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邦兴,
地理学家,安徽合肥人。1956年毕业于
南京大学地理系。后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致力于泥石流崩塌等山地灾害地貌的研究,对泥石流形成条件和综合防治有较系统的研究。在西藏、四川、云南等省区特别是在成昆铁路、川藏公路泥石流研究中,解决了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我国泥石流学科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贡献。1984年获中科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1990—2000年)、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1986—1998年)、四川省地理学会理事长(1988—2002年)、四川省人大代表(1983—1987年)、四川省科技顾问团一、二届委员(1983—1994年)、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1987年至今)、四川省科学探险协会常务副主席(1992年至今)、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
唐邦兴同志是我国杰出的地理科学家,获《中国百年地理杰出成就奖》,是我国早期从事泥石流研究的组织者和奠基人,为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科学研究和高等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他提出泥石流研究与山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泥石流科学。多年来,他长期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先后主持并完成各类课题50多项,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获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野外工作奖(1984年)、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奖、有突出贡献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四川省自然灾害与对策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泥石流分布与危险区划图研究等5个省部级三等奖、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泥石流综合治理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等。先后培养硕博研究生20多位,被中国科学院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他为探索高山与江河源区资源环境的奥秘,曾参加和主持珠穆朗玛峰登山科学考察、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工作,填补了我国高山和江河源区环境资源的空白。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继续发扬科学精神,率先多次赴汶川、北川、青川等10个极重灾县,深入一线调查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提出40余项地质灾害应急治理方案和建议,深受灾区老百姓和四川省各级领导的尊崇。主编和参编《风景区泥石流研究与防治》(2004年)、《中国泥石流》(2000年)、《四川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1995年)、《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及其防治》(1994年)、《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自然环境及其保护》(1996年)等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