础上。第二年,丰产试验田没有完成计划,洪澄同志又去帮助总结经验,鼓励群众不要泄气,并请西北农学院的教授、讲师指导他们。至今,王保京同志对他的帮助还铭记在心。洪澄同志每次下乡,都吃住在农民家,同群众亲切交谈,以掌握第一手材料。 这种深入实际、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令人叹服。
洪澄同志对子女要求很严,经常告诫他们要凭自己的真本事,不能靠父母的资格和地位。在延安时,寒冬腊月,孩子们没有袜子穿,他不许公家特供,由自己亲自针织。他一家五口人,住一孔窑洞,吃大灶饭,从不搞特殊。洪澄同志临终时留给子女的唯一遗训是,要永远听党的话;他身后的丧葬一切从简,听从组织安排,不要提任何要求。
1960年3月11日,在北京病逝。洪澄同志的一生,正如当年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他安灵时,中共陕西省委送的挽联上写的:“ 献身人民事业鞠躬尽瘁功绩永垂不朽;对党无限忠贞终生不渝品德堪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