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鼎华
江南大学书画研究所研究员
唐鼎华,又名唐丁华,笔名丁华。1958年2月生。1978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受教于方增先吴山明刘国辉等先生,1982年毕业。现为江南大学教授,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无锡美术家协会理事、无锡市国画院高级画师、太湖书画院副院长、江南大学书画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简介
唐鼎华,又名唐丁华,笔名丁华。1958年2月生。1978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受教于方增先、吴山明、刘国辉等先生,1982年毕业。现为江南大学教授,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无锡美术家协会理事、无锡市国画院高级画师、太湖书画院副院长、江南大学书画研究所研究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出版《唐鼎华作品集》,《艺术研究》《美术向导》《江苏画刊》《新美术》《书与画》《装饰》《书画艺术》《艺术财富》《翰墨大匠》《美术与设计》《墨痕》《中国画》等分别专题介绍和发表作品及论文,出版《观察与思考》《感受与语言》《插图设计》等八本著作。1989年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录》,1998年无锡电视台拍摄并播放了专题片《用画讲自己的话——记画家唐鼎华》。 辞条辑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出版专著有:《二十一世纪画家个案研究--唐鼎华》、《观察与思考》、《感受与语言》、《创意课堂》(此三本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设计素描》、《插图设计》、《设计素描(第二版)》(此三本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艺术履历
在文革刚结束的年代1978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当时陆俨少等老先生还健在,经常亲临课堂传授技艺、讲解传统精神;方增先顾生岳、宋宗元、李震坚、吴山明等实力派教师都在一线上课;刘国辉、冯远、王涛等著名画家那时还是研究生,他们常常和七八届同学在一起交流;就是在这条件下打下了中国画的基础;另外浙江美院有一流的临摹教室,可以长时期近距理地接触传统艺术;还有最丰富的外文图书资料室,可以看到欧美、日本最新的美术动态和大师画册;再有访问学者举办的讲座、画展、笔会接连不断;他就是在这样的土壤里茁壮成长。
唐鼎华在学生时期在核心期刊《新美术》上发表了写生作品《村姑》,《母亲》获浙江青年画展二等奖。出版了连环画《悲惨的星期天》(江苏人民美术出版社)、《年画喜迎新春》(江苏人民美术出版社)。
唐鼎华是人物画家,1973进无锡市文化局创作组进行专业美术创作,1976年开始就有人物画参加省美术展览。如《上工地去》参加省1976年《年画 宣传画 农民摄影艺术展》,以后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如《人与自然》,参加“第五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1989年入编《中国现代美家人名录》,1990年入编《中国美术家数据库》,1992年入编《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他画儿童尤为特出。近几年画“童年往事图”得到专家的好评,如中国美协秘书长刘健、上海美协副主席汪大伟浙江画院副院长池沙鸿等写了评文;也有画廊、藏家、爱好者好这路作品,北京大千画廊、杭州印象画廊、杭州海之晨画廊做过其作品。《江苏画刊》、《新美术》、《书与画》、《装饰》、《书画艺术》、《艺术财富》、《翰墨大匠》、《美术与设计》、《墨痕》、《美术向导》、《中国画》、《艺术研究》等分别专题介绍和发表作品及论文。华人书画网、雅昌艺术网、太湖明珠网等有相关消息。无锡的媒体也很关注。2008年1月18日《无锡日报》B4版面一整版刊登了“唐鼎华和他的‘江南风俗画’” 2008年3月19日《江南晚报》B版“动漫游专栏”刊登了“唐老师上课喽!” (一整版)1998年江南晚报连载《无锡老百业图》,2008年到2009年无锡日报连载江南风俗图,2007年12月《江南论坛》用八个版面刊登“唐鼎华国画作品欣赏”, 2007年10月国画《金色童年》、《听琴图》参加无锡籍著名画家作品展,《风流千年》画册刊登(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无锡旅情》连载“梁溪漫画”,《华东旅游报》整版发表“老闲话”插图,1998年无锡电视台拍摄并播放了专题片《用画讲自己的话--记画家唐鼎华》。唐鼎华又是一位大学骨干教师,现为江南大学教授,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画写意人物,带国画人物研究生。主讲插图、素描、动漫设计。出版专著《设计素描课堂》、《感受与语言》(被评为国家级“十一五”教材)、《设计素描》、《创意课堂》、《动漫艺术课堂》、《插图设计》、《观察与思考》、《设计素描第二版》。论文:《谈运动观察》、《从“十八”描谈图式创新》、《观察与感觉》、‘《神’在何处》、《“四象”解惑》、《论基础造型中的观察方法》、《明代宫廷人物画对人物画发展的影响》、《从〈深山藏古寺〉谈“大形象”观察》、《略谈素描教学中的观察问题》、《“虚实”观察》等。
出版图书
野人鼎华
初见鼎华,就留下个“野人”的印象,何也?不仅仅是因为他美髯多髭,人物雄阔,而是感知着他内心的豪迈奇矫。
他天然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他小心地遵从着现实的法则,一样出色地获得了高等学府的教授等级与专业荣誉,在这个法则里,他和蔼,聆听,机智,关注他人的反映;另一个他,渴望予天无极,漫游八荒,览四方之生色,为浇我胸中块垒,在这个法则里,他雄阔,自信,不遗余力,霸气存焉。后一个鼎华,存在于他的创作状态里,存在在他的艺术作品中。
关于鼎华的艺术特色与价值,我本是没有资格说话的,因为与他合作《歪批四大名著》丛书(四本,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大家才成了亲密战友,所以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由于这套丛书,是取法大众耳熟能详之普遍读本,而欲从中提炼新意,所谓从熟悉读本中寻找新鲜陌生价值,所以,无论于文字(我),还是画面(他),都是一个大的挑战。在我与他探讨画面风格的时候,没有人知道,鼎华会从哪里切入,把握整个书的调性,但是一等他的作品出笼,几乎所有人都欢喜地搓手,呼曰:“是了!是了!” 何也?盖因鼎华本就是一个既分裂又统一的野人是也!
日后感受到,鼎华对古典艺术价值系统,已然有熟练的操持与把握,但是光光是对规矩的遵守,并不是鼎华的所有,乃至并非鼎华的精髓,鼎华手上练的是传统的小规矩,心中藏着的却是无拘无束、超越礼法、向往天然的大法度,这个大法度,不管是道法自然,还是万物化我,在我看来,似乎都统一在鼎华的野人气质中了。何谓野人?乃非官方、不潮流、求真趣味、图天籁声、多民间气、礼法不能拘、心中常存天真、笔下常见顽皮之谓,是也!(此中可窥见老唐必出身三代贫农,无名门望族之类繁赘包袱也)。
在流畅老辣、古典意味的大审美范畴中,曹操别着小木头手枪出来了,武圣关云长手里捧着“冬夏”(而非春秋);宝玉旁边的猫穿上了丁字裤;董永老牛的眼睛像人眼一样,代替主人乜视着七仙女;孙二娘黑店里上着香供着菩萨;上梁山交投名状壮士手里的当代出差旅行包;八戒做售票员时手里拿着老式票夹;唐僧进浴室时也傍着叉衣服务员……无不透露出鼎华对生活细节、民俗往来的细致拿捏,也无不泄露出老唐的“不怀好意”的“坏意”,他拿着创造性、错位的、后现代解构的细节,在反抗着众所周知的大命题、老结局、千年不变的固定模式与思维,这些小小的“恶毒”的细节,把貌似中庸的内容、对称周正的布局、叙而不作的姿态,全部颠覆干净!谁让他是个“野人”呢!哦,忘了说,“野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蔫坏”是也。
鼎华是国画出身,我最喜他的小品,尤其喜欢他布局紧凑,内容丰富的作品。因为按照他的惯性,布局越紧凑,他自己越要在其中反抗,这个是自己与自己对着干;内容越丰富,就越容易让他的“蔫坏”得到宣泄与隐藏,所以,你如果看得仔细,就会看到,古人明明用来表达清流高标的小舟,在这里变成了胖舟,而一个个总角丫髻,忘我游戏,不管天下甚事,不看天黑天白的顽童娃娃,总有三分,像鼎华自己……反之如果寥寥几笔,无处调皮,鼎华的作品,一定是光明灿烂,一点不“坏”的。
一个野人的价值,是难以估算的,野生的价值,现在看来似乎总要好过家养,况且,先贤也说过:“礼失而求诸野。”因为野与朝,从来就没有绝对对立过。他只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形状宛如鸳鸯火锅。
赵阳写于丁亥年夏月斗鸡系列
一个江南人的闲适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邀约鼎华画过一些有关中国茶文化的创作。于是,我在他的画作中感觉到他的生活态度。他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的和睦、协调、吉祥而且乐观的生活氛围,喜欢平民式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调。这些东西从他不经意的笔端款款地散漫地流淌出来,同时隐隐透出机智和幽默。这样的状态直到如今依然如故,这也许是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儒雅淡定的文人风气催化的吧。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度过儿童时代的人其实是很幸运的,那个年代正好国家有那么一段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时期,却又不那么富裕,不那么功利。因此儿童生活的环境相对宽松、意识相对单纯、乐趣相对丰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兄弟姐妹的亲情,家庭之间门户开放,大家都在孩子堆中滚大。鼎华喜欢画憨态可掬的小孩,玩着他童年的游戏,捉迷藏、摔跤、滚铁箍、捉麻雀、斗蟋蟀,或在山林中追逐嬉耍。即便出现成年人,也都是返老还童的活宝老头,或鸡毛换糖,或与子孙亲昵,或俨然课子。这些都充满了他对儿童时代的眷恋。但是,有一点很特别,鼎华始终弱化人物的时代特征。画中人物可被指认是宋代的,又可说是明清和民国的,也像是他孩提时代的,却又都不绝对是。这种造型方式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情调非常相似,更多地注重生活情趣,使精神特质的表达能够更加纯粹。
作为一种文化,中国人对中国画笔墨的欣赏和创造岂止是画界“艺术精英”们的事情,在江南这个地方一直是寻常百姓的普通精神生活。自元代以降,中国画的重要发展基本在江浙一带,因为这里有丰厚的人文传统和极为广大的社会基础。所以,我总觉得对中国画笔墨是非问题的争论很有点像在讨论一个地区的方言是否能代表这个地区的语言一样地荒唐。鼎华作画很讲究笔墨。他用笔散淡随性,没有刻意。善画山水林木却很少叠加用笔,也没有多层渲染,笔录心路,不做校正,所以,自然发展,气息优雅,意外生趣,败笔不败。随着画题的情趣,笔墨更显野逸而清润,趣味幽然。我以为,这就是鼎华绘画方言的贴切处,是他生命意识的表达方式。没有这样的笔墨,便没有了江南一隅书卷气的清香,也便没有了中国画之于许多中国人抒发情感或陶冶性情的自然所在了。
当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容易让人上火。能够潜心作画者少,能够静做学问者更少,能够淡然对世、享受自在的生活情趣者更少。
鼎华的画让我再次感受到一个江南人的闲适。
参考资料
唐鼎华.雅昌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8 21:27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