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艺术(长汀公嫲吹),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传统音乐,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公嬷吹”,顾名思义它是由两样乐器“公吹”和“嬷吹”(即一雄一雌)相互配合演奏而命名的。由公、嬷乐器独创而成的“公嬷吹”,是具有客家浓郁特色的丧事曲。在汀州客家地区,老人去世后,操办丧事,大多请“鼓手班”搭棚吹打演奏。出殡时,也有鼓乐演奏,其中《公嬷吹》是重要的一首。《公嬷吹》的作者和创作年代已无从查考,是由民间艺人口手相授,历代流传保留至今的。原先在江西、福建等客家地区流传,后来由于民间艺人相继去世,现代只有长汀还保留演奏。
基本特征
演奏形式
长汀公嫲吹用“公吹”和“嫲吹”的对奏为主奏,配以二胡、揶胡、三弦、扬琴等弦乐、弹拨乐器和大鼓、小鼓、大钹、小钹、云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形成合奏。在传统演奏中,“公吹”“嫲吹”之间的衔接有严格规定,公吹带头至一定的乐句,“嫲吹”接上。“公吹”的乐句称为问句,“嫲吹”的乐句称为答句。“长汀公嫲吹”也是汀州客家传统鼓乐大型曲牌之一,其结构形成与戏曲唱腔颇为相似,板式有散板、单板(慢板)、双板(中板)、快板,形成“散——慢——中——快”的多样板式。
乐器编配
“公嫲吹”乐器的编配主要是由一对高低音唢呐组成,二者进行对奏、和吹。高音唢呐称“公吹”,其音短而细;低音唢呐称“嫲吹”,其音长而粗。两种唢呐的构造差不多,都是用梧桐木制成,上端是竹哨,下端套有铜制的喇叭。但“嬷吹”短而窄,“公吹”长而宽。音域皆在十二度至十四度。调定为“本调”“四指调”和“天宫调”三种。“公吹”所奏旋律称为“雄句”,“嫲吹”所奏旋律称为“雌句”。演奏时,公嫲二吹之间形成对奏、支声关系。曲调一问一答,哀怨缠绵,如泣如诉,抒发了客家先民对北方故土的思乡情怀和思念远方亲人的哀怨之情,是一种客家人怨战乱、盼和平、求安宁的诉求之声。昔时,此曲专用于丧事吹奏。
曲式结构
“公嫲吹”的乐曲曲式结构可分三部分,初段用传统的《高山流水》等曲牌,中段自由套用地方小调,后段将初段缩减并略作变化反复结束全曲。公吹音色高清明亮,嬷吹音色浑厚低沉。两把唢呐相差八度交织进行,有时独奏,有时重奏,有时合奏,多半是变奏,有时也有协奏,小唢呐吹出主旋律,其他乐器伴奏;有时候乐器全部停止,只小唢呐独奏;齐奏用得比较少。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长汀公嫲吹”的音乐风格具有质朴、恳切、优美抒情的特点,曲调一问一答,哀怨缠绵,如泣如诉,具有欣赏性。长汀公嫲吹与客家民俗活动相伴而生,早已融入客家民俗并已成为客家传统民俗的一部分。
传承状况
长汀公嫲吹的传承,基本上由民间艺人口头传承,由于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艺人大都不愿意学习,演奏者甚微,处于濒危状态,亟待抢救挖掘。
传承人物
刘秋林,汉族,龙岩市长汀县人,1969年9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唢呐艺术(长汀公嫲吹)”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秋林是唢呐艺术(长汀公嫲吹)在河田下街的第七代传人。他自1982年起,师从其父刘绳俊系统学习长汀公嫲吹的演奏技艺。刘秋林还注重培养后继人才和弘扬长汀公嫲吹文化。多年来,他致力于突破传统家族传承的局限,通过举办不定期培训班的方式传徒授艺,已培养出了十余名后继传人。此外,刘秋林先后参加了龙岩市“龙岩之夜”文艺调演和汀南片农民文化艺术节,并获得一等奖和民乐技巧一等奖。
刘润生,男,1970年10月生,“唢呐艺术(长汀公嫲吹)”项目第四批福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
福建省长汀县文化馆获得“唢呐艺术(长汀公嫲吹)”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唢呐艺术(长汀公嫲吹)项目保护单位福建省长汀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81年5月,“长汀公嬷吹”参加福建省第二届武夷之春音乐会获优秀节目奖。
主要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