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手可得
汉语成语
唾手可得(拼音:tuò shǒu kě dé)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范晔后汉书·公孙瓒传》唐·李贤注引《九州春秋》。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公孙瓒传》唐·李贤注引《九州春秋》:“瓒曰:‘始天下起兵,我谓唾手可决。’”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唾手可得”。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幽州军阀公孙瓒常与匈奴人发生冲突。他喜爱白马,建立了一支三千人的白马骑兵队,并精选纯正白马五十匹,由健卒乘骑,号为“白马义从”,各擎一面白旗,手执利刃。每临敌阵,白马义从两翼张开,公孙瓒居中,威风凛凛,如神将下凡一般。他手中一杆双刃长枪,如龙出水,锐不可当;弓箭在手,所发无虚。他的部队长于夜战,从不给匈奴兵以喘息的机会。因而匈奴兵中经常互相告诫:“小心白马将军”,“遇白马长史当避之,其锋不可当”。
匈奴兵几次与公孙瓒交手,知其厉害,熟悉了他临阵前的叱咤声,因而,每当看见白马军尘土起处,或闻公孙瓒叱咤声,便望风逃遁,不敢犯边。史载,公孙瓒很得意,曾经对别人说:“始天下兵起,我谓唾掌决。”意思是,国中狼烟四起,可只要我一出手,就可解决各种兵变。
虽然公孙瓒自视很高,但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最终被袁绍所灭。
成语寓意
公孙瓒自称对东汉末年时期国内的战乱可以轻易平息,但最终却被袁绍所灭。成语“唾手可得”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坐享其成的事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凡事都需要经过一番拼搏努力,方可做到胸有成竹轻松获取。
成语运用
“唾手可得”指一做出动手的动作,就可以得到。常用于比喻很容易就得到。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七回:“韩馥无谋之辈,必请将军领州事;就中取事,唾手可得。”
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三六回:“自此唐二乱子有此内线,只要不惜银钱,差使自然唾手可得。”
清·如莲居士《说唐》:“眼见得关内无人,此关唾手可得也。”
成语辨析
唾手可得—手到擒来—探囊取物
“唾手可得”与“手到擒来”意义相近,两者都是褒义词,都有很容易就可以将事情办成的意思。区别在于“唾手可得”有些夸张的成分;“手到擒来”还有表示做事之前非常有把握的意思。“唾手可得”与“探囊取物”的区别在于“唾手可得”偏重于“得”,强调得来极其容易;而“探囊取物”偏重于“取”,强调极容易得到之意,还有“事情很容易办成”之意。
参考资料
唾手可得.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7 08:23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