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论是认为除“我”或“我”的精神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存在,整个世界及其他人都是“我”的感觉、经验和意识的一种观点。是
主观唯心主义走向极端的必然结论。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许多流派,都把全部哲学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之上,因而往往走向唯我论。不过,大多数被指责为唯我论的哲学家往往不承认自己在坚持一种唯我论,并且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辩解。
一种只承认自己个人存在的哲学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者或从个人的感觉经验出发,或者从个人的精神活动出发,把世界看作是个人感知的结果或个人精神创造的产物。根据这种观点,他们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及其意识才是唯一真实的、本原性的存在,是世界上唯一的实体。而认为外部物质世界只能存在于自我的感觉中。列宁指出,
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是:世界是我的感觉,“这种哲学的荒谬就在于:它导致唯我论,认为只有一个高谈哲理的个人才是存在的”(《列宁全集》第18卷第91页)。
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尽心上》),王守仁所说的“心外无物”(《与王纯甫书二》),都代表了一种唯我论的观点。
唯我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和奥地利主观唯心主义者马赫。贝克莱宣称,“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认为物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被感觉到,如果感觉不到它,它就不存在。因此,一切都仅仅由于我的感觉而存在,而一切都存在于我的感觉中。世界上剩下的只是我的感觉、一个唯一存在的“自我”。马赫和他的信徒继承了贝克莱的衣钵,但又采用了一些新名词术语,如他们把物是“感觉的复合”,改换为物是由“世界要素”所构成,颜色、声音、气味等就是这样的“要素”,也就是感觉。马赫主义的另一个创始人阿芬那留斯则公然声称,只有感觉才能被设想为存在着的东西,在感觉以外没有任何东西。一切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潮或个人,其最终都必然要陷入唯我论的泥坑。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深刻揭露了这种谬论的实质,他说: “如果物体象马赫所说的是‘感觉的复合’,或者象贝克莱所说的是 ‘感觉的组合’,那末由此必然会得 出一个结论:整个世界只不过是我的 表象而已。从这个前提出发,除了自己以外,就不能承认别人的存在,这是最纯粹的唯我论。”(《列宁选集》第2卷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