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理论
银行业术语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的均衡,按一定的策略配置资金的理论。
资产理论
主要研究如何把筹集到的资产恰当地分配到现金资产证券投资贷款和固定资产等不同资产上。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以资产管理为核心,早在十七八世纪,资产管理就成为商业银行管理遵循的原则。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历史上依次经历了由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发展的演变过程。
商业贷款理论
商业贷款理论是早期的资产管理理论,源于亚当斯密的《国名财富性质原因的研究》一书。
基本观点:
存款是银行贷款资金的主要来源,而银行存款的大多数是活期存款,这种存款随时可能被提取,为了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只能发放短期的与商业周转有关的、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有偿性贷款,而不能发放不动产等长期贷款。银行贷款应该以商业行为为基础,以商业票据为凭证。
局限性:
①这种带有自偿特征的放款理论,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银行长期资金的需求,也限制了银行自身的发展;
②忽视了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充分利用长期负债
③忽视短期贷款的风险性,且使银行的发展受制于经济周期及其带来的风险。
资产转移理论
亦称为可转换理论,最早由美国的莫尔顿于1918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
基本观点:
为了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商业银行最好将资金用于购买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这类资产一般具有以下条件:
①信誉高,如国债或政府担保债券以及大公司发行的债券;
②期限短,流通能力强;
③易于出售。
局限性:
①证券价格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很大,当银根紧缩时,资金短缺,证券市场供大于求,银行难以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顺利出售证券;
②当经济危机发生使证券价格下跌时,银行大量抛售证券,却很少有人购买甚至不购买,这与银行投资证券以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初衷相矛盾。
预期收入理论
该理论是一种关于商业银行资产投向选择的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普鲁克诺于1949年在《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
基本观点:
银行的流动性应着眼于贷款的按期偿还或资产的顺利变现,而无论是短期商业贷款还是可转让资产,其偿还或变现能力都以未来收入为基础。只要未来收入有保证就可以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局限性:
①把预期收入作为资产经营的标准,而预期收入状况由银行自己预测,不可能完全精确;
②在贷款期限较长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债务人的经营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到时并不一定具有偿还能力。
负债理论
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盛行于60年代。
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即以借入资金的方式来保证流动性,以积极创造负债的方式来调整负债结构,从而增加资产和收益。这一理论认为:银行保持流动性不需要完全靠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储备资产,一旦有资金需求就可以向外借款,只要能借款,就可通过增加贷款获利。
负债管理理论历史上依次经历了由存款理论向购买理论和销售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存款理论
该理论曾今是商业银行负债的主要正统理论。其主要特征是它的稳健性和保守性,强调应按照存款的流动性来组织贷款,将安全性原则摆在首位,反对盲目存款和贷款,反对冒险谋取利润。
基本观点:
①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其资产业务的基础;
②银行在吸收存款过程中是被动的,为保证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银行的资金运用必须以其吸收存款沉淀的余额为限;
存款应当支付利息,作为对存款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付出的利息构成银行的成本。
局限性:
①没认识到银行在扩大存款或其他负债方面的能动性;
②没认识到负债结构资产结构以及资产负债综合关系的改善对于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盈利性等方面的作用。
购买理论
该理论是继存款理论之后出现的另一种负债理论,它对存款理论作了很大的否定。
基本观点:
①商业银行对存款不是消极被动,而是可以主动出击,购买外界资金;
②商业银行购买资金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增强其流动性
③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适宜时机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直接或间接抬高资金价格,是实现购买行为的主要手段。
局限性:
助长商业银行片面扩大负债,加深债务危机,导致银行业恶性竞争,加重通货膨胀负担。
销售理论
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银行负债管理理论
基本观点:银行是金融产品的制造企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迎合顾客的需要,努力推销金融产品,扩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收益水平。该理论给银行负债管理注入了现代企业的营销观念,即围绕客户的需要来设计资产类或负债类产品及金融服务,并通过不断改善金融产品的销售方式来完善服务。它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业和非金融业相互竞争和渗透的情况,标志着金融机构正朝着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
局限性:
未能很好地解决如何使银行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统一的问题。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金融管制逐渐放松,银行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大,同业竞争加剧。使银行在安排资金结构和保证获取盈利方面困难增加,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由此产生了均衡管理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⑴该理论的主要特点:
①综合性。即资产和负债管理并重;
②适应性。即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加强动态管理。
⑵该理论提出的基本经营原则:
①总量平衡原则。即资产与负债规模相互对称,统一平衡。
②结构对称原则。即资产和负债的偿还期及利率结构对称。
③分散性原则。即资金分配运用应做到数量和种类分散。
⑶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技术方法:
①缺口管理法。分为两种:
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方法。基本思路是: 银行可以根据利率变动的趋势,通过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缺口的幅度,来调整资产和负债的组合及规模,以达到盈利的最大化。
▲持续期缺口管理方法。具体做法是: 在任何一个既定时期,计算资产加权平均到期日减负债加权平均到期日的差额,即持续期缺口。如该缺口为正,则说明资金运用过多;反之,则资金运用不足,应根据外部环境进行调控。
利差管理法。即控制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差额,以便适应银行的经营目标。主要手段有:
▲增加利差。即控制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差额,以便适应银行的经营目标;
▲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及交易方式。即运用金融期货交易金融期权交易利率互换等衍生工具,进行利差管理与资产的避险保值
资产负债
资产
存放中央银行
拆放同业
存出发钞基金
贵金属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衍生金融产品资产
客户贷款和垫款净额
证券投资
-可供出售证券
-持有至到期日债券
-贷款及应收款
投资子公司投资
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
固定资产
投资物业递延所得税资产
其他资产
负债
同业存入
发行货币债务
发行存款证及同业拆入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衍生金融产品负债
客户存款
借入其他资金
应付税款
退休福利负债
递延所得税负债
其他负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1 14:21
目录
概述
资产理论
参考资料