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肋唧鹀(学名:Pipilo erythrophthalmus)属小型
鸣禽。体长大约21厘米,翼展20-28厘米,体重32-52克。是二态性物种。体羽的颜色包括黑色、白色、锈色、棕色、浅红色和红色。羽冠暗,雄鸟有一个黑色罩覆盖头部、背部和胸部,一直下降到胸部呈U形或V形。尾巴尖角上有白色,胁即身体两侧铁锈色或赭色,腹部白色。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相对
鹀科其他属的
鸟类,通常有较长的尾巴。
形态特征
棕肋唧鹀体长大约21厘米,翼展20-28厘米,体重32-52克。是二态性物种。体羽的颜色包括黑色、白色、锈色、棕色、浅红色和红色。羽冠暗,雄鸟有一个黑色罩覆盖头部、背部和胸部,一直下降到胸部呈U形或V形。尾巴尖角上有白色,胁即身体两侧铁锈色或赭色,腹部白色。
雌鸟有相似的标记,但是整体呈温暖的肉桂棕色,雄鸟是黑色的,而且在翅膀上显得较少白色。有一双红色的眼睛,鸟爪长而有力,粉红色;鸟喙黑色。雌鸟总体羽毛呈棕色,远没有雄鸟色彩那样鲜艳夺目。生活在东南亚的亚种眼睛颜色较浅,但美国佛罗里达州的鸟群可能会有白眼睛。腿和脚是苍白的。亚成鸟有明显的棕色条纹和斑纹,特别是在腿内侧和背部,它们的鸟喙颜色更浅。
嘴短,呈圆锥形,坚实而尖;切缘微向内曲。鼻孔半遮以短额须。翅颇发达,第一枚初级飞羽常退化,第2-5枚近乎等长。爪弯曲,后爪短于后趾。
栖息环境
在横跨北美东部地区。筑巢在草丛或灌木下或草地的地面上。美国北方的亚种冬季迁移到南部。喜色幽静的栖息地,如灌木丛,森林边缘和河岸带的灌木丛,并且生活在海拔高度达2000米左右的落叶林或落叶针叶林混和带。
生活习性
棕肋唧鹀在地面上或在低植被牧草丛中觅食。食性随季节而不同,繁殖季节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部分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草子、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所吃昆虫主要有甲虫、蚂蚁、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和螟蛾科等昆虫和昆虫幼虫。迁徙期间主要以谷子、稻谷、高粱、麦粒等农作物为食,也吃部分草子和植物果实与种子。
这些鸟相对喜欢保持隐藏在丛林中,行踪秘密。虽然雄鸟可以选择在暴露的栖息地唱歌,特别是在春天,当它们宣示领地和吸引伴侣时。在春季和夏季,东部的棕肋唧鹀可以保持成对,但雄鸟可能对其他雄鸟有攻击性,可能会使用各种威胁来显示来表现自己的力量。
在觅食时,这些棕肋唧鹀使用向后的双脚跳跃来清除叶子或其他碎片,使种子和昆虫暴露出来。当它们活跃时,经常会高抬自己的尾巴以示炫耀。
分布范围
分布于加拿大到美洲中部地区,包括加拿大、危地马拉、墨西哥和美国。
棕肋唧鹀是美国东南部的全年居民,不迁徙,从佛罗里达州到东部,至马萨诸塞州东部、宾夕法尼亚州东南部、俄亥俄州南部、爱荷华州南部和堪萨斯州东部。在夏季繁殖季节,它们进一步向北扩散到渥太华南部、密西根州、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到曼尼托巴南部和内布拉斯加州东部。在冬天,棕肋唧鹀的南部范围向德克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州的东部地区向西延伸。
游荡的棕肋唧鹀曾经被目击偶尔记录在预期范围之外的西部,还有更远的北部进入纽芬兰。非常罕见的发现在英国。
繁殖方式
棕肋唧鹀于4月末5月初开始配对,此时雄鸟激烈鸣啭,有时雌雄双双追逐。巢多筑于地面稀草丛中,少数筑于小灌木上。巢不十分掩蔽而易于发现。巢呈浅碗形,巢材由
大油芒和贝加尔羽茅草的草茎和草叶、细高茎、植物顶根和兽毛、马尾等构成。每窝产卵5-6枚,仅雌鸟孵卵。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